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二十四节气全书《家庭书架》编委会 编《二十四节气全书(升级版)》不仅是指导农事的传统历法,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结晶,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本书围绕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介绍了农事气象、民间禁忌、营养食谱、农历节日、节日习俗、生活起居、养生保健、历史文化等内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关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家庭实用宝典。
-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董强 著,顾思遥 译《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居(英汉对照)》系统介绍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14种民居,如黄土高原的陕北窑洞、燕赵平原的四合院、四水归堂的徽州民居、巨大火炕的朝鲜族民居等,有着典型的地域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以期展现中国民居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发展脉络。
-
给孩子们读的成语故事陈章锡 审订《给孩子们读的成语故事》曾获评台湾新闻局推荐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深耕阅读推荐好书。作者陈章锡,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曾任德霖技术学院国文讲师、南华大学文学系主任,现任南华大学文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书法美学。主要著作为《王船山礼学研究》,另有研究论文二十余篇。
-
时裳陈美怡 著服饰,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时代气氛的反映,服饰的改变也记录了文化和历史的变迁。裙子、裤子、袖子……,长一寸、短一寸皆有其背后意义;领口衣襟大子宽阔形状的修改,首饰款式物料的演变,更包含着不少学问和历史意蕴。作者用近千张图画来细绘晚清以来的中国服饰演变,一笔一画地勾勒绫罗绸缎的一针一线,以及大师精品的巧妙手工,从整套传统唐式服装到殖民式的中西合璧,随着时代变迁渐渐达至全盘西化,再到近年正经历的全球一体化时尚,书中囊括了每个年代的各个典型时装轮廓。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记录了时尚这百年的改变和轮回,配合着手绘精美的图画,使得阅读《时裳:图说中国百年服饰历史》可以获得审美和文化双重享受。
-
省鉴与传习韩经太 等著书稿为教育部共建项目的最终成果。中国道德文化的发展历史,是一部社会政治化程度很高的历史,其积累丰厚的历史经验,具有正反两面的矛盾内容。以往的研究或描述,往往偏执一端,不能兼顾而客观、而全面。本书分理论研讨与现实调查两部分内容,前者以历史主义的学术原则为指导,选取中国道德文化中核心范畴:仁、义、信、忠、孝、智、耻、慈等进行概念梳理、历史沿革分析,并对其历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着重研究其现代实践意义。本研究以理论研究与实践调查为基础,期待从理论上提炼出与当今社会相适应的、可以促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文化之核心要义,揭示道德文化实践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道德文化推广模式。
-
影响中国文化的十大经典王月清,暴庆刚,管国兴 主编儒释道的上述经典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广,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亦有重要贡献。直至今天,在全球文明平等对话、全球文化交流交融的背景下,这些代表中国文化智慧的经典,仍然会释放时代的光辉,让人们在重温经典中,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以一种文化自信和自尊,努力以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为人类文化建设贡献思想资源。
-
懂得收藏也不难施艳萍 著《新思想系列丛书:懂得收藏也不难(2)》主要是从画家、收藏家和欣赏者的角度来分析书画艺术的收藏情况,力图从一点突破,带给读者一个完整而有效地收藏观。《新思想系列丛书:懂得收藏也不难(2)》首先研究的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人品即画品,由此展开对人的因素的剖析,得出收藏艺术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使用层面,而应该注意他的精神领域。
-
中国玉文化陈英 编著《中国玉文化》堪称一本关于中国玉文化几千年发展史的百科全书,从“玉”字的起源入手,追本溯源,以优美凝练的笔调描绘了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与生活、养生和奥运的密切关联。同时,作者集多年研究之大成,以科学的态度、严谨客观的表述向读者展示了玉的庞大家族、玉器的发展历史、玉器的纹饰、玉器的雕琢、玉雕题材、玉器的鉴藏与保养、海内外中国玉器市场行情等诸多内容,极具研究和借鉴价值。
-
祈福纳吉宝鉴周广宇 著通达命运,吉顺人生读书人如何聪明好学?职场人如何飞黄腾达?生意人如何财源广进?如何穿戴好运来?如何饮食能调运?如何布局家宅安?如何摆放财神位?如何成就好姻缘?如何求得子孙昌?如何厚泽绵长福同享?如何辟邪生吉祥?《祈福纳吉宝鉴》是作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吉祥文化的一次详细梳理,深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分门别类地讲述,内容丰富有趣,并献出很多祈福纳吉的妙用方法,希望能给你和家人带来好运。
-
南剧北曲的文本构建及其地方文化研究阙真 著《南剧北曲的文本构建及其地方文化研究》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编为“南剧北曲题材的生成衍化”,中编为“南剧北曲的体制风格新变”,下编为“南剧北曲与地方文化”。全书以金元―明―清―近代之纵线贯穿,努力展示戏曲发展、变化的轨迹,其中选择各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探讨,凸现各时期作品存在的时空状态;同时,又以南剧北曲所涉及的题材情节、体制风格以及南剧北曲与地方文化的关系等共同话题为横线展开,将作家作品置于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包括作家的生存环境、作品的文化内涵、艺术风格比较等等。尽可能纵横比较、上下求索,以求对南剧北曲有一些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