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彝族赛装节张跃,王勤美 著,李松,张刚,彭新良 编 邱妤茜 译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聚居在永仁县直苴地区及附近中和、大姚县桂花等地的彝族人民,都要聚集在一起欢度赛装节。所谓赛装节,就是服装、服饰大比赛的日子。这是一个充分显示彝族人民聪明智慧和勤劳能干的节日,也是一个爱美比美的节日。赛装场上,色彩纷呈,满眼都是花花绿绿的鲜艳服饰,令人目不暇接。彝族妇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围腰上绣花,而且还在挎包、鞋子、鞋垫上也绣满了各种图案。并且各人的工艺、构图、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山水木石,花鸟禽兽,各种人物都可以入绣。其构图上的繁简虚实,形象的夸张变形,色调上的对比反差,令人叹为观止。
-
藏历年宋黎昀 著,彭新良,李松,张刚 编 罗红云 译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藏历年 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十五天。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二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
苗族姊妹节吴一文,熊克武,朱慧敏 等著 李松,张刚,彭新良 编 潘悦 译苗族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届时苗族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于榕江、杨家、偏寨,欢度这个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佳节。台江县域内各支系的苗族过姊妹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大都在正月至五月间。台江苗族姊妹节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要数施洞地区的姊妹节。苗族姊妹节,苗语叫“浓嘎良”,它以苗族青年女子为中心,以邀约情人一起游方对歌、吃姊妹饭、跳芦笙木鼓舞、互赠信物、订立婚约等为主要活动内容。它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是"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
万松书院邵群 著位于西湖南岸万松岭上的万松书院,自然景色秀美,人文积淀丰厚,曾是浙江唯一的省会书院。其完备的祭祀、藏书、教学制度和求真务实的学风,一直影响着江浙地区的教育发展。相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载”的故事也发生在此,所以万松书院也被称作“梁祝书院”,是海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中国书院文化丛书:万松书院》从历史沿革、教学管理、祭祀、藏书、学田及建筑、石刻、诗赋、历代名人等方面对万松书院进行了通俗而全面的介绍,以便广大旅游者和书院文化爱好者从中清晰地了解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
壮族蚂拐节廖明君,杨丹妮 著,李松,张刚,彭新良 编 龚楚颖 译壮族蚂拐节,主要流行于广西西北部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县境内。壮族人部把剞拥柞蚂拐。蚂拐节,又叫青蛙节、蛙婆节,也叫“蚂拐歌会”。传说中,他们认为掌管风雨的不是龙王,而是青蛙女神。蚂拐节是红水河畔壮族人民的重要节日,犹以东兰县长江、金谷、隘洞、东兰等乡镇为盛,每年正月初一至二月初期间举行,内容主要有找蚂拐(小青蛙)、祭蚂拐、孝蚂拐、葬蚂拐以及山歌对唱、敲铜鼓比赛和跳面傩舞等。青年男女还通过在“蚂拐节”上对唱山歌找到自己心仪的恋人。蚂拐节源于东林孝敬蚂拐的行为和侍奉母亲的人性良心,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拐,求得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四季人畜兴旺。所以,在新年春节到来之时,这里的壮乡村寨都举行一次隆重热烈的蚂拐节歌会,敲锣打鼓,跳蚂拐舞,唱蚂拐歌,共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
砀山民俗文化黄世东 著《砀山民俗文化》作者黄世东出生在砀山县黄河故道南岸的一个偏僻农村,自幼便接受着砀山县浓厚的乡土文化的熏陶,并目睹了几十年民俗文化在这片沃土上的演变。在社会急速发展进步的今天,每天都会有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身边消失。尽管随着历史的进程,有些民风民俗淡出人们的视野是时代的必然,然而,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正是因为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今天,人们生活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但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忘记我国各地的民俗文化曾经是那么璀璨夺目!《砀山民俗文化》记述的砀山黄河故道民俗文化,是当地人民生活习俗的集中展现。如果说民俗文化是浩瀚无垠的大海,这里记述的只不过是岸边的几枚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民俗文化是辽阔的草原,这里采撷的只能算是小草尖上几滴晶莹的露珠。这是作者几十年亲身经历的一段历史,是勤劳淳朴的砀山人民风民俗的真实写照。
-
牡丹节谭瑾,彭新良 著,李松,张刚 编 梁瑞 译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富丽而引发人们诸多联想,派生出与之相关联的文化象征意义,并形成牡丹文化的基本内涵。国尊繁荣昌盛,家重富贵平安,人喜幸福吉祥,这些特点和寓意,牡丹兼而有之。牡丹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曾在大唐盛世,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长安的狂欢节。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洛阳牡丹花会,全国四大名会之一,始于1983年。 2010年11月,经文化部正式批准,洛阳牡丹花会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在洛阳中国国花园,牡丹绵延数公里,或怒放、或含苞,喜迎四方宾朋,节会持续一个多月。
-
多学科视野下的壮族女性民俗文化研究陈丽琴 著《多学科视野下的壮族女性民俗文化研究》分成九个部分,对壮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壮族女性的妆饰、节日、娱乐、婚育生活、民间工艺制作、信仰生活、生产习俗、家庭与社会角色以及壮族女性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作了逐一分析,文章从多个学科的研究角度对女性这些层面的文化进行了揭示,有较高的可读性。
-
春节张跃,李曦淼,高蕾 著,彭新良,李松,张刚 编 王竹青 译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的习俗很多,我国有30多个民族都过春节,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时至今日,春节历经千百年的积淀,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
二月二张士闪,李生柱 著,彭新良,李松,张刚 编 王晨颖 译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著《岁华纪丽谱》: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又古以为龙为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蜇、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