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万州糖坊墓群山东博物馆 等糖坊墓群位于重庆市万州区五桥陈家坝办事处晒网村,2001年、2002年和2005年,山东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考古队,发掘面积8100平方米,发现墓葬38座,共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套)。《BR》这批墓葬埋藏有序,时代承续,保存较好,为重庆三峡地区保存较好的汉代至六朝家族墓地,墓葬形制多样而统一,随葬品丰富,为研究峡江地区汉代至六朝的埋葬制度以及社会习俗提供了宝贵资料。《BR》
-
煌煌大明徐文跃煌煌,大明也。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的时代,其冠服制度更是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代际、地域之间的传承与创新。本书充分运用考古发掘材料,综合传世实物、文献、图像,对明代帝王后妃、品官命妇、士庶及妻的冠帽服饰做了系统梳理与研究,客观上体现着明代礼制的变化,是一部有着多重价值的明代服饰专著。
-
百年古墓挖掘史郑振铎 朱希祖《百年古墓挖掘史》一书,用精炼通俗的语言,总结了国内外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重大考古发现,例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等重要遗迹的发现和挖掘历程。这是郑振铎先生在考古学方面的重要作品之一,资料详尽,条理清晰,文辞生动,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和可读性。
-
殷墟甲骨學概論具隆会著本书是一部面向专业研究者与大众的综合性学术着作,旨在回顾、总结甲骨文从1899年被王懿荣发现以来有关甲骨学的基本知识与商代文明、殷墟的面貌,以及自1928年殷墟科学考古发掘以来几代学者在研究探索、保护文物继承弘扬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此,本书从甲骨文的发现问题着手,对早期甲骨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占卜的过程、甲骨文例、甲骨学的形成和发展、甲骨文分期代问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後殷墟考古的重要成就等方面内容进行讨论。
-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 张燕 分卷主编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的第二册(宋—元分册),精选收录宋、辽、西夏、金、元传世与考古发掘瓷器共计228件(套),在国家博物馆丰富馆藏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兼顾时代和地域,所选器物窑口覆盖全面,造型优美别致。本卷分为这一时期瓷器概述、文物图版说明及附录研究文章两篇三个部分。文物按照窑系和时代顺序排列,每件均有高清全景图版,部分重要器物还有局部细节图,文字说明首列馆藏信息,然后详细介绍器型、胎质、釉质、花纹、来源等。
-
淮安板闸南京博物院,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淮安板闸遗址为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上的一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淮安钞关目前尚存钞关码头6处、石质驳岸以及钞关旗杆遗址一处,遗址全长400米。2015年和2016年,南京博物院和淮安市博物馆对板闸遗址两次考古挖掘,总面积达5500平方米,出土大量陶器、铁器、铜钱和石构件3000多件。板闸位于大运河中部,明清时期又为黄河、淮河、运河交汇之处,成为南来北往的漕船、商船必经之地。板闸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板闸遗址本体主要由古河道、水闸、堤坝、码头和建筑基址5个主要部分组成,基范围内分布三元言、淮安钞关遗址。2021年10月12日,入选 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大遗址名单。
-
传统村落伏岭方静 编著伏岭是中国传统村落,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意味深长。本书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历史文化为主线,全面介绍了华阳邵氏三门五派九祠的宗族源流,神秘独特的舞回文化,崇儒重文的纹川雅会,艰苦创业的徽商故事等。书中还附有珍贵文书、著述和照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书适合徽学研究者以及对徽州村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中西比较视野下旧石器时代石器技术演化研究陈宥成本书从中西比较视角考察旧石器时代石器技术的演化历程,研究地域聚焦非洲、欧洲、西亚、南亚和东亚,从早期石核-石片技术、阿舍利技术、勒瓦娄哇技术、发展的石核-石片技术、石叶技术、修背细石器技术、细石叶技术、小型两面器、研磨石器和磨刃石器等多个方面开展比较研究。本书揭示出旧石器时代旧大陆“多元一体”的石器技术演化格局,并从技术创新、文化传播、生态适应与社会边界机制探讨了旧大陆“多元一体”技术格局的形成原因,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东亚旧石器时代石器技术的演化历程。
-
敦煌艺术的第二巅峰邢耀龙榆林窟作为敦煌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艺术风格独特。榆林窟比莫高窟的开凿晚三百多年,但其营建历经一千二百多年,是敦煌艺术生命的延续。多年来,学界关于榆林窟的相关研究成绩斐然,但是这些前沿的学术成果距离大众却相当遥远。现在,终于有一本书,以通俗的方式为我们讲述这一切。本书由敦煌学学者、历史新锐作家邢耀龙全新创作,敦煌研究院官方授权罕见石窟、壁画高清原图,书中利用大量高清图、线描图、指示图以及鲜活的文字,具体呈现了榆林窟所表现的内容和文化内涵,并结合作者自身的守窟经历和学术研究,向读者详细解读了敦煌艺术语言和人文精神,以及其与“大敦煌”“大历史”的呼应联系。本书精美装帧、全彩印刷,让每一位读者全面地了解榆林窟、认识敦煌!
-
殷墟甲骨残文的整理与研究王加稳 薛宏凯由于甲骨断损严重,许多甲骨文无法通读,甲骨残文的整理与研究成为甲骨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书围绕甲骨残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确定残文的相关概念,阐明残文整理与研究的作用,把残字进行分类整理,对《字编》等工具书残字进行校补,梳理残辞类型,据残文进行缀合。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包括三项内容:明确残文概念,进行解题;梳理研究历程;阐明研究意义。第二章甲骨残字,主要讨论甲骨残断字、缺刻字的整理与研究,对残字进行校订与补正等。主要运用比较和对照的方法,研究内容有以下三点。一是把残字与完整字进行比较对照,从而确定残字的完整字形;二是把残辞与相对完整的同文刻辞、同类刻辞进行比较对照,从而补出缺刻字;三是把不清晰的拓片与清晰的拓片、摹本或照片对照,从而补出残字。第三章,对甲骨残辞进行整理与研究。我们展开研究的具体理论依据是同文例、甲骨文例特征、甲骨形态学等。第四章,运用残文进行缀合。残文的整理研究与缀合关系密切,依据残文为缀合提供线索,缀合后又可补足残文。本章列举残文与缀合相辅相成的例子,其中包括本人缀合成果二十三则。笔者藉助残字缀合《合集》3410与1105,复原一条完整卜辞,为殷人重视白马这一观点补充一条有力的证据。这则重要缀合纠正了学者对“白羌”的误读,“白羌”实为“白癸”。并且通过卜辞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殷人的育马技术已经比较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