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读图观史贺西林 著汉唐美术开创格局,成就风范,在诸多领域开后世之先河,启未来之风气,树时代之楷模,其以特有的视觉方式建构了帝国形象,描绘了现实生活,营造了死后世界。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发掘迅速推进,视觉材料大量涌现,为汉唐美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本书收录了作者历年来发表的十篇有关汉唐视觉文化研究的论文,并对其做了补充修订,依据主题和内容分为三编,即图像表征与思想意涵、图像考辨与知识检讨、图像传承与文化交融。作者旨在透过可视的图像和固态的物质遗存,揭示其内在逻辑理路和创造动机,进而实现重构历史体验的目标。
-
革命文物里的国家记忆 永恒的火与血马云恒本套图书采用符合新时代少年儿童阅读习惯的语言和故事,是以手绘革命文物照片和卡通漫画等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的、充分展现革命老区英雄故事的青少年读物。旨在为少年儿童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历程,引导他们积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价值。《星火燎沂蒙》回溯沂蒙精神的萌芽阶段,追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成因。《蒙山英雄壮》着重讲述众多英雄人物及其感人事迹,深刻阐释沂蒙精神的来之不易和动人底色。《沂水情义长》展现沂蒙红色热土上“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再现党和人民如鱼与水一般的血肉联系。这套书旨在用好沂蒙精神这一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坚定青少年的爱国之情和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
古蜀金沙黄剑华 著本书在以金沙遗址出土的实际文物为基本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翔实的古今典籍之史料,辅以大量精美文物图片,向读者揭示介绍了金沙古蜀文明的真实面容和文化风貌。本书叙述手法通俗易懂,却也引经据典,作者利用已有的学术成果加以自己的思考而作出独具其思想的推论,这使得本书也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总之,本书兼具科普性与学术性,在向读者普及以金沙文明为主题的古蜀文化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较为深入地进行了学术探讨,并结合真实的考古挖掘和馆藏文物照片。
-
伟大的探险之旅博·里芬堡(Beau Riffenburgh)神秘的东方、蔚蓝的大海、危机重重的雨林、人迹罕至的热带沙漠……这是一本关于梦想、勇气、冒险与好奇心的图书;也是一场囊括地球七大洲,跨越五大洋的探险之旅;更是一曲人类好奇心与勇气的永恒赞歌。 伟大的探险也许仅仅源于好奇,但一旦决定出发,勇气、能力、智慧缺一不可。这是填补世界地图空白和探索地球未知领域的黄金时代,从哥伦布、麦哲伦到迪亚士、达·伽马,无数个以探险家命名的地点为人们熟知;发现新大陆、探索尼罗河、争夺首登南极点,数不尽的探险故事被永久流传。勇敢的探险家、孜孜不倦的植物学家、追求财富的名门望族……《伟大的探险之旅》将几个世纪以来冒着生命危险调查未知地区的人们的勇敢展现在我们面前。得益于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珍藏的档案,这些一两百年前的地理探索发现仍将通过精致唯美的手绘地图和黑白照片大放光彩,人们将永远铭记伟大探险家们的故事。跟随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从古老档案中感受探险的永恒。
-
秦汉栎阳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秦汉栎阳城:1980~1981年考古报告》全面整理、公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考古队1980~1981年开展秦汉栎阳城考古所得的所有发掘资料。通过集中整理,在《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已发表资料基础上,对1980~1981年秦汉栎阳城考古所得栎阳城遗址、东南墓区、太上皇陵的全部考古资料,在新的资料整理要求下开展全面梳理,在科学编排后,提供给考古学、历史学等学者使用。
-
西丰西岔沟辽宁省博物馆 著西岔沟墓地是一处西汉时期东北民族墓地,这里是乌桓、夫余活动的交界处,匈奴势力也曾波及这里。墓地位于辽宁省西丰县乐善乡执中村,分布在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岗上,面积约12000平方米。本报告整理发表1956年辽宁省文物工作队发掘的材料,包括63座墓葬,及562个墓葬被破坏后抢救清理的盗掘坑。出土的各类陶器,大量金属武器、手工工具、车马具,及铜镜、货币、牌饰、珠饰、石质工具等随葬品,显示出复杂的物质文化面貌,包含汉书二期文化、中原文化、匈奴文化、辽宁吉南地区的宝山文化、吉长地区与夫余相关的考古学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构成、地理位置、古代民族分布等方面都反映出西岔沟墓地的多元性,本报告将是东北地区民族考古研究的重要材料。
-
解读早期中国许宏“解读早期中国”(全四册)包含了考古作家许宏的四部公众考古学作品,分别是《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和《东亚青铜潮: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四本书从不同的侧面和视角,对距今三千多年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文明大变局进行了讲述。《早的中国》讲述了作为考古队长的许宏,对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展现了东亚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的文明面貌,让我们看到史书中记载的“夏商之际”,中原文明的发达和影响力;《何以中国》聚焦中国文明史上重要转折点——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讲述在所谓夏王朝的前夕,中原大地发生的一系列变革;《大都无城》用动态观察的方式,对中国古都从“大都无城”到“无邑不城”的变化,进行了解析;《东亚青铜潮》梳理了中国从原始铜的发现到商周青铜器大繁荣的过程。
-
文物工作研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著《文物工作研究:聚焦2019》聚焦主要汇集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部分省市文物部门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既有关于年度工作的综述,也有部分省份文物工作的分述,既有关于年度文物工作热点、焦点和社会关注问题的探讨,也有文物保护实践的研究探索。分述与综述相呼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研究体系和方法。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对“十四五”时期文物工作和文物事业发展能有所裨益,对公众了解文物工作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能有所帮助。
-
荒野上的大师张泉 著《荒野上的大师》讲述的是1920年代中国考古初创的故事。作者以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营造学社四大机构的发展为主线,描绘了中国考古的诞生经过。这四大机构走出了诸多考古名家,(李济、赵元任、吴宓、贾兰坡、夏鼐、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等),作者以细腻感性的笔法,讲述了他们在考古现场和学术书斋中的工作与贡献,突出了他们在逆境中开辟新天地的勇气和毅力,表现了他们在内忧外患之际凭热血和专业为国效力的事迹。《荒野上的大师》还描绘了当时的诸多重大发现,这些发现让中国在世界考古舞台上有了话语权。值此中国考古百年,《荒野上的大师》意在重温先行者的精神和品德,希冀今人再创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
-
探寻古蜀国黄剑华 著本书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剑华先生从事考古研究多年的成果累积,详尽罗列了大量史料,并借助精美的文物图片对三星堆文明的神秘起源、古蜀国的神权统治、宗教意识形态、经济文化等加以详细介绍,既有对有关三星堆文化古族、古城、古国的渊源流向的纵向探索,又有从生态到文态、从产业到科技工艺、从社会生活到神灵的主观艺术世界的全景式描绘,有理有据,详略得当,彰显了古蜀文明丰富多彩的生活、高度发达的制作工艺,以及与外来文明和中国西南与南亚及西亚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进而凸显出古蜀文明的独特地位和中华文明多源一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