文物考古
-
上海文博论丛上海博物馆 著本辑延续了《上海文博论丛》的一贯风格,分为四大版块,“主题与专栏”“新闻与发现”“文明与交流”“探索与分析”,收入《品味经典:“美术的诞生:从太阳王导拿破仑——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钱镠七十五岁银简考》《“旊”的古陶瓷意义》《一张毛公鼎拓本》等9篇文章。部分文章通过对展品的深度鉴赏,介绍了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部分论文介绍了新出土文物研究成果,或展示了新的研究视野。
-
南涅水石刻艺术暂缺作者南涅水石刻是1957年在山西省沁县南涅水村出土的一批石刻造像,有四面造像石、单体造像、组合造像、造像碑等800余件。南涅水石刻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宋等多个朝代造像,延续500余年。造像精美,技艺高超,内涵丰富。这批造像为研究佛教造像的断代提供了确切依据,为研究佛教造像艺术提供了精美的实物,为研究北魏至唐宋时期佛教的传播提供了翔实资料,为我国美术雕塑史增添实物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本书择其精华部分以图录的形式展现佛教造像的发展与变化,旨在反映佛教造像在中国民间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
文殊山石窟研究李甜本书对文殊山石窟内早期造像题材和壁画内容进行全面解读,并结合北魏时期酒泉的佛教历史文化背景,对文殊山早期洞窟进行分期断代。抢先发售对文殊山石窟进行完整的分区编号,对所有遗存进行实测记录,并按其形制进行分类统计和研究。
-
西周有铭铜器断代研究综览黄鹤 著该书稿包括三个部分:一、绪论。分三个阶段回顾西周铜器断代研究史,侧重介绍各期的主要断代活动及断代方法,重点介绍了“标准器断代法”、“类型学断代法”的发展过程。二、表格。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1911—2010年近百年间的西周有铭铜器的断代状况。共收有乐器和容器26类,包括:钟鎛、铃、鬲、献、匕、鼎、篡、盆、篮、豆、卤、尊、解、肌、爵、斝、觥、盉、壶、罍、方彝、勺、锰、盘、匝、盂,近5000余件器。每件器下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各家的断代观点、观点出处、断代依据等。三、附录。梳理了金文谥号断代法在西周铜器断代中的运用和发展,并阐述作者的认识。
-
吕世坤书法篆刻作品集吕世坤本书作者是书法家,篆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 会员。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三届篆刻艺术展》《 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览》《第二届 篆刻艺术 交流展》。本书汇集了作者书法篆刻的精品之作, 表现出中国书法、篆刻艺术之美,将汉隶运用到篆 刻之中,以隶书入印,兼含篆书风骨,笔墨、神意 具备,既通俗晓畅,又不失古朴、儒雅。
-
西域之路奥里尔?斯坦因《西域之路(斯坦因西域考古探险记)》是斯坦因根据他三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察与考古发掘的成果而写成的通俗纪实作品,也是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手稿。书中事实叙述简洁而重点突出,对于历史上西域各种问题的解读与评述得到靠前学术界的认可与极高的评价,是我们了解古代西域以及20世纪新疆乃至英国在中国西部的探险活动的佳作。
-
考古发现与中华文化郭怡本书从考古学、科技考古学的角度切入,依托考古发现、考古研究成果,分别对农业、天文、音乐、冶金、建筑、制玉、丝绸等方面的考古发现进行介绍,阐释科技驱动下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发展历程,使读者和观众能够对考古发现、发掘和研究过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基本的认知,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之高、之先进有明确的体会。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都能对考古学的研究提供助力,进而重新认识中国祖辈先民在面对不同的环境、文化条件下筚路蓝缕、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艰辛过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树立民族自信心。
-
敦煌发现奥里尔?斯坦因本书是斯坦因根据他三次中亚探险考察与考古发掘的成果(包括研究成果)而写成的通俗纪实著作。书中事实叙述简洁而重点突出,共约350幅图片,是我们了解古代西域以及20世纪新疆乃至中国西部英国探险活动情况不可多得的佳作。它对于中亚历史上各种问题的解读与评述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与极高的评价。
-
开封文博2022开封市博物馆 编《开封文博(2022 总第43辑)》是由开封市博物馆组织的论文集,收录论文30余篇。开封是北宋都城,文章内容大多以开封地区的文物遗存为中心,涉及开封古城、古运河及汴河、古建筑繁塔及古建构件、古代碑刻及墓志、古人物史实考证、古代科技、馆藏古画鉴赏等等,是宣扬地方古代文化,研讨开封历史的文博书籍。
-
石窟寺研究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 等《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本全国性专业刊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以以书代刊的形式出版。2010年至2020年,每年发行一辑,共出版十辑;自2021年起,改为每年发行两辑。我们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刊发研究石窟寺领域的**学术成果为己任,为全国石窟单位、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全面沟通与交流搭建良好平台,以期推动石窟寺学术研究工作,促进全国石窟文物保护事业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