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青铜与竹简的世界[美]侯格睿(Grant,Hardy) 著,丁波 译“青铜世界”与“竹简世界”是侯格睿独创的专门名词,也可以说是文学形象的比拟术语。这两个术语是对中国历史模型文、武两个层面的摹写。侯格睿在书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副司马迁与秦始皇争夺世界的画面。在这场比赛中,秦始皇凭借强制和暴力,而司马迁以道德重建作为管理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基础,借助《史记》赢得了比赛。他们争夺的焦点是“定义世界”。司马迁将秦始皇拉回了他试图否定的历史序列中,接受历史的评价;他通过全面记载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以暗含褒贬的叙事手法,将汉武帝置于秦始皇评价体系之下,完成了竹简世界体系的构建。司马迁通过《史记》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微观模型,并让模型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秦王朝的崩溃与帝制的结束,表明“青铜世界”只是一个历史阶段。秦始皇想把他的创造传之万世,只是一个幻想。司马迁创造的“竹简世界”,还将伴随时间的流逝与历史推演无限延伸,是真正的传之万世。
-
文物工作研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著《文物工作研究:聚焦2019》聚焦主要汇集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部分省市文物部门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既有关于年度工作的综述,也有部分省份文物工作的分述,既有关于年度文物工作热点、焦点和社会关注问题的探讨,也有文物保护实践的研究探索。分述与综述相呼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研究体系和方法。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对“十四五”时期文物工作和文物事业发展能有所裨益,对公众了解文物工作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能有所帮助。
-
宜昌博物馆展览系列图集 风情三峡杜青本书主题展示三峡·宜昌地区传统民俗文化。以民俗生产生活用具场景复原和相关民俗文物展示是展览的核心内容;展览亮点上,突出展示民俗风情的千姿百态。内容设计方面,从三峡纤夫、宜昌农业、宜昌渔业、土家婚俗、土家族服饰、宜昌皮影、宜昌庙会和宜昌端午等多个角度展示三峡·宜昌当地民俗文化内涵。在还原真实性民俗实物展示的基础上,围绕传统的宜昌民俗风土人情特色,设计两个单元陈列布展,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老宜昌的沧桑嬗变与风俗遗韵。
-
宜昌博物馆展览系列图集 物竞天择张莹《物竞天择》展厅以非洲、极地、北美洲及长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动物标本为核心,讲述动物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技故事,将展览主题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内涵深度融合,通过展品与观众“对话”的模式,传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
-
契丹映像赤峰文博院赤峰文博院下属的契丹辽博物馆是全面研究、展示契丹民族历史发展进程及文化成果,收藏契丹族及其辽代历史文物的**国有专题博物馆。目前,博物馆基本陈列展示辽代文物共计600余件组,其中包含多个地区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大量辽代文物精品。这些辽代文物充分展现了契丹辽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辽代文物精品的集中展现。本选题展览图录预计收录辽代精品文物300余件组,涉及北京、河北、辽宁、内蒙古等地和赤峰市12个旗县区共22家博物馆及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图书将以高清的文物图片和详细的文物介绍,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充分展示这批辽代文物精品。
-
宜昌博物馆展览系列图集 远古西陵吴文洁《远古西陵》展厅集中展示宜昌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文物,以远古时期祖先的生境呈现为主线、结合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营造出具有地域、时代特色的展陈氛围,力求达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寓教于乐的展示效果。带领观众探索宜昌远古文明,体味人猿揖别、破石成器、薪火承递的魅力。
-
杨泓文集 古代兵器杨泓杨泓是中国著名的古代兵器专家,因其1980年出版的《中国古兵器论丛》而蜚声海内外,其兵器文章被日本和欧美学者广泛引用。此外,杨泓还出版了《古代兵器通论》《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等书。本书就是杨泓多年来兵器研究的精选集,配有500余幅精美插图。书中既有中国古代甲胄和骑兵、马甲的介绍,也有刀、剑、戟、弓弩等冷兵器的研究;既谈了中国甲胄对日本的影响,也有古代东西方铠甲系统的比较研究。此外,作者还对中国古代战车与车战、水军和战船有独到见解。
-
白敖包遗址发掘报告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1986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对白敖包遗址已遭破坏地段的遗址进行了小面积清理工作。1989年8~11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伊金霍洛旗文物管理所,共同对白敖包山南侧筑路施工取土地段遗址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这两次发掘清理了大量房屋、灰坑、灰沟、墓葬遗迹,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白敖包遗址延续时间长,有明确的叠压打破关系,遗迹和遗物丰富,对建立鄂尔多斯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意义重大,尤其对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期早期的文化属性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对建立河套地区史前时期各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意义重大。白敖包文化提出和确立有助于对内蒙古中南部和陕西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期早期的遗存的文化性质的甄别,有助于推动河套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深入研究。综上所述,是本书出版的意义。
-
荒野上的大师张泉 著《荒野上的大师》讲述的是1920年代中国考古初创的故事。作者以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营造学社四大机构的发展为主线,描绘了中国考古的诞生经过。这四大机构走出了诸多考古名家,(李济、赵元任、吴宓、贾兰坡、夏鼐、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等),作者以细腻感性的笔法,讲述了他们在考古现场和学术书斋中的工作与贡献,突出了他们在逆境中开辟新天地的勇气和毅力,表现了他们在内忧外患之际凭热血和专业为国效力的事迹。《荒野上的大师》还描绘了当时的诸多重大发现,这些发现让中国在世界考古舞台上有了话语权。值此中国考古百年,《荒野上的大师》意在重温先行者的精神和品德,希冀今人再创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
-
探寻古蜀国黄剑华 著本书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剑华先生从事考古研究多年的成果累积,详尽罗列了大量史料,并借助精美的文物图片对三星堆文明的神秘起源、古蜀国的神权统治、宗教意识形态、经济文化等加以详细介绍,既有对有关三星堆文化古族、古城、古国的渊源流向的纵向探索,又有从生态到文态、从产业到科技工艺、从社会生活到神灵的主观艺术世界的全景式描绘,有理有据,详略得当,彰显了古蜀文明丰富多彩的生活、高度发达的制作工艺,以及与外来文明和中国西南与南亚及西亚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进而凸显出古蜀文明的独特地位和中华文明多源一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