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你所不知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2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本书是《你所不知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系列第二辑。河洛文明,悠悠古蜀,风雅钱塘,千年商都……本书带你走进36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感受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有“錞于王”之称的虎钮铜錞于,超尘绝世的泥塑佛面,述说运河繁荣的影青釉抱鞠童俑,精巧绝伦的青花瓷塑海鳌山形笔架……200余幅精美稀见文物图,展现中华文化之美,诉说文明流淌的故事。
-
中国东南沿海沙丘遗址考古先锋韩国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大学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于2022年3月12日至13日在郑州举办了“根与魂:考古学视野下不断裂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会议研讨主题旨在长时段、深层次、多角度审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的特质与内涵。《根与魂:考古学视野下不断裂中华文明研究》即与会学者提交论文的结集,共包含34篇论文,分为“考古理论研究”、“文化变迁研究”和“物质文明研究”三个部分,涵盖了聚落、城市、墓葬、手工业、简牍、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研究内容均贯穿“不断裂中华文明”的主线,其中既有对个案研究的深入探讨,也有对古代文明长时段、跨区域的宏观研究,还有对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广泛讨论,这些研究都是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模式问题的有益探索。
-
根与魂顾永涛 等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县级单元之间协调发展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一体化发展在县(市)层面的创新探索:以四川阆(中)苍(溪)南(部)为例》以四川省阆中市、苍溪县、南部县一体化发展为例,在空间组织、产业协作、设施建设、生态治理、民生保障、对外开放、制度改革等方面深入研究,系统性地提出县级单位之间协调发展的思路框架与具体路径,力争为国家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为相似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提供借鉴。
-
张光直作品系列 套装张光直“张光直作品系列”,收入其最具代表性的重要著作九种:《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商文明》《中国青铜时代》《美术、神话与祭祀》《考古学专题六讲》《古代中国考古学》《中国考古学论文集》《考古人类学随笔》《番薯人的故事》。这些涵盖考古学理论、古代中国考古学、考古人类学等诸多领域的专著、论文集、讲座,以及学术文化随笔和记述个人经历的回忆录,曾经在数十年间陆续以中英文出版,在国内外学术文化界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三联版“张光直作品系列”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一生的著述面貌,也凝聚了他毕生从人类学的角度解释中国考古学材料的研究精华,具有经典的意义。1、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 本书源自作者1966年在耶鲁大学以“史前聚落的分析与比较” 为题的人类学讲座,英文本出版于1967年,名为Rethinking Archaeogy。书中系统地阐释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集中体现了作者在“新考古学”潮流的背景下,对考古学理论的再思考。他主张把聚落作为考古学主要的解析单元,认为考古学的首要目的是用有效的手段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人的世界的本质;他对族群、聚落、文化等概念的颇富常识又充满逻辑的阐释,极大地拓宽了同代和后学的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或许就是奠定作者一生辉煌成就的基石。 2、商文明 (Shang Civilization) 商,在周代文献中首先是取得王朝地位的王室的名字。它是被商王室统治的国家的称号,也用以称呼商国人民及其他同时代人民所创造的文明。商还用来称呼中国历史上被商王朝统治的那一时代。 本书从传统历史文献、青铜器、卜甲和卜骨、考古学、理论模式这五个角度切入,依据已知的考古发现和文献材料,力图全面呈现商文明的各个方面。 张光直有关商代的著作和文章,比如《商文明》,使西方有关早期中国的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吉德炜(David N.Keightley) 3、中国青铜时代 所谓青铜时代,即是指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以青铜冠名,可见青铜器是贯穿三代文化的核心内容。 从青铜器的产生到大量制造与使用,再到逐渐消失,构成了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青铜时代。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不仅是技术史角度的研究,从政治、经济到战争、祭祀,从礼仪、艺术到巫术、饮食……作者试图以各个侧面的探究还原一个立体的时代模型。 4、美术、神话与祭祀(Art,Myth,ahd Ritual:The Path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ncient China) 作者一向主张对古代中国的研究要跨出传统的专业局限,从史学、考古、美术史、古文字、古地理学、思想理论等多方面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而此书正是他本人所做的一次最彻底的试验。