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积厚流广王春法2022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10周年。1921年,河北钜鹿古城的发掘,揭开国博百余年考古的序幕。百年来,国博考古跟随时代脉动,勇于自我调整,开拓进取,成果丰硕。初涉考古发掘,便有乱世抢救文物之意。此后数年开展的发掘、调查工作,则有明确之学术目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持了山西垣曲古城东关、南关商城、河南渑池班村、绛县周家庄、西吴壁、陕西宝鸡吴山、江苏泗洪韩井、河北康保兴隆等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组织开展了南海一号沉船遗址调查、平潭碗礁和大练岛一号沉船遗址发掘及全国沿海水下文物普查等水下考古工作;开拓实施了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内蒙古赤峰古城址等区域的航空考古调查工作。积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组织实施三峡文物保护,参与实施雄安新区考古调查、发掘工作。从陆、海、空等不同维度找寻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探索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的工作重点逐渐向边疆转移,开展了新疆乌什吐尔、玉孜干等遗址的考古工作,为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交流互鉴增加了新的实物证据。
-
寰宇贞石图校理杨守敬 著《寰宇贞石图》是清末杨守敬所辑石刻拓片集,是汇集历代重要石刻拓本的影印图录,是中国第一部以影印方法出版的石刻图录,为石刻的保存传播开创了新的途径。《寰宇贞石图校理》手稿本是徐无闻公为谢承仁先生主编《杨守敬全集第九册·寰宇贞石图》的工作本,徐无闻先生对著录的碑刻逐一校释,又增加了本书的学术内涵。出版的《寰宇贞石图校释》因著者的离世,未能作最后的审定,留有一些遗憾。今徐立先生将手稿本整理,单独成册,是学习和研究我国历代碑刻的工具书。
-
考古学集刊朱岩石,洪石,新华《考古学集刊》主要刊登长篇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考古研究论文,以及有关科技考古的实验报告、论文等与考古学相关的学术性、资料性论著。本书是第27辑,分为三个板块,调查与发掘内容涉及1989~1993年发掘太原市金胜村东周铜器墓、河南鹤壁市后营汉代墓地、北京市房山广阳城遗址;专题与探索主要针对新疆小河文化与人群构成、两汉帝陵出土云纹瓦当、鹤壁后营汉代合葬墓、两湖地区出土神煞俑的隋唐墓葬等主题;考古学家与考古学史则收录了对夏鼐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建设进行论述的专题论文。
-
汉服论李晰 著服饰从源起到各时代多样丰富的发展,绝不只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品,它既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的物质条件,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精神表现。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ChineseHancosFame),是随着汉民族的形成而形成、发展而发展的,是汉民族文明的象征及民族形象的代表之一。作为中华民族服饰组成部分之一的汉族服饰也在整个中华民族服饰目前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因此汉族服饰文化,不仅对认识汉族历史、了解中华文明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在西方时尚全球一体化浪潮席卷下的当今社会,梳理和探究汉族服饰文化的根源及脉络,已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镜。整理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更替,汉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被束之高阁,从而造成了现如今一些国人在特定场合将汉服作为“仪礼之服”服用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制概念模糊及款型使用错等
-
牛津图坦卡蒙考古珍档[英]理查德·帕金森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在人类考古史上已经闪耀了一个世纪,图坦卡蒙墓则是3300多年来唯一一座完整保存的法老陵墓,是古埃及已知最为豪华的王陵,是现代人之于古代文明最伟大的考古发现,是了解古埃及文明最重要的切入口。1922年11月26日,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埃及充满传奇色彩的帝王谷,第一次窥见到了图坦卡蒙墓的灵光。墓室初露端倪时,他惊喜地向守在身后的人说:“是的,是的,奇妙的东西。”自此,令人兴奋且扑朔迷离的发掘,拉开了它的序幕。为纪念图坦卡蒙墓发现100周年,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策划,从馆藏珍档中精选50份发掘档案编排出版,还原100年前的发掘现场。国际著名埃及学家理查德·帕金森携格里菲斯研究所研究员对档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讲述法老墓发掘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还特别关注到被遗忘在历史记录之外的埃及工人,揭示出一幅古与今、东与西错综复杂的历史图景。
-
边疆考古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边疆考古研究》是教育*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6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
武林旧事陈建明本书共分三个单元:第一个单元通过展示宋代文人的文房用具,还原宋代科举教育、礼乐文治;第二单元通过对宋、辽、金、元冷热兵器的展示,还原当时宋与北方辽、金真实的军事态势,以及大宋军人们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精神;第三单元通过瓷器、金银器等各类丰富的杂项文物,展示宋代,特别是杭州“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诗、酒、香、茶的人间烟火。本书力图用文物,以点带面,真实还原两宋特别是南宋的历史文化、中外交流、工艺审美和宝贵的人文精神。
-
汉长安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全书分成两大部分:上编为田野考古资料,包括12篇发掘报告和12篇简讯(发掘工作已经完成但尚未整理出正式报告之前的材料);下编为研究论文,包括4篇研究综述和42篇有关专题论文。都城是一个朝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荟萃之地。汉长安城是西汉和新莽的都城,是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它贯通中西丝绸之路的创始起点,与西方的罗马并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都市。经过多年的探索,考古工作者基本搞清了汉长安城的平面形状与规模、城墙和城壕的结构、城门与城内大街的形制、城内外水系的分布、未央宫等主要建筑群的范围和布局、武库的位置和建筑配置、西北部手工业作坊的种类、南郊礼制建筑等。
-
考古学研究指要陈胜前这是一本针对学生如何开展考古学研究的著作,它以当前考古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为基础,系统讨论考古学研究的基本主题:首先是一些考古学研究的基础问题;然后讨论近些年来在学生论文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如研究视角的选择、立论原理与关键概念的关注;再后是方法问题,即我们用什么方法和逻辑组织去深入研究;接下来涉及考古学的叙事的两个途径;最后是考古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包括学术伦理、学术圈等。它可以为考古学方向的本科、硕士、博士生与研究者提供参考,也可以为与考古学相关学科的学生与研究者提供借鉴。
-
丝从东方来张成渝 著洛阳在东西方丝绸贸易中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学优势的揭示,是本书学术研究的目标之一。这其中的一个重点的问题,便是崇义乡、感德乡两个胡人侨乡兴生聚落因大运河输丝而形成与扩大的人文成因。所以,本书回溯北魏“四里”“四坊”沿伊洛河岸边而设置的地望选择取向,实亦指出隋唐东都继承魏晋运河模式的都城水文传统。在此基础上,本著从唐都洛阳定鼎门遗址大规模骆驼蹄印痕迹的考古发现,管窥交通史视域下展现出的李唐王朝对丝绸贸易市场管理职能及行政责任职能的重视——只有经过国家市场“税后贸易”的驼运,始能享受唐属丝路全程的行政服务——这无疑会降低驼运贩丝的总体交通成本。这样看来,当年洛阳城东漕河两岸感德乡、崇义乡胡人部落推波助澜而形成的“税前贸易”,只能视为国家行政贸易之后的一种辅助贸易形式。而所有这些官、私贸易,都依赖于南运河对丝绸之路“水文输丝”的对接。洛阳之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