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亲历中国考古 曾侯乙墓谭维四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曾侯乙的墓葬。1978年,曾侯乙墓被考古 发掘队开启,编钟等古乐器的出土,是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上的空前 大发现。本书作者谭维四是当年曾侯乙墓考古发掘队队长,自始至终主持 并参与了田野考古发掘与室内整理研究的全过程,他以动人的文字,讲述了发掘过程中的趣闻与秘辛,将出土文物千年不灭的魅力娓娓道来。
-
中国南方地区两汉墓葬研究余静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两汉中小型墓葬。通过对中国南方地区两汉墓葬材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将中国南方地区划分为四个考古学意义上的分区。在分区基础上,根据各区墓葬材料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考古学分期研究,由此建立起中国南方地区两汉墓葬的年代框架。在分期基础上,对各区墓葬进行文化因素分析。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因素的势力消长关系,来考察各区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继而对各区墓葬所展示出来的地域特色进行归纳,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经济、政治及宗教因素,分析各区地域特色文化的形成原因。最后将中国南方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概括汉文化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形成过程,总结中国南方地区汉文化的特点,并结合当时中国南方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及政治经济等因素来探究其特点的形成原因。
-
长江上游先秦考古研究江章华本书是成都考古学者文库第一号,收录了江章华先生撰写(含合著)的长江上游先秦考古研究学术论文32篇。内容包括文化、变迁、谱系,墓葬、聚落、社会,器物、符号三部分。作者首先从典型遗址分析入手,建立长江上游先秦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进而探讨文化谱系,解释文化变迁的动因。通过聚落、墓葬分析入手,探讨当时的社会。同时包括对一些典型器的产地、起源、传播、发展演变以及巴蜀符号的变迁及其性质的研究。
-
塑造中国王鲁民本书第一次将人类遗存的空间分析与中国古代典籍关于夏、商、西周三代的文献记述相互参照,通过阐述“中国”的辨识与确认、以特定形式为基础的实体“中国”的实现与坚持、“中国”的再生与转型,深入探讨了东周以前东亚大陆腹地大型权力的出现,尤其是在郑洛一线设置祭祀中心的大型权力被古人视作神圣的“中国”的空间完整性的维持和拓展的历程,揭示了“塑造中国”的历史进程自旧石器时代早期已经展开。 深圳大学王鲁民教授是空间考古领域的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权威学者,《塑造中国:东亚大陆腹地早期聚落组织与空间架构》一书是作者对“中国”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在空间考古领域的一次开创性尝试。通过将人类遗存和中国古代典籍关于夏、商、西周三代的文献记述相互参照,作者创建了三项开创性研究成果:一是制作了以《今本竹书纪年》为基础的夏、商、西周年表,详细记录了各王在位时间和在位年数。二是将文献所载夏代以前历史事件与空间考古迹象对应举例。三是将文献所载夏、商、西周重要史迹与空间考古迹象对应举例。经过研究,作者认为距今 5400 年左右,以郑洛一线为中心的、涉及范围可达 300 万平方千米的仰韶文化圈的存在意味着实质性“中国”的产生。实质性中国的产生当与黄帝时代对应。随后,颛顼、帝喾、尧、舜等上古帝王进行了持续的“中国”的维护与拓展活动,为后世新的权力格局出现提供了条件。
-
洞穴中的心智(南非)大卫·刘易斯-威廉斯 著,万山 译冰河时代晚期的人类在西欧洞穴深处创造的艺术引起了后人的敬畏和惊叹。关于远古人类的心智,这些描绘在拉斯科、肖维和阿尔塔米拉等洞穴岩壁上的动物和符号,能告诉我们些什么?这些精致而成熟的图像似突然涌现一般走进了人类的故事? 本书为图像创作和艺术的起源提出了迄今最合理的解释。作者巧妙地将自己毕生从事的人类学研究与最新的神经学知识交织在一起,对我们如何成为人类并开始创作艺术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说明。这是一部出色的“侦探作品”,为破解人类最早祖先的艺术谜团,以及我们自己的意识和经验的本质,提供了线索。
-
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身份秩序研究贾丽英著秦汉时代的社会身份既有古老身份制的遗留,也有自己的时代精神。这一时期的社会身份有有爵者、有秩者、有庶人、有徒隶,还有官私奴婢等,纷繁复杂。但是,剥离纷杂的表层,我们发现秦汉帝国社会身份体系中,主干部分突出的还是以“爵”和“刑”两个因素调整的身份系统。基于这个思考,本书从“爵刑一体的身份序列”“爵的身份、剖分与变迁”“徒隶与身份刑”三部分论证,尝试构建秦汉帝国“爵刑一体”的学术理论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考证,希望对秦汉社会身份制度的认知有所补益。
-
