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湖北省文物考古院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一组学堂梁子。该遗址发现的“郧县人头骨化石”获得199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报告为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1989~1995年调查、发掘石制品的专门报告。本报告有以下几点特点:第一,尝试参考和借鉴法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石制品的类型学方法,融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类型学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对于石核和石片以及相关的石器的定位设制了参考方法,以便于观察测量,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砾石石器和石片石器的随意定位和人为因素干扰。第二,针对所有的石锤、石核、石片、有疤孤立片疤的砾石、单向加工的砍砸器、手镐、单面器、双向加工的砍砸器、手斧、斧状器、刮削器、凹缺刮器、尖状器、尖突、雕刻器和“可拼合标本”均制备了观察卡片,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尤其是对石核剥片、石器加工的每一块片疤的天然和人工属性进行描述,这在国内考古报告中尚属首次。第三,对石核标本的观察增加了以前不多见的剥片的立方体示意图,让读者可以非常容易理解石核的剥片方式,进而可以推测古人类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第四,对单向加工的砍砸器(chopper)和双向加工的砍砸器(choppinatool)进行了区分,这是与国际考古学研究接轨的一种方式。第五,将石制品分上、中、下三个文化层进行分层研究,明晰了不同地层中石制品打制技术和类型差异。郧县人遗址以砾石石器为主,以石片石器为辅,且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手斧、手镐、斧状器等。第六,对采用同样方法研究的广西百色盆地正式发掘的那赖遗址的石制品与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的石制品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石器的比例也大致相近。第七,除了在石制品的观察分析方面有了许多新的尝试外,在石制品的绘图、摄像等方面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基本上达到了每件人工石制品的“三大记录”完备。本书可供从事古人类学、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
泰山文化研究魏泽华等 著本书自与封禅相关的先秦时代传说,到秦汉唐宋时期的六次封禅历史,再至金元明清时期的帝王祭祀活动,选取有代表性的遗迹及文物,旨在为读者提供真实资料的同时,尝试阐明还原封禅线路,探究封禅历史中各种遗迹的特殊文化价值,并希望本书能对读者研究封禅历史、游览泰山相关的文物古迹提供帮助。
-
陶寺物华何努本书是“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2013~2015)”之“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三大都邑性聚落综合研究”的课题成果。书中以陶寺遗址出土可移动文物数据库资料为资源,按照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再按照陶器、玉石(铜器)、骨角蚌漆木器三大类,对精选的293件/组标本进行编排,力图反映陶寺遗址早、中、晚三期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对重要的器物,力求在附加的说明中,展示**的研究成果与新认识。本书将为有兴趣进行陶寺遗址和陶寺文化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学者,提供有用的重要资料。
-
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研究唐淼本书的研究对象是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的墓葬。全书总结了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的发现和研究概况,并根据墓葬的构筑特点和存在方式不同,将该地区青铜时代的墓葬划分为洞穴墓、石棺墓、石棚墓、积石墓、大石盖墓、封石墓、土坑墓、瓮棺墓八大类别,对各类墓葬的分布范围、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在墓葬分类的基础上对墓葬的形制做了进一步划分,从中归纳总结出各类墓葬的细部特征。根据墓葬中随葬品的文化面貌和器物组合将该地区青铜时代墓葬划分为六群,依共性和差异将各群墓葬中出土的陶器进行类型学排比,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新资料,分别对各群墓葬进行分期和年代讨论,并总结出各群墓葬之间的谱系关系。最后,对各类墓葬的群特征和阶段性特征进行梳理与分析,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墓葬的型制特点、分布规律、年代序列及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了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的动态分布。