书中利用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神话学的各种材料,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它早期的特征作了精辟的阐述,可以看作是作者一生研究古代中国的综合性成果。近三十年来,先后有英、中、日三种文字的文本在世界各地流传。 5、考古学专题六讲本书根据1984年初秋作者在北京大学考古系的九次演讲记录整理而成,内容集中于宏观性探讨中国考古与一般性问题的关联。是80年代国内最为流行的考古学读物之一。此次再版,还收录了他去世前后发表的三篇文章,集中表现他晚年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认识和反思。对想了解什么是“考古学”,以及考古学对史学研究有何助益的年青读者来说,本书不失为最简要而又富启发性的读物。 6、古代中国考古学英文本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由耶鲁大学1963年初版,中译本所据1986年第四版是该书最大的一次修订,已经是一部全新的《古代中国考古学》,由以前对中国文明起源的单线说转变为区系类型的多元理解。 从旧石器时代的遗存及分析到中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再到中国文明相互作用的范围和基础,以及夏商周三代和三代以外的文明的详细阐释,作者在理论和方法上确立起一个视野宏阔的中国古代考古学分析框架,并着意描述出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其朝着充分复杂化和等级化的社会发展的脉络,力图揭示中国古代文化相互作用演进的动态的全息图景。 《古代中国考古学》先后四次修订出版,不仅更新了对中国新石器时期和早期铜器时代的描述,而且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也相应地为学界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光直对重要资料的追踪整理,并时时更新的意志和能力让人望尘莫及。因为他耐心细致的工作,这四次出版奠定规划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基础和方向。——吉德炜(N.Keightley) 《古代中国考古学》首次尝试在现代人类学社会进化理论的分析框架下重新梳理中国考古学材料。 ——罗泰 7、中国考古学论文集 作者考古学论文的精选结集。包括考古学学科意义及其与历史学的关系、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古代巫觋文化的特点及其在王权形成中的作用、东南沿海尤其是台湾原始社会考古、殷墟考古等。 作者立足于实践调查和中国考古学实际材料,吸收区域文化多元说等新理论,在文明的交互作用、东南沿海与南岛语族的关系、古代王权兴起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严谨精当的见解。 8、考古人类学随笔书中所收文章多写于八九十年代,在为他人新书撰写的序文、讲演辞、《中国文物报》专栏文章及访谈记录中,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考古人类学的新知识、新发展,选评了国内外考古书籍,也记述了学界的师友人物,表达了对考古时事的看法以及对海峡两岸学术文化前景的瞻望。 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作者学术上的真知灼见,更可以切实感受他的诙谐、宽容、乐观、热情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正像朋友所说,“他是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但是他的光和热已永远留在人间。” 9、番薯人的故事作者回忆早年生活的自述作品。因祖籍台湾,台湾岛的形状像个番薯,岛上两三千万汉人自称“番薯人”,故以此名书。书中记述其家世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北京度过的孩提时代,重点追忆了18岁作为“政治犯”被捕入狱一年的特殊经历。这段经历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一生的志向,也由此引发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科学兴趣。 在张先生的回忆录中我们发现,他是一个乡情浓厚,再普通不过的中国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个既会说“标准的京片子”,“也会说台湾话”……自认为是台湾人,但也是闽南人和中国人的“番薯人”。他对他的故土北京和台湾,对他的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一直有诗一般的魂牵梦绕,又透着淡淡的哀伤。——李零
-
陶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秦小丽,张萌陶器是考古发掘中出土数量最多和最不易消失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一。与其他人工制品不同,陶器生产的向心过程可以让陶工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而陶土的可塑性、原料成分及烧制过程的千变万化,使得考古学家能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古代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学、工艺技术、器物功能、装饰美学、地域交换、社会意义和宗教信仰等问题。本书主要以欧、美、日陶器研究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对相关资料进行梳理与综合分析,以世界性陶器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前沿视点进行总括与系统化梳理,从理论与方法角度对陶器的文化背景、民族学、社会学、制作技术和工艺学,纹饰风格与纹样学以及产品流通与消费,陶器的使用功能等进行研究。强调陶器的研究需要将其功能性、机能性、艺术性和技术性融为一体进行综合思考、分析与观察。
-
