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荆门新宏与余湾楚墓荆门市博物馆等《荆门新宏与余湾楚墓》是“蒙华铁路”湖北段文物保护项目——荆门新宏与余湾楚墓的发掘报告,逐一详细公布了春秋早期至战国晚期楚墓65座,其中新宏墓地战国中晚期墓葬8座,余湾墓地春秋至战国时期墓葬57座。荆门地区中小型楚墓过往发现不多,该批墓葬的发现,为汉水中游地区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
石窟寺研究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等《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第一本全国性专业出版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2010年至2020年,每年发行一辑,共出版十辑;自2021年起,改为每年发行两辑。我们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出版研究石窟寺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为己任,为全国石窟单位、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全面沟通与交流搭建良好平台,以期推动石窟寺学术研究工作,促进全国石窟文物保护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
光宅中原倪润安 著本书探讨了拓跋起源、拓跋南迁匈奴故地、拓跋代国至北魏各时期墓葬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进程等问题。在拓跋起源问题上,本书厘清了拓跋族源的主要来源。在拓跋南迁匈奴故地的问题上,尝试从相关墓葬中区分出檀石槐鲜卑遗存及其文化因素,从而筛选出与拓跋南迁关系更直接和紧密的遗迹,以勾画出确定性更强的南迁路线图。在代国至北魏墓葬文化方面,本书揭示了力微联盟对檀石槐鲜卑文化的继承、北魏早期对边疆文化的整合、北魏中晚期文化向“晋制”的复归、北魏文化余脉开启“唐制”新模式等文化现象和历史过程。本书还把北魏墓葬文化置于南北朝发展的横向比较中,探讨北魏与南朝争夺文化正统的过程,并试图总结拓跋至北魏墓葬文化演变道路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
哈民忙哈陈醉,陈全家,张全超,汤卓炜《哈民忙哈:新石器时代遗址综合研究》是关于哈民忙哈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综合研究文集,共计收录研究报告及论文24篇,包括“古环境研究”“人类学研究”“动物考古学研究”“技术与工艺研究”“经济形态与社会文化”“聚落形态及史前灾难考察”“哈民忙哈文化研究”七个专题,内容主要包括对哈民忙哈遗址各类出土遗存的研究、生产生活模式的复原、聚落形态及史前灾难的情境分析,以及考古学文化研究。
-
高勒毛都2号墓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2017~2019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共同实施的联合考古项目“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研究”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工作。两国学者对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高勒毛都2号墓地:2017~2019中蒙联合考古报告》分别报告了高勒毛都2号墓地调查成果,M189和M10两座匈奴时期甲字形墓葬及其附属陪葬墓、祭祀遗迹的发掘收获。《高勒毛都2号墓地:2017~2019中蒙联合考古报告》内容还包括两座墓葬中部分织物、M189棺底植物种子、M189特殊质地器物(后来分析确认为银器)、M10马车和棺木所用木材及彩绘颜料的分析报告,并附上学者对于匈奴贵族墓葬中独角兽形象和出土汉代玉璧的研究成果,以便于相关研究者查阅。
-
12-13世纪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女真人的房屋建筑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2~13世纪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女真人的房屋建筑》对远东考古学家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30多年来工作所获、与12~13世纪女真房屋建筑有关的中世纪遗址的考古材料进行了总结和系统整理,全面分析了女真人的房屋建筑,并对其起源、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了鉴定,研究了遗址的内部地形与特点,以及院落的类型。《12~13世纪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女真人的房屋建筑》在考古材料和民族学材料的基础上对住宅、生产建筑和衙署建筑进行了复原,揭示了女真人房屋建筑所采用的建造技术,通过分析火炕这种采暖设备的起源,对房屋进行了分类,确定了女真人建筑在滨海边疆区房屋演变过程中的地位。滨海边疆区女真人房屋建筑及其各元素的重建,充分证明了其与远东地区通古斯-满语族民族为历史文化的共同体。
-
红烧土遗址保护技术研究初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红烧土遗址保护技术研究初探》是关于红烧土类考古遗址保护和研究的专著,包括红烧土遗址和遗迹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分布,几个典型红烧土遗址概况及病害调查,红烧土遗迹、遗物的特性及病害原因分析,红烧土类文物加固材料的初步选择,加固保护材料的适应性研究,现场实验,结论与讨论共七章内容。遍布我国境内的考古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这些遗址中有些残留有人类用火痕迹的过火红烧土文物。由于红烧土本身的特性,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表现出特殊的风化状态,甚至较未过火的部分风化更快,保护难度更大,需要进行保护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对几个典型遗址的取样分析,总结了红烧土类文物的病害状况和特征 ;为深入了解土过火的变化,模拟制备了一批100—900℃温度梯度下的红烧土样品,并进行了相关检测。结合遗址样品和模拟样品的分析结果,对红烧土类文物的病害原因进行了探讨 ;鉴于过火红烧土某些情况下容易粉化的特点,得出了必须进行化学加固才能进行保护的结论,为有效保护这类文物提供了依据。
-
西部考古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西部考古》是在西北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考古学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考古学与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陕西省特色学科建设项目、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资助下,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联合编的学术半年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5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足点,面向全国,内容涉及考古学、文物学、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多个方面。
-
南方民族考古四川大学博物馆等本辑刊发考古发掘和调查简报3篇,公布了重庆市云阳县塘坊先秦遗址、江苏省溧阳市后王土墩墓、四川省安岳县华严洞石窟的新资料;收录学术论文11篇,涉及金沙遗址分期、楚国的对外交流、宜良纱帽山墓地第Ⅲ期遗存、巴蔓子、巴蜀铜戈虎纹、摇钱树铭文及相关问题、汉晋解注瓶形制、杭州桐庐出土的南朝舍利石函、西昌北山火葬墓地的密教因素、宋蒙战争中的“斡腹之防”、成都新津宝墩遗址土壤微形态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等问题的探讨。
-
济南古钱济南市考古研究院 著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在历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许多古代货币,时代自商周延续到民国时期,货币种类多样。本书选取其中保存较好的货币,汇集成册,以飨读者。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对济南地区出土的历代货币状况进行了概述和初步研究,梳理各个发掘工地出土的货币种类、数量等。第二部分以货币照片和拓片为主,每枚货币均配有文字说明,分别介绍它的出处、时代、尺寸、形制等,图文并茂地进行展示,将文物信息限度的传达给广大读者。综上所述,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社会效益比较大,值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