中国古代碑刻纹样研究徐志华碑刻艺术是古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镌刻于碑石上的纹样千变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本书从碑刻纹样的起源、发展和审美价值入手,从艺术设计学的角度对碑刻纹样进行研究。一方面从纵向上以朝代为序,对古代碑刻纹样进行整理,研究、分析古代碑刻纹样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总体特征;另一方面从横向上进行比较,将同朝代碑刻纹样与其他器物上的纹样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并对每种纹样的形态进行分类分析,梳理碑刻纹样的历史流变规律,分析中国传统纹样在碑刻上的传承、创新与运用,以期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提供基础性的助益。
-
作为物质文化的石刻文献程章灿 著本著作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丛书中的一种,作者将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古代文献的特殊形态——石刻文献的研究中,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视角,立足于文化史的宏观鸟瞰,对古代石刻文献和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展示了古代石刻文献的丰赡和魅力,丰富、完善了古代文献的广阔内涵,揭示了石刻文化和石刻文献独特的文化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主要章节包括:从物质文化角度看中国古代石刻;宋前及宋代刻工和刻石文化;元明清刻石工、刻石业及文化交游;拓本生产与流通;秦始皇东巡刻石的传统、礼仪与文本文化;汉碑、社会网络与礼物;汉末三国石刻;石刻的空间与文本景观;永州摩崖石刻的产生与演绎;朱熹对石刻文化的作用;晚清笺纸与石刻文献;晚清士风和碑拓流通;附录还提到石刻研究的基本问题、美国某博物馆藏中国石刻情况等,内容丰赡,包含了作者数十年来对石刻文献、石刻文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独树一帜。书稿材料丰富,表达流畅,是一本学术性与可读性互溶,质量上乘的著作。
-
宿州木牌坊运河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隋唐大运河遗址穿宿州城而过。2007年3~8月,为配合宿州埇上嘉苑小区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部门对木牌坊运河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本次发掘是大运河宿州段的第二次正式考古发掘,共发掘清理面积约500平方米,揭露出较完整的运河河堤、河坡、河道等遗迹,发现了石构码头1座,并清理出灶、灰坑等遗迹,出土宋代沉船等各类遗物2000余件,取得了重要收获。本书对此次发掘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对于运河考古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敦煌柴剑虹 刘进宝本书由著名敦煌学研究专家柴剑虹和刘进宝共同撰写,是一本讲述敦煌历史溯源及其文化艺术发展的普及读物。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敦煌历史溯源、莫高窟的营建、藏经洞与敦煌遗书、敦煌宝藏的流失、敦煌壁画和彩塑艺术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全面展现敦煌1650余年的历史。全书配有45幅珍贵历史照片及高清精美壁画彩塑图片,另附一张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资料中心提供的《敦煌文献收藏单位一览表》,堪称一本集知识性、实用性、艺术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敦煌文化简明读本。Dunhuang, co-authored by Chai Jianhong and Liu Jinbao, both renowned Dunhuangologists,introduces to general readers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Dunhuang, a cit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45 precious historical photos and beautiful HD mural paintings as well as a list of institutions with the collection of Dunhuang literature provided by the Dunhuang Resource Center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the book offers an authorit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ity’s over 1650 years of history, the building of the Mogao Caves, the discovery of the Library Cave and the loss of its treasures, and the murals and colored sculptures in the grottos of Dunhuang. It is concisely informative and considerately practical with artistic origin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