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汉中出土商代青铜器的科学分析与制作技术研究陈坤龙,梅建军《汉中出土商代铜器的科学分析与制作技术研究》对汉中地区出土商代铜器进行了系统的科学分析和铸造工艺考察,揭示了其材质和制作技术特征,指出汉中地区在商代存在本土的青铜冶铸生产,并探讨了汉中与其他地区同时期青铜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汉中铜器材质复杂、制作水平参差不齐,这样的技术差异既可能是铜器群整体年代跨度较大的反映,也可能是其制作地来源复杂多样的体现。
-
敦煌 人间四味胡同庆,王义芝本书是“故事里的敦煌”丛书之一,全书主要以敦煌壁画中关于人生四味的图像为切入点,结合相关佛经和敦煌藏经洞的出土文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敦煌壁画中关于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方面的故事,特别是佛经中的相关描述直接影响到中古时期人们对于人生四味的理解,揭示了中古时期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引入一些哲理性的思考,尝试从哲学的视角去领悟和把握其中的内涵,洞悉人生真谛。全文研究扎实详实、分析细致缜密,以一个独特的视角,解读敦煌壁画。
-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 19 吕梁综合卷山西省文物局本书是“山西珍贵文物档案”系列丛书的一卷,为山西省吕梁市一级文物综合卷,本卷对吕梁市各博物馆及文物机构藏的190件精品文物进行了收录,包括青铜器、瓷器、漆器、玉器等,全部为国家一级文物,资料详实,图片清晰,由专业的文物摄影师拍摄,多角度展现文物面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及收藏价值,是对吕梁市各博物馆及文物单位一级文物的一次细致梳理,也是首次以书面形式向大众展现,不仅是研究上难得一见的资料,也对文物知识的普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 18 忻州、晋城、阳泉卷山西省文物局本书是“山西珍贵文物档案”系列丛书的一卷,为山西省晋城、阳泉、忻州三市一级文物合卷,本卷对三市各博物馆及文物机构藏的262件精品文物进行了收录,包括青铜器、瓷器、漆器、玉器等,全部为国家一级文物,资料详实,图片清晰,由专业的文物摄影师拍摄,多角度展现文物面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及收藏价值。是对三市各博物馆及文物单位一级文物的一次细致梳理,也是首次以书面形式向大众展现,不仅是研究上难得一见的资料,也对文物知识的普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 17 临汾卷山西省文物局本书是“山西珍贵文物档案”系列丛书的一卷,为山西省临汾市一级文物卷,本卷对临汾市各博物馆及文物机构藏的262件精品文物进行了收录,包括青铜器、瓷器、漆器、玉器等,全部为国家一级文物,资料详实,图片清晰,由专业的文物摄影师拍摄,多角度展现文物面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及收藏价值。是对临汾市各博物馆及文物单位一级文物的一次细致梳理,也是首次以书面形式向大众展现,不仅是研究上难得一见的资料,也对文物知识的普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绿城出土西夏文献研究段玉泉绿城出土西夏文献,相对于俄藏、英藏,虽然数量偏少,但亮点颇多,是出土西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其他残卷提供了有益补充。本书为西夏学文库之一,通过四章内容研究了绿城出土西夏文献。
-
殷墟甲骨卜辞文例研究刘新民,章念 著本书对殷墟甲骨刻辞的文例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内容有:卜辞的类型研究,包括基本类型和复杂类型;大版龟甲卜静的类型和对贞卜辞的类型统计分析;卜辞文例专题研究,对重贞、对贞、选贞暨补贞四种在甲骨卜辞类型中所占比例较高的卜辞类型进行专题研究,内容包括卜辞的对称与不对称、正负关系、布局位置、行款方向等;对三角关系的卜辞、三卜式卜辞、三角形式排列的卜辞暨“千里路”进行专题研究;两种主要甲骨卜辞类型对贞和重复对贞的排列形式专题研究;同版上对应位置、相距位置、相邻位置、相间位置暨斜向相对位置卜辞与卜辞之间的关系专题研究;卜辞文例研究成果的应用研究;通过文例所反映出来的商代占卜制度、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审美心理的研究;甲骨卜辞文例对后世的影响,卜辞文例与《周易》八卦暨六十四卦的比较研究。
-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铜镜卷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铜镜著录性与研究性相结合的著作,收录了上起齐家文化,下迄清代的铜镜293面,按朝代先后排列,每一朝代再按类型排序。每一面铜镜都有高清整体大图(部分品种还有大量细节图及拓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包括时代、规格、来源、器型与纹饰描述、相关考证等,图文并茂,全面呈现了馆藏铜镜的基本形态、历史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后附两篇研究论文与一资料长编,论文分别介绍了关于铜镜名称及纹饰寓意的研究,以及国博馆藏铜镜发掘品的考古情境,资料长编则精细还原了馆藏发掘品与出土环境之间的共存与互动关系。
-
12-13世纪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女真人的房屋建筑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2~13世纪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女真人的房屋建筑》对远东考古学家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30多年来工作所获、与12~13世纪女真房屋建筑有关的中世纪遗址的考古材料进行了总结和系统整理,全面分析了女真人的房屋建筑,并对其起源、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了鉴定,研究了遗址的内部地形与特点,以及院落的类型。《12~13世纪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女真人的房屋建筑》在考古材料和民族学材料的基础上对住宅、生产建筑和衙署建筑进行了复原,揭示了女真人房屋建筑所采用的建造技术,通过分析火炕这种采暖设备的起源,对房屋进行了分类,确定了女真人建筑在滨海边疆区房屋演变过程中的地位。滨海边疆区女真人房屋建筑及其各元素的重建,充分证明了其与远东地区通古斯-满语族民族为历史文化的共同体。
-
红烧土遗址保护技术研究初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红烧土遗址保护技术研究初探》是关于红烧土类考古遗址保护和研究的专著,包括红烧土遗址和遗迹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分布,几个典型红烧土遗址概况及病害调查,红烧土遗迹、遗物的特性及病害原因分析,红烧土类文物加固材料的初步选择,加固保护材料的适应性研究,现场实验,结论与讨论共七章内容。遍布我国境内的考古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这些遗址中有些残留有人类用火痕迹的过火红烧土文物。由于红烧土本身的特性,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表现出特殊的风化状态,甚至较未过火的部分风化更快,保护难度更大,需要进行保护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对几个典型遗址的取样分析,总结了红烧土类文物的病害状况和特征 ;为深入了解土过火的变化,模拟制备了一批100—900℃温度梯度下的红烧土样品,并进行了相关检测。结合遗址样品和模拟样品的分析结果,对红烧土类文物的病害原因进行了探讨 ;鉴于过火红烧土某些情况下容易粉化的特点,得出了必须进行化学加固才能进行保护的结论,为有效保护这类文物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