-
大学问·铜器历日研究张闻玉 著张闻玉先生采用“三证合一”的论证方法,将文献记载、青铜器铭文与实际天象三者紧密结合,整理、分析数十件王年、月序、月相、日干支俱全的西周铜器铭文,利用十项“铜器历日研究条例”规则,以“月相定点”为核心理论,一一落实这些铜器记载的绝对纪年。针对自西汉刘歆以来及至“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种种结论,作者指出“二重证据法”的不足及“月相四分”的失误,在强调“月相定点”的基础上,考证出西周的王序和王年,对考古界和历史研究界的断代既有补充,也有纠正。
-
远帆归航中国航海博物馆 著本稿件为“远帆归航:”泰兴“号沉船出水文物特展”同名展览图录,此展览由中国航海博物馆举办。1822年,“泰兴”号满载着陶瓷、丝绸、茶叶驶离厦门港,目的地为巴达维亚,但在加斯帕海峡沉没。1999年沉船探险家迈克·哈彻组织人员对“泰兴”行搜寻和打捞。18年沣庐集团回购12万件沉船遗物,并于年向中国航海博物馆捐赠100件沉船出水瓷器,成为此次展览的主要展品,此次展览也是目前国内大规模的“泰兴”号主题展览。“泰兴”号出水器物中绝大多数为陶瓷器,其中又以青花瓷为多,青花瓷主要是清早中期的德化窑产品,其他还有德化白釉瓷、五彩瓷和青褐釉瓷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海上贸易、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史前艺术严文明 著本书是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研究中国史前人物和动物艺术的专著。作者系统梳理了考古学资料,总结出中国史前艺术的四个发展阶段。全书据四个阶段分为四个章节,按时代、分文化编排材料,以图文结合的方式阐述中国史前艺术各阶段的特征,同时还介绍了世界范围内的考古发现作为参照。本书面向社会大众和相关领域的考古学研究者,兼顾可读性和学术性,内容翔实、逻辑清晰、图文并茂,借助考古材料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是中国史前艺术研究领域的重要作品。
-
高勒毛都2号墓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2017~2019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共同实施的联合考古项目“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研究”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工作。两国学者对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高勒毛都2号墓地:2017~2019中蒙联合考古报告》分别报告了高勒毛都2号墓地调查成果,M189和M10两座匈奴时期甲字形墓葬及其附属陪葬墓、祭祀遗迹的发掘收获。《高勒毛都2号墓地:2017~2019中蒙联合考古报告》内容还包括两座墓葬中部分织物、M189棺底植物种子、M189特殊质地器物(后来分析确认为银器)、M10马车和棺木所用木材及彩绘颜料的分析报告,并附上学者对于匈奴贵族墓葬中独角兽形象和出土汉代玉璧的研究成果,以便于相关研究者查阅。
-
鄞县故城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著古鄞县是今宁波境域最初设立的四个县级政区之一,始置于秦汉时期,撤并于隋代开皇九年(589年),前后相沿800余年。2015~2018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主持对古鄞县县治——鄞县故城所在的奉化西坞白杜城山一带持续开展了四年的考古工作,找到了鄞县故城的具体位置,印证了鄞县故城的兴废年代,厘清了鄞县故城的基本面貌,不仅为探讨古鄞县以至宁波境域古代城市发展增添了新的案例,也为推进这一时期南方地区县级城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颐和园冯冬梅 编本辑为第十七辑,本辑 《颐和园》即为“颐和园样 式雷图档编目与研究”课题 成果的集结。建筑设计是样 式雷图档的主体,刘婉琳、 罗晓靓、张鹏飞分别对清华 轩与介寿堂、无尽意轩、养 云轩的样式雷图档及历史变 迁进行研究。孙震《基于样 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 研究》重点探讨样式雷图中 植物配置,并着重分析植物 与建筑的关系。陈忱《清漪 园与颐和园御船航线探析》 梳理了昆明湖及其周边航线 。林琳等《颐和园样式雷装 修图档整理和内檐装修实例 分析》通过样式雷图档与实 地调查相结合,分析了颐和 园内外檐装修情况,丰富了 古建筑装修研究;王晓笛《 从样式雷图档看颐和园内檐 装修的空间形式》重点分析 了内檐装修对室内空间的分 割。何蕾《样式雷图纸之中 的颐和园“萬字”露天陈设石 座》分析了样式雷图中的“ 萬字”露陈石座。朱颐、常 耘硕、张斌、陈曲的论文从 古建筑勘察修缮的角度应用 样式雷图档分别探索听鹂馆 、辇库和福荫轩的变迁,体 现了样式雷图档研究与颐和 园保护工作实践的结合。此 外本期还收录祝玮等《西苑 北海样式雷图档系列研究— —画舫斋添建戏台工程》、 胡晓婷《从样式雷门罩码头 图档浅谈清代建筑特点》, 丰富了我们对北海、紫竹院 相关样式雷图档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