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宁国灰山土墩墓李鲜,何江波《药物化学实验与学习指导》由两部分组成:药物化学实验和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第一部分为药物化学实验,由药物化学实验基础知识、药物化学基础实验、药物化学综合性实验和附录四章组成。第二部分为学习指导与习题集,共14章,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配伍选择题、简答题和合成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章节内容知识拓展。
-
米脂卧虎湾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 等编著卧虎湾墓地地处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无定河东岸的黄土高原梁峁区,是陕北地区目前发现规模大、时代跨越性长、随葬品丰富的战国、秦汉中小型墓墓地。墓地呈南北狭长走向,墓葬的基本由山顶至西坡逐层分布,北侧偏西南部多分布战国墓,中部及南部多分布汉墓,中部偏西分布大量的明清墓。该墓地共发掘战国、秦汉墓葬463座。墓葬形制多样,有竖穴土坑墓、竖穴洞室墓、斜坡洞室墓、斜坡土坑墓等;葬具有一棺一椁或一棺等;埋葬方式复杂,有侧身屈肢、仰身直肢、仰身屈肢、单人葬、多人葬等;随葬器物1585件,其中陶器968件、铜器406件、铁器111件、玉器35件,以及骨器、银器、石器、玻璃器和贝器等65件。除此之外,还有采集陶器18件、铜器1件、铁器2件。按功能可分为礼器、实用器、车马器、明器等。卧虎湾墓地整体年代范围晚于李家崖、寨头河和史家河墓地,为完善陕北地区战国至汉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新资料;卧虎湾墓地经过科学地整体揭露,既有以玉覆面和青铜器等随葬品为代表的较高等级的墓葬,也有一般等级的墓葬,全面再现了陕北地区战国到汉代的丧葬礼俗和社会文化面貌;此外,卧虎湾墓地随葬大量双耳罐、车马器及铁质农具等器物,为研究战国时期不同政权的迁徙和流布提供了新线索,为研究秦汉时期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互动交流提供了新证据。该墓地对于讨论陕北高原东周族群分布与秦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意义重大。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墓地的位置、历史沿革与自然环境;工作背景、缘起与目的;工作过程、思路、方法与概况;以及报告的编写体例与相关说明。第二章为报告的分述部分,详细介绍了墓地堆积状况及各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资料。第三、四章为报告的综述部分,主要按照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墓葬形制、主要的随葬器类、装饰纹样进行分析。第五章为报告的初步分析部分,根据“透物见人”的学科目标,依托本次的发掘资料,结合陕北、晋西北、关中地区该时期中小型墓葬发表资料,从器物组合、分期与年代、墓地结构、社会组织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相关讨论,该墓地开始于春秋晚期结束于西汉中期,且在秦统一前后墓葬数量激增。第六章为报告的相关研究部分,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将该墓地文化面貌同周边地区进行对比,总结墓地所含文化类型与人群族属,分析该墓地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墓地周边相关遗存,推测该墓地人群生前居址。进过对该墓地出土的463座战国秦汉墓葬进行分析,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白狄为该墓地主要人群,战国中期晋人开始进入该地与当地原有白狄共同杂居,同时还有部分戎人和当地人群有所交流。直到战国晚期前段晋人所占人群比例不断上升。但至战国晚期后段,秦人进入该地,该地原有狄人和后进入的晋人均迅速撤离至其他地方。之后该地属秦汉中央集权管理的地域范围,所属文化面貌和关中基本趋于一致。
-
长安吴中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 编唐代是中国历史长河中辉煌灿烂的精彩篇章。作为国力雄厚、影响力深远的王朝之一,唐代的强盛使得唐人拥有更为开阔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开拓进取是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唐一代,长安作为中国古代**的都城和当时世界范围内规模**的城市,吸引着各种文明在这里汇聚、碰撞。 本书收录“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中展出的陶俑、金银器、玉器、瓷器等80余件/组文物,从考古、艺术、历史、文学等多视角切入,深入解读大唐往昔繁华盛世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
宿州市汉画像石撷珍宿州市博物馆 编本书收录宿州市市区及下辖区县所藏汉画像石精品,包括汉画像石照片及拓片,并附有专文。北京大学朱青生先生为本书撰写学术文章,对汉画像石研究有指导作用。另附宿州市出土汉画像石专文,将出土状况进行详细描述。本书内容丰富,所有画像石都附有拓片,部分还附有线描图,能清晰展示汉画像石细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
考古那些事儿黄大路 著书中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我国境内参与的15处重大考古现场的考古故事,其中涉及考古过程、发掘研究、对出土文物的历史追踪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完整还原。同时,书中也为读者呈现了考古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揭开文物的传奇“身世”、探究历史“细节”和大众认知上的“惊诧”。例如书中讲到的“中华文明之太阳升起的地方”——敖汉旗;史前祭祀遗址双墩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7000多年的人工种植水稻的实证;丝绸之路上的古代墓葬,千奇百怪,有水滴形墓葬、“胡须墓”等;考古人员对从一口锅样的器物上散落下来的陶片进行研究后,发现12000年前,甑皮岩人就懂得了陶器的制作,原本的锅被誉为“天下第一锅”,等等。
-
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河南博物院 编暂缺简介...
-
中国金银器扬之水 著《中国金银器》是我国首部完整展示金银器在工艺美术领域流变的鸿篇巨制,也是一部纸上的人类生活史,囊括了先秦至清的金银器皿与金银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和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全书依历史朝代和器物功用,于两千页篇幅内,将金银器这一西风东渐之物在华夏之邦的落地、嬗变、融合直至自生光华的过程,以真实可见的图像影写一一作注。作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金银器的系统性研究,图文互见,可说是其一贯追求的研究方法与呈现形式,将沉睡于书典中的名目与往昔埋于地下而今重见天日的器物或重建连结,或直观再现,这也是名物研究的要义所在。 全书为精装五卷,中式翻身,内括九十万字,图逾四千幅:卷一呈列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二讲解隋唐五代辽;卷三分陈两宋金元;卷四宣明;卷五详清,并附录极具资料价值的图片来源总览。这部廿年来耕耘不辍的心血之作,除珍贵的学术和史料价值之外,书中的图片和文字也极富审美价值,启卷之际,仿若亲临一条通古接今的步道,可见流散于历史时空中的斑斑璀璨,亦可聆听古代载籍中的娓娓解说。
-
大河村遗址彩陶及应用研究胡继忠暂缺简介...
-
心镜孤悬韩传强“大通禅师”系北宗禅的代表人物神秀,唐丞相张说为之作大通禅师碑文,于当时广为传诵。本书系基于大通禅师碑拓本进行的整理研究,以《大通禅师碑》清代拓本为底本,以其他史料文献所收相关版本为辅本,进行合校,并对碑文中的核心词汇、关键人物、主要事件及相关背景进行注释和说明,同时以碑文为线索,对大通禅师的生平和行谊展开研究。书中还附有《大通禅师碑》的拓本影印图片,为读者呈现碑文拓本原貌。
-
大明宫遗址高本宪 著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