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日月崇拜王仁湘 著人类是如何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进而征服自然的?在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中,人类思维的发展,在考古文物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王仁湘老师通过观察考古发现的木、石、玉、铜等材质的器物,在抽丝剥茧式地叙述中,以精美的文物照片和器物绘图相伴,展现了中国早期人类的思想意识。《日月崇拜:艺术考古随记之一》,用“心的旅行”“八角之谜”“神鸟旋日”“左旋右动”“神面旋目”“良渚之旋”“天目华冠”“补天奇法”“月里情怀”9个主题,讲述了史前先民对于日月星辰的认识。本书配有诸多图片,主题集中、内容丰富,富有“悦读”感。
-
动物有灵王仁湘 著人类是如何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进而征服自然的?在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中,人类思维的发展,在考古文物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王仁湘老师通过观察考古发现的木、石、玉、铜等材质的器物,在抽丝剥茧式地叙述中,以精美的文物照片和器物绘图相伴,展现了中国早期人类的思想意识。《动物有灵:艺术考古随记之二》,用“神龙诞生”“凤舞千年”“龙飞凤舞”“对鸟解题”“饕餮重构”“鸮鸟通神”“鸣鸢招风”“猴情千年”“猴鸟解谜”“龟甲占卜”“鱼龙百变”11个篇章,讲述了史前先民对于动物的认识。本书配有诸多图片,主题集中、内容丰富,富有“悦读”感。
-
管窥水洞沟李昱龙水洞沟遗址从发现到如今已经历整整100年,中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也走过了100年的征程,但对于旧石器考古研究的认识和理解,目前仍较多地局限在专业学者内部。如何使更多的人了解旧石器考古和早期人类历史,可能是目前我们旧石器考古学者需要做的一项工作。本书以水洞沟遗址的研究为核心,结合世界各地其他地区的研究案例,着重介绍旧石器考古的一些研究内容和方法,希望能够使读者了解旧石器考古,了解探索早期人类历史的方法和过程。
-
长征遗址考证与保护管理李扬作者历经5年半时间分赴中央红军长征沿线10个省、自治区,实地调研考证长征遗址81处,研学考察长征遗址纪念馆(园)、博物馆、陈列馆、档案馆27个;实摄长征遗址图片1200余张;调研访问相关研究人员、专家学者等,访谈对象112人次;查阅长征文献、史料230余次;行程24812千米,其中徒步875千米。依据上述调研考证和文献查证,对中央红军长征遗址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主体,遗址文物、文献、史料、信函等,遗址的保护和管理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长征遗址展示内容存疑和有误问题进行了核证,得出若干结论和启示,提出保护和管理的若干策略和方法。
-
秦始皇陵之外柳扬(Liu Yang)主编;赵婧译该书收录了十位全球研究中国早期艺术与文化的顶尖学者结合新近秦考古材料、以秦艺术为主题的研究文章。杜德兰、包华石、班大为、汪悦进、李安敦、夏含夷、陈光宇、柳扬、苏芳淑、王辉等学者围绕“继承、创新与政治”“都城、陵墓与祭祀”“历史、文化与艺术”“交流、互动与碰撞”四个主题,从类型学、图像学、古文字学等维度,系统解读了秦艺术与历史。这些新洞见,对于我们理解秦的执政理念、艺术创新和文化交融,以及它们对中国文明史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
敦煌吐鲁番研究郝春文主编,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合办《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十二卷为庆祝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专号。《敦煌吐鲁番研究》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内容包括历史、地理、艺术、考古、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传统学术问题,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本刊第二十二卷刊有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者关于敦煌、吐鲁番学的研究论文17篇,书评7篇,新书目1篇,反映了敦煌学、吐鲁番学的最新研究动态。本书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的专业年刊,已持续出版到第二十一卷,为国际性学术期刊,以追求学风严谨、创新有据为特色,倡导发表新史料、新书评和相关学术信息,内容丰富,学术价值较高。
-
石窟寺研究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本全国性专业出版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2010年至2020年,每年发行一辑,共出版十辑;自2021年起,改为每年发行两辑。我们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出版研究石窟寺领域的*新学术成果为己任,为全国石窟单位、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全面沟通与交流搭建良好平台,以期推动石窟寺学术研究工作,促进全国石窟文物保护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
远古艺术家(法)米歇尔·罗尔布朗谢、(英) 保罗·巴恩 著,王天然 译哪里能找到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人类又是在什么时候,出于什么目的,开始试验不同的材料、样式和颜色?我们曾经的“表亲”——尼安德特人是否也能够创作艺术作品?数十年来,史前学家一直在追问这些关于祖先的疑问,但直到近年,才随着尖端科学和考古技术的发展,拼凑出远古艺术传奇的朦胧雏形。本书作者米歇尔·罗尔布朗谢和保罗·巴恩颠覆传统的欧州中心主义观点,将考察范围拓宽到全世界,品评了各类早期艺术的发现、历史以及重要性。从而得出:我们的祖先,绝不是过去以为的一群创造力匮乏、只会茹毛饮血的野蛮人;欧洲也绝不是人类艺术的唯一“摇篮”。无论人类去往何方,艺术的冲动一直在他们的大脑中澎湃着。
-
乌兰木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鄂尔多斯市...本书是乌兰木伦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发掘报告。乌兰木伦遗址2010~2013年共五次发掘,出土和采集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为主,此外还有石英、燧石、石英砂岩、片麻岩、硅质岩、玛瑙、玉髓等。石制品以小型为主,类型丰富,有石核和石片以及各种类型的工具。此外, 尺寸小于1cm的碎片数量之多也是遗址石制品构成一大特色。多组拼合石制品的发现,表明遗址原地埋藏的性质,也说明史前人类在此打制石器事实。动物化石种类有大哺乳、小哺乳、鸟类和软体类动。部分标本表面有切割痕、刻划痕等人工痕迹。还发现有用火遗迹和颜料块。年代为距今5.0-6.5万年。该遗址曾获2011年六大考古发现,乌兰木伦遗址作为该地区在新世纪新发现的一处重要旧石器考古遗址,以其良好的埋藏状况,可靠的地层序列以及丰富的人类遗物和遗迹,从一开始就受到了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特别是持续性的发掘与多学科综合研究,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标本,另一方面则获得了古人类生存的年代、环境等背景信息,为探讨乌兰木伦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古人类生存行为创造了良好条件。
-
豫西南鄂西北地区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王琼豫西南鄂西北地区是指河南省西南部及湖北省西北部区域,其地貌条件中,东部为南阳盆地和襄宜平原,西部为低山地,其间分布有汉水和丹江冲积形成的小块山间谷地和冲积平原。该地区位于中原、江汉两大文化区的交汇地带,长期以来就是华夏集团和苗蛮集团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因此也形成了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和发展序列。多年来,学术界对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为深入研究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代考古学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发现的考古材料,运用考古地层学、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及聚落考古等方法,并结合文献学的相关材料,对豫西南鄂西北地区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区域内不同时期聚落的形态变迁以及与周邻地区文化的互动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