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敦煌艺术的第二巅峰邢耀龙榆林窟作为敦煌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艺术风格独特。榆林窟比莫高窟的开凿晚三百多年,但其营建历经一千二百多年,是敦煌艺术生命的延续。多年来,学界关于榆林窟的相关研究成绩斐然,但是这些前沿的学术成果距离大众却相当遥远。现在,终于有一本书,以通俗的方式为我们讲述这一切。本书由敦煌学学者、历史新锐作家邢耀龙全新创作,敦煌研究院官方授权罕见石窟、壁画高清原图,书中利用大量高清图、线描图、指示图以及鲜活的文字,具体呈现了榆林窟所表现的内容和文化内涵,并结合作者自身的守窟经历和学术研究,向读者详细解读了敦煌艺术语言和人文精神,以及其与“大敦煌”“大历史”的呼应联系。本书精美装帧、全彩印刷,让每一位读者全面地了解榆林窟、认识敦煌!
-
殷墟甲骨残文的整理与研究王加稳 薛宏凯由于甲骨断损严重,许多甲骨文无法通读,甲骨残文的整理与研究成为甲骨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书围绕甲骨残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确定残文的相关概念,阐明残文整理与研究的作用,把残字进行分类整理,对《字编》等工具书残字进行校补,梳理残辞类型,据残文进行缀合。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包括三项内容:明确残文概念,进行解题;梳理研究历程;阐明研究意义。第二章甲骨残字,主要讨论甲骨残断字、缺刻字的整理与研究,对残字进行校订与补正等。主要运用比较和对照的方法,研究内容有以下三点。一是把残字与完整字进行比较对照,从而确定残字的完整字形;二是把残辞与相对完整的同文刻辞、同类刻辞进行比较对照,从而补出缺刻字;三是把不清晰的拓片与清晰的拓片、摹本或照片对照,从而补出残字。第三章,对甲骨残辞进行整理与研究。我们展开研究的具体理论依据是同文例、甲骨文例特征、甲骨形态学等。第四章,运用残文进行缀合。残文的整理研究与缀合关系密切,依据残文为缀合提供线索,缀合后又可补足残文。本章列举残文与缀合相辅相成的例子,其中包括本人缀合成果二十三则。笔者藉助残字缀合《合集》3410与1105,复原一条完整卜辞,为殷人重视白马这一观点补充一条有力的证据。这则重要缀合纠正了学者对“白羌”的误读,“白羌”实为“白癸”。并且通过卜辞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殷人的育马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
博物馆探索河南博物院编本书系河南博物院主办的系列出版物《博物馆探索》第一辑,集中反映河南博物院在文物收藏、文物展览、文物研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主要栏目有“考古探索”“文物研究”“博物馆实践”“文化遗产与保护”“文物修复”等栏目,刊发论文20余篇。这些论文出自专业人员之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 张燕 分卷主编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的第二册(宋—元分册),精选收录宋、辽、西夏、金、元传世与考古发掘瓷器共计228件(套),在国家博物馆丰富馆藏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兼顾时代和地域,所选器物窑口覆盖全面,造型优美别致。本卷分为这一时期瓷器概述、文物图版说明及附录研究文章两篇三个部分。文物按照窑系和时代顺序排列,每件均有高清全景图版,部分重要器物还有局部细节图,文字说明首列馆藏信息,然后详细介绍器型、胎质、釉质、花纹、来源等。
-
坦坦荡荡、万方安和遗址发掘报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坦坦荡荡”和“万方安和”两处遗址位于圆明园西部,皆属圆明园四十景之一。2002~2004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现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这两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勘察和发掘,并将全部考古成果汇集成本书。书中详细叙述了“坦坦荡荡”遗址建筑群和金鱼池基址,以及“万方安和”遗址主体建筑“?d”字轩大殿基址等的形制与结构特点,并对两处遗址的历史沿革作了概述,对出土器物进行了分类和断代探讨。从而为全面了解和认识圆明园的历史,进一步做好这处大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一份具有科学价值的实物参考资料。
-
