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史树青卷史树青 著,王春法 主编本书收集了史树青先生各个不同年代发表的各类研究论文,许多都已经难以找寻。从中可以看到史先生在学术、考古文物鉴定各方面的成就,其涉猎之广泛、研究之深入,都是后学之榜样。本书既是对这位博物馆前辈大师的纪念,也是为博物馆年轻一代如何开展工作,如何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一份经典范例。
-
图像与空间孙垂利本书从人类学功能学派以及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图像题材与墓葬空间及墓主人之间的关系。并将石室墓中的墓葬石刻视为巴蜀地区一种重要文化特征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解读。宋代的巴蜀地区墓葬石刻材料丰富,那么丰富的墓葬石刻背后的核心主题思想是什么?有没有一个建墓核心之所在?关于此问题,目前学界根据墓葬石刻的内容、图像或者画像角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但大都看到的是各种石刻题材或者儒释道三教在墓葬中的影响,但显然这是站在今人的角度上来审视。那么立足于古人的视角,这些石刻题材与其所处空间与墓主人的关系是什么?其背后的文化指向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追问,更有助于理解区域宋人的丧葬观念和制作石刻的旨趣所在。另外,巴蜀地区石刻墓葬广为流行,它的载体大量选用石头仅仅是因为巴蜀多山多石的地理环境?那么其他区域同样有与此相类似的地理环境,为什么石室墓葬仅在巴蜀地区流行起来?显然背后有其深刻的原因值得推究。基于以上的思考,本书通过对巴蜀地区墓葬石刻资料进行较为完整地搜集整理,并按照造型特点进行了完整的归类。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图像题材与墓葬空间及墓主人之间的关系,阐释宋代巴蜀地区墓葬石刻的文化指向,并有效解释了该区域墓葬石刻盛行的原因。
-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著暂缺简介...
-
环月亮泡地区区域性系统考古调查报告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龙门石窟研究院环月亮泡地区区域性系统考古调查是《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考古工作规划》中的重要内容。2012~2014年、2016年后套木嘎遗址考古队在考古发掘的同时,对遗址所处的环月亮泡地区开展了为期四年的区域性系统考古调查工作。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清末民国时期遗址73处,采集各类标本共计1800多件。此项调查是吉林省境内*次开展的区域性系统考古调查,对研究环月亮泡区域聚落形态的历时演变与人地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
考古工作文件汇编国家文物局 著.
-
俯瞰人类文明王春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以来,我国的考古取得了历史性进展。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当代考古之中。遥感考古对于大型及超大型文化遗产类型具有巨大优势,比如江汉平原史前聚落遗存的空间格局、陕北长城、居延遗址群落、明清时期北京城空间形态等,再如缅甸妙乌古城分布、吴哥城市形态、古罗马时期突尼斯南部边墙长城系统等。本书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至第五届(2016—2021)遥感考古年会优秀论文集,集中展现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利用遥感技术取得的重大考古成就,这必将极大拓展中国考古和历史研究的影响力,使中国考古和历史研究为助力世界理解中国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做出更大的贡献。
-
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研究曲彤丽动物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通过研究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揭示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研究》介绍了针对旧石器时代遗址特点、旧石器时代人类行为特点而开展动物考古研究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在旧大陆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从肉食资源的获取和利用、骨器生产以及象征行为等方面认识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发展变化,进而探讨史前人类生计策略、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阐释旧石器时代人类适应行为的区域多样性、现代人的出现与发展、早期复杂社会关系的出现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
秦始皇陵之外柳扬(Liu Yang)主编;赵婧译该书收录了十位全球研究中国早期艺术与文化的顶尖学者结合新近秦考古材料、以秦艺术为主题的研究文章。杜德兰、包华石、班大为、汪悦进、李安敦、夏含夷、陈光宇、柳扬、苏芳淑、王辉等学者围绕“继承、创新与政治”“都城、陵墓与祭祀”“历史、文化与艺术”“交流、互动与碰撞”四个主题,从类型学、图像学、古文字学等维度,系统解读了秦艺术与历史。这些新洞见,对于我们理解秦的执政理念、艺术创新和文化交融,以及它们对中国文明史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国家文物局2022年中国考古事业的各项工作可圈可点、亮点纷呈。“考古中国”18个重大项目统筹推进,25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系统实施,旧石器考古与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与发展、城市与边疆考古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文物局召开5次“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集中发布了旧石器时代考古、西藏考古、史前文明化进程与夏商文化研究、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等17项考古成果,及时推介新发现,深入解读新成果。这些成果内涵丰富,跨越了漫长时空,将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延伸:学堂梁子遗址发现“郧县人”3号头骨,提供了东亚直立人起源与发展的新材料;西藏考古揭示了青藏高原史前时期复杂的人群互动与文化交流;殷墟遗址的聚落考古研究取得新突破,还原了更为真实鲜活的商代文明;昆明河泊所遗址出土大量封泥和简牍,其中“益州太守章”等官印封泥和有关行政、司法的文书是汉代中央政府在云南行使治权的体现,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河南开封州桥与汴河遗址是唐宋至明清时期开封城市历史沿革的一个缩影;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揭露出完整的码头遗迹,再现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港口欣欣向荣的生动画面。考古工作者们用手铲揭开尘封的历史,生动书写着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国家文物局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与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一起持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携手同行、共谱新篇,奋勇前进、开拓新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奋力推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石窟寺研究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本全国性专业出版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2010年至2020年,每年发行一辑,共出版十辑;自2021年起,改为每年发行两辑。我们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出版研究石窟寺领域的*新学术成果为己任,为全国石窟单位、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全面沟通与交流搭建良好平台,以期推动石窟寺学术研究工作,促进全国石窟文物保护事业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