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蒙古突厥史诗人生仪礼原型乌日古木勒《蒙古突厥史诗人生仪礼原型》通过对蒙古—厥史诗求子、英雄特异诞生、英雄接受考验和英雄再生四组母题的人生仪礼民俗模式原型的探讨,进一步阐明了蒙古—厥史诗的特征及其起源问题。全书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论构成。蒙古—突厥史诗描述了一个男人的成长故事,反映了一个男人生理性的诞生到社会、文化性的诞生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严酷考验。可以说,蒙古—突厥史诗是英雄成长的故事。《蒙古突厥史诗人生仪礼原型》通过蒙古一突厥史诗的求子、英雄特异诞生、考验和英雄再生四组母的研究,阐明了蒙古—突厥史诗是描述英雄特异诞生,成年后因求婚或征战离开父母,独自去遥远的他乡,接受种种考验,并通过死亡和复活的再生经历,成亲或战胜敌人,凯族归来的成年礼民俗模式。蒙古一突厥史诗的情节结构和叙事模式是一个男人的成年礼民俗模式,而西方史诗集中讲述某一历史事件和某一英雄人物的精彩片段和经历。
-
中国民居与民俗王军云 编著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许多方面千差万别、千姿百态。不同的地理环境养育了各族儿女,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习惯,形成了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民情风俗。本书讲述了中国民居及民俗,内容广泛,几乎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涵深邃,富于哲理。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问俗”的民间采风传统,民风民俗是历朝历代治国的根本依据。本书讲述了中国民居及民俗,所选的材料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几乎涵盖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所有类型,书中穿插了大量精美的图片,立体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俗的方方面面,试图再现往昔先民的生活,回放依稀存在于民族记忆中的故事。以次纪念我们先民曾经走过的历程,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
中国行业祖师爷王作楫 著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为满足群体生活的需要所创造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主要指民间,与“官”或官方相对;“俗”即风俗,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代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民间众人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形式,民俗传承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风貌。中国民俗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中国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民俗风情画卷。源自民间田野的民俗专家讲述:中国老百姓“五行八作”90余种形形色色行业祖师爷的信仰与崇拜!
-
没有围墙的民族博物馆梁汉昌 摄当数字化电视、手机、麦当劳和可口可乐成为时髦的同义词,在日益同质化的地球村里,许多族群沿袭了千百年的服饰风格正不断地消失;许多族群不再敢堂而皇之地表现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只是在应酬观光客时才作传统的打扮。然而在广西隆林,高山深谷的立体地貌使我国南方三大远古族系即羌氐系、苗瑶系、百越系得以并存,使畜牧文化、山地游耕农业文化、粟文化、稻作文化得以共生。服饰文化五彩纷呈,积淀厚重。万山丛中,苗彝仡佬壮汉各族,至今仍穿着承传千年的服装,在田里耕种,在坡上放牧;茅草屋下,苗女壮妇仍用原始的织机和灵巧的双手,织绣出绚丽多彩的苗锦壮绣;圩日尘土飞扬的街道和节日熙熙攘攘的广场上,姑娘和小伙子们更是穿着本民族的盛装,争奇斗艳。这里仿佛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这里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中一道亮丽而奇异的风景线。于是我们将梁汉昌所拍的两万多张照片精心筛选出一部分,出版了《没有围墙的民族博物馆——广西隆林》,以期使读者鲜明而直观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美丽、健康、朴素、动人。本书的文字,也力图将严肃的民族与民俗史料,融入飘逸的散文笔调中,而并非要在人类学上明确地对人种和民族进行分类和定义。比如,本书以一个章节介绍了壮族一个生活在红水河畔崇尚青衣的支系,他们自称“布衣”。由于此前所有的出版物从未有过关于此支系的报导及明确的学术界定,我们就依其音译为“布衣壮”,使之与贵州的布依族有所区别。另有一个章节介绍栖居在隆林高山上的、被他族称为“客人”的“高山汉族”,简称“高山汉”。