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西方民俗学译论集李扬译著本书是作者对于西方国家民俗学进行研究的论文集,收录相关译作有:中国和印度支那的灰姑娘型故事,民间文学的分类系统等,并收录作者部分评论创作。
-
外国节日张玉萍 著,赵隆义,王师颉 绘节日具有发展性,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类文明的进步,节日的内容日益广泛,涉及自然、人类自身、社会发展、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不同的节日有其不同的教育意义,因此,国内外幼儿园很注重围绕各国的节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促使儿童国际化,并在尊重他们原来的文化基础上,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同时也培养儿童对各种文化的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围绕这些节日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儿童们了解世界。
-
中国节日张玉萍 著,赵隆义,王师颉 绘节日具有发展性,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类文明的进步,节日的内容日益广泛,涉及自然、人类自身、社会发展、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不同的节日有其不同的教育意义,因此,国内外幼儿园很注重围绕各国的节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促使儿童国际化,并在尊重他们原来的文化基础上,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同时也培养儿童对各种文化的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围绕这些节日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儿童们了解世界。
-
中国节日张玉萍 著,赵隆义,王师颉 绘节日具有发展性,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类文明的进步,节日的内容日益广泛,涉及自然、人类自身、社会发展、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不同的节日有其不同的教育意义,因此,国内外幼儿园很注重围绕各国的节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促使儿童国际化,并在尊重他们原来的文化基础上,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同时也培养儿童对各种文化的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围绕这些节日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儿童们了解世界。
-
道教风俗谈史孝进,刘仲宇主编史孝进,1956年生,江苏海安人。道名鼎渊。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上海市政协常委。刘仲宇,1946年生,浙江龙游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市宗教学会副会长。郑土有,1962年生,浙江金华人。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研究员。著有《城隍信仰》、《关公信仰》等。黄景春,1965年生,河南确山人。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讲师。著有《中国新年礼俗》、《民间文学》等。本书取名为《道教风俗谈》,是想向读者介绍中国风俗中的道教影响,指出道教在民间风俗中渗透的普遍和深入。风俗这样东西,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难以分割。然而每一时代的人们依着某种习俗生活,却不一定知道它们的来历,恐怕多数人也不会去考查它们的来历。所谓相沿成俗,就是指人们是在不知不觉中相互沿袭着它们。影响中国民俗的因素很多,道教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有人想要明白中国民间风俗的来历,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就不能不考察其中的道教因素。
-
禁忌鸿宇编著禁忌是产生于原始社会初期而一直伴随人类发展至今的一种社会现象,它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在中国民间,禁忌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巨大约束力,它贯穿于人们的各类活动之中。“臣生草野,不晓禁忌,”这是《后汉书·郎凯》中的记载,可见禁忌之风在汉代就已盛行而被载入典籍了。“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无人之门”,这是走亲访友的禁忌;“吃饭不要闹,吃饭不要跑”,说的是饮食方面的禁忌;“男人不露脐,女不露皮”,讲的是穿戴方面的禁忌;“雨打棺材盖,儿孙没有被褥盖”,是丧葬方面的禁忌;“姑娘观了娘家灯,娘家穷得钉打钉”……举不胜举的格言警句,避之不及的事物忌讳。许多禁忌乍一看让你啼笑皆非,再一想似乎也不无道理。它是民间进行自我伦理道德教育的独特形式。
-
中国少数民族风情录春歌编著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960余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除汉族外,还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目前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有9120多万,虽然仅占全国人口的8%,但分布的地域很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4%。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无论对东方文化,还是对全人类的文化都有着伟大的贡献。其中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并且仍然呈现着灿烂的光彩。自古以来,中国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始终交错栖居,亲密交往,和睦相处,团结共勉,以共同的勤劳与智慧,开发着祖国的疆土,并创造了大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优美动人的诗歌、神话、传说、音乐、舞蹈。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以及许多科学典籍。产生过不少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和科学家。建造了许许多多雄伟壮观、绚丽多彩,富有民族风格的建筑;形成了许许多多独具风采、饶有情趣的年节、服饰、婚俗、礼仪、饮食等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祖国边疆的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带,在总体布局上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在江河纵横、山川秀丽、物产丰富的环境里,各民族自强不息继承发展着古老而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
苗族吃鼓藏之谜杨春义著本书真实记载和反映了苗族客观存在的吃鼓藏这一重要的民族历史文化,以及苗族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
-
新百家姓实用春联梁石编著《新百家姓氏实用春联》是梁先生的又一力作,本书的出版再一次发挥了他的这种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姓氏所涉及的知识面是十分广博的,为100个姓氏撰写出有知识、有哲理、有意境、有情趣而又合乎对联格律的对联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这些对联里,作者的知识积累、创作才能、语言功夫,以及所付出的心血汗水是可以想见的,这些又恰恰与作者所取得的成果成正比。而他向读者所提供的,也必然是丰存隽永的。
-
金文庙制研究刘正著“庙制”是关于古代帝王祭祀、议事之所的“庙堂”的各种规制,它是上尊卑、严明等级的“礼”的物化体现。本书从商周时代的“金文”中,发掘当时的各种庙制,进而阐说当时的礼制。这对我国古代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科学方法。刘正,1963年生,北京市人。加拿大国际诺贝尔研究院院士。研究教授、美国世界弘明哲学与宗教研究院研究教授、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博士。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刊发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十余部。现工作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专业为殷周金文和古文献学。在古代经学史上,对殷周庙制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三礼的解说性著作中。其中,与此相关的最有名的专题著作是清代礼学家徐乾学的《读礼通考》一书。此书以对三礼的注释为核心,对历代丧葬制度进行了资料性汇集和分析说明。在他之后,朱孔阳写有《历代陵寝通考》一书。当然也是以对古代中国历代丧葬·陵寝制度的研究为主。但是,上述著作集中研究了秦汉时期的丧葬·陵寝制度和构成,旁及到明清,而恰好短于对殷周庙制的基础性研究。因为在传世的有关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对殷周庙制的具体建构问题的说明只是寥寥数言而已。对于西周,《史记》、《尚书》、《左传》和《竹书纪年》等著作中也是面对“文献不足”而“不敢赞乎一辞”的,更何况后人?对于西周史的研究,在“文献不足”的情况下,要想研究西周历史和文化,我们所能利用的最为直接和可信的史料就是青铜器铭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