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云阳旧县坪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阳旧县坪遗址位于云阳县城西南15千米的双江镇,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发现有夯土城墙、城门、道路、建筑、衙署、排水沟渠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冶铸作坊、制陶区等生产遗迹,出土墨书木牍、印章、封泥等大量遗物,其中“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最为有名。该遗址被确认为汉朐忍县故址。
-
殷墟甲骨残文的整理与研究王加稳 薛宏凯由于甲骨断损严重,许多甲骨文无法通读,甲骨残文的整理与研究成为甲骨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书围绕甲骨残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确定残文的相关概念,阐明残文整理与研究的作用,把残字进行分类整理,对《字编》等工具书残字进行校补,梳理残辞类型,据残文进行缀合。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包括三项内容:明确残文概念,进行解题;梳理研究历程;阐明研究意义。第二章甲骨残字,主要讨论甲骨残断字、缺刻字的整理与研究,对残字进行校订与补正等。主要运用比较和对照的方法,研究内容有以下三点。一是把残字与完整字进行比较对照,从而确定残字的完整字形;二是把残辞与相对完整的同文刻辞、同类刻辞进行比较对照,从而补出缺刻字;三是把不清晰的拓片与清晰的拓片、摹本或照片对照,从而补出残字。第三章,对甲骨残辞进行整理与研究。我们展开研究的具体理论依据是同文例、甲骨文例特征、甲骨形态学等。第四章,运用残文进行缀合。残文的整理研究与缀合关系密切,依据残文为缀合提供线索,缀合后又可补足残文。本章列举残文与缀合相辅相成的例子,其中包括本人缀合成果二十三则。笔者藉助残字缀合《合集》3410与1105,复原一条完整卜辞,为殷人重视白马这一观点补充一条有力的证据。这则重要缀合纠正了学者对“白羌”的误读,“白羌”实为“白癸”。并且通过卜辞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殷人的育马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
山西国宝精华 云冈石窟造像赵昆雨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十六千米处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千米,主要洞窟45座,另有附属洞窟209个,现存大小造像59000余尊。石窟规模宏大,佛像雕饰奇伟,技艺精湛娴熟,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感人,吸收并融汇了古代各民族文化,代表了五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 水平。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共历60余年。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460—471)五个洞窟( 6—20窟)因系高僧昙曜主持营建,习称“昙曜五窟”,推测是为北魏太祖以下五帝造像,具有帝佛合一的神性之美。中期(471—494)是云冈石窟营造工程 辉煌的阶段,多为模拟汉式传统建筑样式并成组结对的双窟,主要有 、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四组双窟,反映了当时既有皇帝在位,又有太后临朝的 面。第11、12、13窟一组三窟以及没有完工的第3窟也属于本期营凿。本期造像胡风荡荡,华物堂堂,既保留中亚、印度佛教雕刻艺术因素,又反映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惰愫。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今大同)政治地位既降,影响力随之锐减,云冈大型皇家营凿工程中辍,但作为社会大众信仰的重要载体,留居平城的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和资料,继续镌窟造像,此即云冈晚期(494—524)洞窟。本期多为中小型窟室,洞窟类型复杂,造像样式多变,题材内容奇思骋越,不拘约束,盛行于间洛地区的“秀骨清像”之风格,即滥觞于此。正光四年(523),柔然“入塞寇抄”,云冈衰落。孝昌二年(526),北方六镇荡乱,平城沦废,云冈石窟营造工程偃旗息鼓。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长达148年的北魏王朝退出了历史舞台。云冈石窟是公元五世纪世界美术主流的重要分支,它的 成就是在吸收世界各艺术流派精华的基础上,融合并创造出新的造像模式,成为世界范围内文化传播的典型例证。1961年,云冈石窟被 公布为 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评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
坦坦荡荡、万方安和遗址发掘报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坦坦荡荡”和“万方安和”两处遗址位于圆明园西部,皆属圆明园四十景之一。2002~2004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现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这两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勘察和发掘,并将全部考古成果汇集成本书。书中详细叙述了“坦坦荡荡”遗址建筑群和金鱼池基址,以及“万方安和”遗址主体建筑“?d”字轩大殿基址等的形制与结构特点,并对两处遗址的历史沿革作了概述,对出土器物进行了分类和断代探讨。从而为全面了解和认识圆明园的历史,进一步做好这处大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一份具有科学价值的实物参考资料。
-
淮阳平粮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淮阳平粮台》(上、下册)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系列考古报告之一,十多年来该系列已出版14本考古报告,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平粮台遗址时代跨度长,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文化遗存和战国楚墓、汉墓等,其中以一座龙山文化城址最为重要。在平粮台龙山城址发现了陶排污管道遗迹,这是目前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排污管道,是古人在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大发明。城内还发现有房址、陶窑、墓葬和灰坑。平粮台古城的始建年代当在距今4500年以前。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的发现对于研究我国古城的出现、文明的起源有重要价值。
-
煌煌大明徐文跃煌煌,大明也。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的时代,其冠服制度更是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代际、地域之间的传承与创新。本书充分运用考古发掘材料,综合传世实物、文献、图像,对明代帝王后妃、品官命妇、士庶及妻的冠帽服饰做了系统梳理与研究,客观上体现着明代礼制的变化,是一部有着多重价值的明代服饰专著。
-
岳麓书院藏秦简文字编陈松长、谢伟斌、周俊卿等 编本书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南大学简帛文献研究中心和湖南大学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松长组织编写,主要内容为选取《岳麓书院藏秦简(肆—柒)》中的简牍文字,以《说文解字》为序、以文字编的形式编辑出版。主要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和古文字研究者等使用.本书为《岳麓书院藏秦简(壹—叁)文字编》的姊妹篇。两书合在一起,将全面展现了岳麓书院所藏秦简的简牍文字的整体风貌,为广大读者深入研究这批秦代古文字提供便利。
-
殷墟甲骨學概論具隆会著本书是一部面向专业研究者与大众的综合性学术着作,旨在回顾、总结甲骨文从1899年被王懿荣发现以来有关甲骨学的基本知识与商代文明、殷墟的面貌,以及自1928年殷墟科学考古发掘以来几代学者在研究探索、保护文物继承弘扬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此,本书从甲骨文的发现问题着手,对早期甲骨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占卜的过程、甲骨文例、甲骨学的形成和发展、甲骨文分期代问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後殷墟考古的重要成就等方面内容进行讨论。
-
广元窑与川渝窑业中国古陶瓷学会等本书为由中国古陶瓷学会、广元市人民政府主办,广元窑陶瓷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古陶瓷学会2023年年会暨广元窑高峰论坛”的成果展示,围绕“广元窑与川渝窑业”主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并就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广元窑及川渝地区其他窑业的发展、烧造特色,以及南北方窑业比较等方面做出了新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广元窑及川渝地区瓷窑、瓷器研究,第二部分为南北方瓷业技术交流研究,包括窑业技术和分布区域的分析研究。
-
淮安板闸南京博物院,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淮安板闸遗址为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上的一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淮安钞关目前尚存钞关码头6处、石质驳岸以及钞关旗杆遗址一处,遗址全长400米。2015年和2016年,南京博物院和淮安市博物馆对板闸遗址两次考古挖掘,总面积达5500平方米,出土大量陶器、铁器、铜钱和石构件3000多件。板闸位于大运河中部,明清时期又为黄河、淮河、运河交汇之处,成为南来北往的漕船、商船必经之地。板闸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板闸遗址本体主要由古河道、水闸、堤坝、码头和建筑基址5个主要部分组成,基范围内分布三元言、淮安钞关遗址。2021年10月12日,入选 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大遗址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