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宗日遗珍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宗日遗址是目前黄河上游地区唯一经过考古发掘证实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共存的一处重要古遗址,对深入研究青海高原本土文化的发展演变,解决黄河上游史前文化交流、人群迁徙、技术传播、环境变化、生业模式演变等重大学术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022年是宗日遗址发现40年,《宗日遗珍》不仅收录了1994年至1996年重要的考古发现,而且呈现了近两年最新的考古成果,以供读者更加直观和全面地了解宗日遗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
新日下访碑录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新日下访碑录》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石刻普查小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北京地区石刻进行专项普查的一项科研成果。原书稿按照统一的凡例,以区县为单位,对各个地区的碑刻进行了统一的整理。《新日下访碑录》(平谷卷)收集了碑碣、墓志、塔幢、摩崖刻石、石雕构件等文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为专家、学者研究平谷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
-
古玉痕迹学鉴定白海波 著在收藏界和文物鉴定界,古玉鉴定和收藏自古以来就颇受人的重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玉石文化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但是面对数千年来的玉文化,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人们对古玉知识,尤其是如何鉴定古玉,不论是知识还是手段技术,明显不足。本书作者沉浸古玉研究多年,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了大量古玉鉴定经验,尤其从古玉痕迹学上对古玉进行科学研究,形成了较为科学、系统的鉴定古玉技术。本书从九个方面总结了古玉痕迹学鉴定的知识、技术、特征、应用以及目前古玉行业存在的问题,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有理论,有依据,贴近实证科学鉴定古玉,切实解决古玉收藏真伪难辨的问题。 对古玉研究和古玉收藏有一定的价值,尤其对玉石收藏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古玉研究者和鉴定者的入门工具书。
-
重走天山路巫新华 著吐鲁番位于新疆中东部,天山东部山间盆地,是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是名闻遐迩的历史重镇,其辉煌可以回溯至汉唐。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些曾经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为人类文明发展发挥过重要交通作用的吐鲁番丝路古道已经湮没于历史尘埃中……本书以西域历史背景、丝绸之路的沙漠戈壁和天山腹地路线为地理依托,以著名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线索,用探险考察的方法从厚重的历史尘埃中发掘这些沉寂的丝路古道,揭开了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枢纽的吐鲁番地区真实的历史面貌,强调了西域十字路口重要的交通作用,再现了古代丝绸之路重要路段灿烂的文化与文明。
-
鄞县故城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著古鄞县是今宁波境域最初设立的四个县级政区之一,始置于秦汉时期,撤并于隋代开皇九年(589年),前后相沿800余年。2015~2018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主持对古鄞县县治——鄞县故城所在的奉化西坞白杜城山一带持续开展了四年的考古工作,找到了鄞县故城的具体位置,印证了鄞县故城的兴废年代,厘清了鄞县故城的基本面貌,不仅为探讨古鄞县以至宁波境域古代城市发展增添了新的案例,也为推进这一时期南方地区县级城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风华再现马瑞文,张玉静,黄瀚东暂缺简介...
-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 第二十二辑贾二强《長安學研究文獻匯刊.考古编.金石卷.第二十二輯》匯編民国时期《续修陕西通志稿》金石部分,希冀爲長安學、地方史、學術史及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資料,以促進學術研究和社會文化的發展。
-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湖北省文物考古院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一组学堂梁子。该遗址发现的“郧县人头骨化石”获得199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报告为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1989~1995年调查、发掘石制品的专门报告。本报告有以下几点特点:第一,尝试参考和借鉴法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石制品的类型学方法,融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类型学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对于石核和石片以及相关的石器的定位设制了参考方法,以便于观察测量,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砾石石器和石片石器的随意定位和人为因素干扰。第二,针对所有的石锤、石核、石片、有疤孤立片疤的砾石、单向加工的砍砸器、手镐、单面器、双向加工的砍砸器、手斧、斧状器、刮削器、凹缺刮器、尖状器、尖突、雕刻器和“可拼合标本”均制备了观察卡片,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尤其是对石核剥片、石器加工的每一块片疤的天然和人工属性进行描述,这在国内考古报告中尚属首次。第三,对石核标本的观察增加了以前不多见的剥片的立方体示意图,让读者可以非常容易理解石核的剥片方式,进而可以推测古人类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第四,对单向加工的砍砸器(chopper)和双向加工的砍砸器(choppinatool)进行了区分,这是与国际考古学研究接轨的一种方式。第五,将石制品分上、中、下三个文化层进行分层研究,明晰了不同地层中石制品打制技术和类型差异。郧县人遗址以砾石石器为主,以石片石器为辅,且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手斧、手镐、斧状器等。第六,对采用同样方法研究的广西百色盆地正式发掘的那赖遗址的石制品与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的石制品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石器的比例也大致相近。第七,除了在石制品的观察分析方面有了许多新的尝试外,在石制品的绘图、摄像等方面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基本上达到了每件人工石制品的“三大记录”完备。本书可供从事古人类学、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
徐州博物馆藏铜镜徐州博物馆《徐州博物馆藏铜镜》是徐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系列之一,遴选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180余面,以本地区出土的铜镜为主干,分为战国、汉代、隋唐、宋辽金、元明清五个部分,基本反映了馆藏铜镜的特色和徐州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时,《徐州博物馆藏铜镜》将《徐州地区出土铜镜统计表》作为最后章节,该表以时代为顺序、以墓葬为单位,便于读者从相对宏观的角度把握铜镜发展的脉络。铜镜存世数量大、时代特点明显,是见证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是洞察各历史时期社会风貌、审美取向、思想信仰的一扇窗口。
-
陶寺物华何努本书是“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2013~2015)”之“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三大都邑性聚落综合研究”的课题成果。书中以陶寺遗址出土可移动文物数据库资料为资源,按照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再按照陶器、玉石(铜器)、骨角蚌漆木器三大类,对精选的293件/组标本进行编排,力图反映陶寺遗址早、中、晚三期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对重要的器物,力求在附加的说明中,展示**的研究成果与新认识。本书将为有兴趣进行陶寺遗址和陶寺文化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学者,提供有用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