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东亚文明 第3辑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东亚文明》是由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本书为第3辑,分为先秦考古、历史时期文物考古研究、区域历史文化、域外遗珍、科技考古、考古学史、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田野考古报道8个部分,内容涉及商周青铜器纹饰、良渚文化北进、丝路背景下的茧形壶源流、明代陶瓷艺术与文人风气、玛雅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比较、动物考古中的新方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以及首次披露的一批重要的田野报告,反映了近年来考古文博专业的新成果。
-
考古学集刊朱岩石,洪石,新华《考古学集刊》主要刊登长篇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考古研究论文,以及有关科技考古的实验报告、论文等与考古学相关的学术性、资料性论著。本书是第27辑,分为三个板块,调查与发掘内容涉及1989~1993年发掘太原市金胜村东周铜器墓、河南鹤壁市后营汉代墓地、北京市房山广阳城遗址;专题与探索主要针对新疆小河文化与人群构成、两汉帝陵出土云纹瓦当、鹤壁后营汉代合葬墓、两湖地区出土神煞俑的隋唐墓葬等主题;考古学家与考古学史则收录了对夏鼐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建设进行论述的专题论文。
-
蚌埠文博蚌埠市博物馆 编《蚌埠文博》由蚌埠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管,蚌埠市博物馆、中国社科院淮河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办,拟请在专业领域有显著地学术研究成果、做出突出贡献、有较高影响力的专家进行撰稿,是一本集文物、历史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等多学科、多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文集。是面向文博、考古工作者和相关专业同仁的学术性读物。本辑分为淮河古代文明、馆藏精品研究、文博工作探究、蚌埠近现代史研究几个部分,从史前文明到近现代历史都有涉及,全面展示蚌埠历史与风貌。
-
国器之邦章宪法 编这是一本关于枞阳历史文化方面的专著。安徽省枞阳县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县名更迭频繁,唐代更名为桐城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为枞阳、桐城二县。全书共分九个专题,从不同的侧面对枞阳文化的发生、发展,枞阳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文化事件、文化世家等作以考释与综合论述,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介绍,既独立成章,又从整体上勾勒出枞阳历史文化的全貌。
-
牛津图坦卡蒙考古珍档[英]理查德·帕金森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在人类考古史上已经闪耀了一个世纪,图坦卡蒙墓则是3300多年来唯一一座完整保存的法老陵墓,是古埃及已知最为豪华的王陵,是现代人之于古代文明最伟大的考古发现,是了解古埃及文明最重要的切入口。1922年11月26日,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埃及充满传奇色彩的帝王谷,第一次窥见到了图坦卡蒙墓的灵光。墓室初露端倪时,他惊喜地向守在身后的人说:“是的,是的,奇妙的东西。”自此,令人兴奋且扑朔迷离的发掘,拉开了它的序幕。为纪念图坦卡蒙墓发现100周年,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策划,从馆藏珍档中精选50份发掘档案编排出版,还原100年前的发掘现场。国际著名埃及学家理查德·帕金森携格里菲斯研究所研究员对档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讲述法老墓发掘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还特别关注到被遗忘在历史记录之外的埃及工人,揭示出一幅古与今、东与西错综复杂的历史图景。
-
走进文物保护新时代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王传昌 著暂缺简介...
-
汉代纪年漆器铭文汇考郑巨欣,王树明随着汉代纪年铭漆器出土数量的不断增加,铭文也相应地增加了。但是,由于发现汉代纪年铭漆器的地点和整理铭文的研究者是分散的,特别是发表者以及发表的时间、文献、语种不尽相同,仅常用的语种就涉及中文、日文、英文、德文、俄文、蒙古文等,因此也客观上增加了人们在这方面进行交流的难度。凡此种种,促使我们有必要将所有的这种发现和整理进行历史的再现和重新的整理。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在此便努力地尝试,将那些局部的,原始的铭文钞录在这里再现出来,然后将其放到整体汉代纪年铭漆器发现的世界范围内予以体系化。因此,这里的史料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依据汉代纪年铭漆器发现和铭文整理的历史,真实有序地呈现其原初的样子;二是根据产地和生产机构生产汉代纪年铭漆器的先后,重新整理相应的铭文。目的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份可以酌加考辨和比较的史料,作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的参考依据。书稿最后附录《中国古代"物勒工名"及其管理研究》。
-
反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本书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反山》发掘报告的英文版。反山位于良渚古城城内莫角山宫殿的西北部,姜家山的北面,是一座人工堆筑的长方形土墩。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在土墩上发现11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型墓葬,共出土陶、石、玉、象牙、嵌玉漆器等1200余组。这是浙江省考古工作者首次发掘到随葬有玉器而且还是许多高等级玉器的良渚文化大型墓葬。从一发现开始,到现在良渚古城的发现与研究,反山墓地的发现为从整体上考察良渚文化的社会分化与分工、对认识良渚古城的城内布局、对良渚玉器的解读等,都提供了一批非常重要的资料。
-
考古学研究指要陈胜前这是一本针对学生如何开展考古学研究的著作,它以当前考古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为基础,系统讨论考古学研究的基本主题:首先是一些考古学研究的基础问题;然后讨论近些年来在学生论文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如研究视角的选择、立论原理与关键概念的关注;再后是方法问题,即我们用什么方法和逻辑组织去深入研究;接下来涉及考古学的叙事的两个途径;最后是考古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包括学术伦理、学术圈等。它可以为考古学方向的本科、硕士、博士生与研究者提供参考,也可以为与考古学相关学科的学生与研究者提供借鉴。
-
丝从东方来张成渝 著洛阳在东西方丝绸贸易中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学优势的揭示,是本书学术研究的目标之一。这其中的一个重点的问题,便是崇义乡、感德乡两个胡人侨乡兴生聚落因大运河输丝而形成与扩大的人文成因。所以,本书回溯北魏“四里”“四坊”沿伊洛河岸边而设置的地望选择取向,实亦指出隋唐东都继承魏晋运河模式的都城水文传统。在此基础上,本著从唐都洛阳定鼎门遗址大规模骆驼蹄印痕迹的考古发现,管窥交通史视域下展现出的李唐王朝对丝绸贸易市场管理职能及行政责任职能的重视——只有经过国家市场“税后贸易”的驼运,始能享受唐属丝路全程的行政服务——这无疑会降低驼运贩丝的总体交通成本。这样看来,当年洛阳城东漕河两岸感德乡、崇义乡胡人部落推波助澜而形成的“税前贸易”,只能视为国家行政贸易之后的一种辅助贸易形式。而所有这些官、私贸易,都依赖于南运河对丝绸之路“水文输丝”的对接。洛阳之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