中国石窟寺《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本报告由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多部门近100家单位700余位专家编写,主要由“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影响、风险与适应”“减缓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四个部分组成。本报告全面、系统地评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相关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研究成果,准确、客观地反映了我国2015年以来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报告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工作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合作与气候治理体系构建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
国家宝藏 瓷器改变世界江建新《瓷器改变世界》一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外销瓷的通俗读物。在传统的观念中,中国的外销产品主要是丝绸和茶叶,这也是丝绸之路的由来。实际上,中国的外销品中传世最多、影响最大的是瓷器。从考古和传世文物的角度看,瓷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名片。本书从外销瓷的海外考古故事、外销瓷的窑口探访、外销瓷本身承载的西方宗教、文化、艺术和生活,以及西方皇室、贵族和富豪定制的中国瓷器的相关内容。讲述被中国瓷器改变的西方生活,讲述中国瓷器的海外历程,讲述中国瓷器的世界影响力。
-
考古人眼中的世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著考古人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处江湖之远,穿梭古今之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们与古物对话、与古人共情、与时代同行,寻求历史的轨迹,探索人类的未来。他们也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建设,关注当下的社会、生命和自然,用穿越时空的眼睛记录工作和生活中的所遇所思、所感所悟。长期以来,我国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考古发现取得丰硕成果。广大考古工作者风餐露宿、青灯黄卷,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学术志向、顽强的工作作风。记录这些珍贵时光和考古人精神,会给我们以特别的审美趣味和灵魂滋养。“考古人眼中的世界”摄影作品展,涉及的内容有考古工作者、考古工作场景、重要考古发现、边疆考古、境外考古、公众考古研学、文物保护现场、大遗址风貌、城乡生活、风土人情、衣食住行、社会面相……是对“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直观展现。如果把每张照片比做一个窗户,那么通过这些窗户,你将“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现场,在目睹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同时,感受到考古人的工作、生活、情感,也感受到每一位普通中国人在追求文化自信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时代的温度。我们也希望通过“考古人眼中的世界”摄影作品展,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和考古人,通过考古人的眼睛,看到过去,看到远方,珍惜当下。文物不可再生,保护传承,人人有责。时光不会倒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山西出土青铜器全集·闻喜酒务头卷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著《山西出土青铜器全集》系列丛书拟将收录山西境内至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龙山时期至汉代的青铜器,是首次对山西出土青铜器进行全面整理、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闻喜酒务头卷”为该系列丛书的第一卷。闻喜酒务头墓系“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物。全书以墓坑为排序,分为M1、M2、M3、M4、M5、M6、M9、M10、车马坑、流散铜器等十个部分,其中M1出土的青铜器保存最为完整,其他坑洞或多或少都有被盗挖的破坏痕迹。本书通过精美的照片、拓片、线图展示,专业简洁的介绍文字,对青铜器铭文的释读,全方位系统展现了酒务头出土青铜器的全貌,融权威性、资料性、工具性、观赏性于一体,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
颐和园日历2023北京市颐和园公园管理处 著1.《颐和园日历》系列第四册,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匠心出品。 2.主编秦雷,现任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党委副书记、北京颐和园学会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颐和园》杂志主编,从事颐和园文物管理、文物保护修缮、遗产监测、历史文化研究管理等工作20余年。 3. 一本图文并茂全面系统呈现颐和园厚重历史文化底蕴,草木植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科普与趣味并重,详解花木吉祥富贵、万古长青美好寓意的百科全书。 4.国内著名摄影师张晓莲领衔8位专业摄影师,共精选385张美轮美奂的四季画面,用一页一草木,向人们呈现颐和园春夏秋冬四季轮转的美景和故事。 5.装帧精美,用纸考究,可平铺便携带。兼具阅读、收藏与礼赠多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