较之于大多数居住在平地的汉族人,“高山汉”的服饰文化和生活习俗,更顽强地固守着汉族古老的传统。所以我们在书中依然按民间约定俗成的习惯,称之为“高山汉”,觉得这称谓既形象又自豪,远胜为之自编的任何一个新词汇。本书只是接力艺术馆准备推出的中国南方民族艺术书系中的一本,长久以来,南方的古代民族总是被某些人认为是“断发文身,渔猎而居的蛮人,如何能象征中华文化?”其实,中华文化正是由众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共同构成的。仅广西隆林一个县,就能集结出版那么厚重的一本书,已足见蕴涵在中华文化之内的南方民族文化的丰富性。本书的图片虽很精彩,但毕竟是将多维的、生动的现实平面化了。不过,假如此书能使你对隆林有了最初的感觉印象,甚至产生到此揽胜的冲动,那正是我们的希望,也是隆林各民族的企盼。
-
中国居家保护神王作楫 著人们对于居家保护神的信仰,是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民间习俗。人们在自己创造的神佛面前,拜求健康长寿、婚姻美满、事业有成、消灾祛病,能够传宗接代、万事如意,应该无可非议。在生活中,有谁不想求个吉利,求个顺心,求个如意。谁也不愿找别扭,找不痛快,没事找事。对居家保护神的信仰,正是为了能满足人们的这种心理。健康的民间习俗,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每一位居家保护神,都各有传奇的故事和鲜明的特色,并在它们身上赋予了各自的护佑功能。这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体现。这种民俗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才能长期被人们所接受,传承至今。这种文化的历史积淀是十分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它。同时这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可以开发利用这种民俗文化与国内外进行交流,寻找商机,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尽管这种民间田野文化,看起来有点土,有些俗,但只有大土才能大洋,只有大俗才能大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范金民 等著商业诉讼不同于一般的田产钱债纠纷与诉讼。田产等不动产纠纷,涉案双方大多有亲邻关系,定案后难以落实,时世变易,物价升涨,败诉的一方如果经济和社会地位有了变化,极有可能不服原审而提出复审。商业诉讼多是钱债纠纷,涉案双方往往只是纯粹的商业关系,官方断案就事论事,着眼于标的物,判决后容易落实,事过境迁,原有的经济关系也大多不复存在,很难提出复诉。
-
中国婚育保护神殷伟,任玫 著民俗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所包含的种类浩如瀚海。人们随口可以说出诸如民族文化、社会区文化、企业文化、饮食文化等多种文化,甚至还有什么烟文化、酒文化之类数不清的文化词汇。说到婚育文化,也许有人以为它像烟文化、酒文化一样,只是泛泛文化中的一种而已。但是稍加考察就可以发现:婚育文化与一般的文化不大一样,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且始终与广大民群众息息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大众的文化、发展的文化、人类社会永恒的文化。
-
中国虎文化汪玢玲该书作者从文化考古、宗教民俗、文史艺术及传播养护四方面,介绍并论述了有关虎的各种知识与文化。由于虎发源于中国,故称中国虎。全书分为十三章:一,虎崇拜的深远渊源;二,青铜器中的虎文化结晶;三,虎图腾崇拜与虎神话;四,东北崇虎与中原文化的渊源;五,宗教与虎文化;六,古代民间崇虎习俗;七,干支、虎与十儿生肖;八,伏虎史话;九,老虎传奇故事;十,虎典虎谚;十一,虎舞剧与虎工艺;十二,中国虎崇拜与美洲虎文化的渊源关系;十三,虎文化跃向新阶梯;《中国虎文化》是作者在《中国虎文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调整章节而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资料性价值。
-
迎财神吴奕宽中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民间对财神的祭祀源远流长。本书作者从浩如烟海的众多古籍和今作中,撷取了大量民俗文化资料和图片,参考了相关著述,从民间经常供奉的财神,与求财有关的祭祀活动、仪式和相关的民间故事传说诸方面,全面而又重点地介绍了“财神”的文化精髓。对历史史料的考证,丰富翔实;对先民祭祀活动的描绘,栩栩如生;对故事传说的叙述,引人入胜;对财神文化底蕴的诠释,充满哲理。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融史料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文字生动,通俗易懂,老少成宜,雅俗共赏。
-
第二届东岳论坛论文集编委会006年年初,中国民俗学会和北京民俗博物馆联合召开了第二届东岳论坛,以春节作为议题,讨论了节日的习俗惯例、节日的结构及其表现形式。一些与会学还特别分析了年俗文化的地域性特点。第二届东岳论坛的一个分会场,专门探讨了涉及民俗博物馆的相关议题。本书就是本次会议论文的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