古代文明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是由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于2002年联合主办的大型学术辑刊,文稿内容以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为主(包括考古、历史、艺术史、科技史、思想史等诸多方面),该学术辑刊的出版及时地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古代文明研究的深入发展。
-
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会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主编世界考古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十几个国家的著名考古学家参与的盛大的学术活动。《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会志》是世界考古论坛中发布的优秀论文集。本文集有中外顶极学者的历史学和考古学方面的文字,还有当年评出的十大世界考古发现的介绍,有大量的图片,是一本了解世界考古学现状的比较优秀的著作。
-
广元窑与川渝窑业中国古陶瓷学会等本书为由中国古陶瓷学会、广元市人民政府主办,广元窑陶瓷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古陶瓷学会2023年年会暨广元窑高峰论坛”的成果展示,围绕“广元窑与川渝窑业”主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并就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广元窑及川渝地区其他窑业的发展、烧造特色,以及南北方窑业比较等方面做出了新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广元窑及川渝地区瓷窑、瓷器研究,第二部分为南北方瓷业技术交流研究,包括窑业技术和分布区域的分析研究。
-
长江流域原史时代考古学研究向桃初本书通过对整个长江流域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背景和青铜器的系统研究,展现了不同于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群传统认识的新的解释体系,核心突出、相互关联,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研究的典型个案。
-
绘园旧藏甲骨文字赵爱学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拓本丛刊之一。本丛刊拟收录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拓本及其整理著作约20种。根据各书情况的不同,分别采用影印、整理或二者结合的方式出版。成熟一种出版一种,其他各书随后逐步推进。《绘园旧藏甲骨文字》为国家图书馆藏何遂先生旧藏甲骨拓本。何遂(1888—1968),字叙甫,又作叙父、叙圃,斋号绘园。福建闽侯人。1904年进入福建武备学堂学习,开始参与反清革命活动。1907年考入河北保定陆军随营军官学堂(后改名陆军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北伐战争。曾任黄埔军官学校“代校务”、十七路军总参议、西安绥靖公署参谋长、第一战区高级幕僚室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司法部部长、政法委员会副主任,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法案委员会委员。何遂又是一位文物收藏大家,历年行伍所在闲暇或赋闲在家,多致力于文物搜集,所藏门类齐全,如铜器、佛像、南北朝石刻造像、铜镜、瓷器、古钱、瓦当、甲骨、碑帖等,“予个人所搜集的即逾万件”。绘园甲骨曾部分收入郭沫若《卜辞通纂》、商承祚《殷契佚存》等著名甲骨著录书。国图藏绘园甲骨拓本为目前所见最全者,比中国社科院古代史所所藏多出30余片,且拓片质量更优,是难得的一手资料。此甲骨拓本对应的甲骨实物曾藏国图,20世纪50年代移交兄弟单位,现藏甲骨实物已不全,此甲骨拓本尤显珍贵。本书拟在原拓本影印基础上,对所收甲骨进行释文、分类,著录每片甲骨材质、类组、旧著录号等信息,反映甲骨学最新考释、缀合等研究成果,并对此拓本所收拓片与其他著录书所收拓片进行比较和说明,以便研究利用。同时对国图藏绘园甲骨拓本情况、绘园甲骨存世拓本情况、绘园甲骨著录情况、绘园甲骨实物现藏情况进行全面研究。另编制《绘园甲骨著录表》、绘园甲骨与《甲骨文合集》所著录、国博所藏等多个对照表,以便参考对照。 本书首次对绘园甲骨存藏、著录情况进行全面研究,资料全、研究全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绘园甲骨所涉各方面问题。全书包括前言(绘园甲骨存藏、著录等全面研究)、凡例、拓本、释文、检索表(7个)等部分。全书以甲骨拓片图片为主体,释文、研究、表格为辅,图片130余幅、总字数约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