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志于道 游于艺深圳市南山博物馆 著“文人”也称“儒生”“士人”,是我们中国古代对于知识分子的统称,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个精英社会群体。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他们注重个人的修养,陶冶性情不仅是其对精神追求和艺术审美的体现,亦是对中国文化属性的反映。这些雅致精神追求和艺术审美的体现,亦是中对国文化属性的反映。《志于道 游于艺 中国古代土大夫的理想、生活和审美》录用大量文人用品、书画等文物,展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理想以及生活和审美。
-
珠山瓷韵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著民国彩瓷,泛指民国建立至□□□□□□□成立期间(191□—1949年)以江西景德镇为代表所生产的彩瓷。民国彩瓷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虽然只有短暂的几十年,但却给中国陶瓷史留下了别具特色的艺术风采。民国彩瓷主要有三种:“洪宪瓷”、仿古瓷、民国新粉彩瓷。本书收集广东民间博物馆□□国彩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这一时期制瓷业的繁荣与兴盛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
-
青藏高原丝绸之路的考古学研究仝涛 著《青藏高原丝绸之路的考古学研究(套装上下册)》是2010-2020年在青藏高原开展的一系列田野考古创新工程项目研究成果的结晶,系统分析并深入解读青藏高原近十多年来新见的大量考古材料,提出并实证了“青藏高原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对完善青藏高原古代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学谱系、探讨历史上汉藏关系的演进以及当前南亚廊道的申遗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大系·陶瓷卷 历代陶瓷广东省博物馆 著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截至2009年12月,通过考古发掘、收购、调拨、接收捐赠等方式,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已达16.6万余件(套)。本书为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大系,收录了广东省博物馆藏历代陶瓷器精品,文物约180件,按时代分为先秦至隋唐时期、五代宋辽金时期、元代、明代、清代、中华民国时期六个章节,全面反映了广东省博物馆陶瓷收藏、保存与管理、研究的状况。
-
成都琉璃厂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著琉璃厂窑位于今成都市三环城区东南,是成都平原一处规模较大的民间制瓷窑场,从五代兴烧至明代停产,延续长达700余年,与该时期成都城的市民生活、商业贸易及社会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琉璃厂窑的发掘,为全景化地展现了一处五代至宋元时期制瓷手工业工场的生产面貌和发展脉络。作为历史时期考古中手工业考古的一项工作,对于我们全面了解成都平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的重要资料。为了配合土地整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8~2019年对窑址核心区开展了全面的调查和发掘工作,获取了丰富的窑业遗存资料,《成都琉璃厂窑——2018~2019年考古发掘报告》较为完整地揭示了成都琉璃厂窑的历史沿革、产品面貌、制作工艺、生产性质等文化内涵,详细记录了琉璃厂窑的发掘过程及形成原因,对出土文物也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和分析。为促进和加强对窑址的考古学、美术学、陶瓷工艺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开展相应的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及文创开发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
金帝夏宫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著本书是崇礼太子城遗址出土文物精品的图录。文章介绍了太子城遗址考古发掘的主要成果,通过工作缘起、历年考古工作、2017~2020年考古收获、主要认识、重要价值、太子城与冬奥会六个方面,将太子城遗址考古工作的历程和成果进行了简述。图版部分共选取227件(组)典型遗物,按照轴线建筑、附属遗存、外围窑址进行排序、介绍,以让读者明晰不同地点的遗物组合,体会太子城遗址在城市考古、建筑考古、陶瓷考古和捺钵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
-
丝路彩陶·天山卷刘学堂 著这套“丝路彩陶”丛书的学术总顾问是著名考古学家王仁湘先生。主创团队由考古学者新疆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刘学堂、甘肃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贾建威、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乔虹、陕西历史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兼山西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王炜林、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魏兴涛等16位专家组成。彩陶之路是史前丝绸之路研究的核心内容,它是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华文化与早期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之路,诸如青铜冶炼技术、农作物栽培技术以及宗教、艺术、思想等在这条路上流淌着;东西方史前人类通过这条道路,架起了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时空隧道,时间从公元前6千纪至公元前后,跨越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及铁器时代几个文明时代,涵盖了中原、甘青河湟陇东河西走廊、天山伊犁、中亚、西亚、黑海及巴尔干等地域,成就了东西方的史前文明。《丝路彩陶·天山卷》是一部大型丝路彩陶考古文化学术研究专著。作者梳理了近百年,特别是近40年以来丝路核心地带新疆的东天山地区、环博格达山地区、中部天山南麓地区及伊犁河谷上游地区四大彩陶区的彩陶文化遗存、彩陶文化类型及性质,同时结合新疆史前考古发现及个人30多年的彩陶考古实践,汇集了目前最新、最全的第一手资料,再现了人类早期中原文明与西方文明在这里碰撞交流的盛大文化景象!
-
国博 长城内外皆故乡王春法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正北方,东西横跨近30个经度,在上百万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域内,不仅有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也有山脉、湖泊、盆地、沙漠和戈壁。横贯东西的长城,见证着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形成了著名的“长城地带”。长城地带处于气候过渡带,是游牧和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地带,也是一条特殊的文化地带,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认同是非常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艺术世界和国家文化客厅,中国国家博物馆高度重视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衷心希望本次展览能够引导观众了解内蒙古地区多民族发展融合的历史和文化,真切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金玉·王侯深圳市南山博物馆 著3000年前的西周至春秋时期,在豫、晋、陕交界地区,曾建立过一个重要的国家——虢国。作为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虢国经济发达、实力雄厚,其族人能征善战,创造了令人敬仰赞叹的灿烂文化。本著作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虢国墓地出土的160余件套精品文物,并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这不仅是我们践行“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一文化理念的重要举措,更让公众能近距离感受虢国瑰宝的精彩,深入了解这个神秘古国的历史面貌,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文明。
-
汝窑为魁宝丰县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管理处,宝丰汝窑博物馆《汝窑为魁: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出土文物展》为1987-2016年14次对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窑址考古发掘的成果展示,包括汝官窑的各类器物、器型,共分为“汝瓷之源”“青瓷典范”“汝窑遗绪”三个部分,以时间为脉络,详细梳理了从晚唐五代至宋金时期的代表性瓷器和窑具,图文并茂,展现了清凉寺汝官窑的独特魅力。《汝窑为魁: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出土文物展》以图引文,以文释图,分别从釉色、造型、工艺等角度,展示了汝窑源起、兴盛、至臻、续燃、推崇等发展过程,为研究汝官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