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闽台民间体育传统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方奇 著闽台历史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闽台历史民俗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研究,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厦门社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多位社科专家学者数年的努力,《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丛书终于面世了。该套丛书涵盖闽台民间信仰习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十三个方面,视野宽广、资料翔实。注重田野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是该套丛书的一个鲜明特点;收集保存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资源,纠正相关研究中的一些资料文献误差,是该套丛书的又一个重大贡献。
-
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德)赫尔曼·鲍辛格 著,孟凡礼 编 户晓辉 译《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是鲍辛格的教授资格论文,初版于1961年,再版于1986年和2005年。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民间文化与技术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根本规律。因此,采取的是系统的和结构的(共时性)方法,而不是局部的、历史的(历时性)研究。作者从现象学角度考察民众主体的视域融合,分别从空间、时间和社会的层面具体分析了民间文化与技术世界相互制约和彼此影响的本质联系,在大的概念框架下组织并容纳了各种看似具体的经验材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复杂多变的现实图景。它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发现和启蒙,更是对普通民众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凸显和解放,也促成了民俗学从古代文化的理论研究转变为当代日常生活的实践研究。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宁 编以南京省级“非遗”项目秦淮(夫子庙)传统风味小吃制作技艺为题材,中英文对照,采用中国传统经折装,成品宽13厘米,高28.5厘米,拉开长1.5米,正面以叙述文字为主,配以精美照片,简要介绍该项目的悠久历史、精妙工艺、丰赡内涵和美好未来四大内容;反面是表现主题的手绘画卷,立于桌面如小型屏风,十分精美生动。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宁 编以南京省级“非遗”项目绒花制作技艺为题材,中英文对照采用中国传统经折装,成品宽13厘米,高28.5厘米,拉开长1.5米,正面是表现各个主题的手绘画卷,立于桌面如小型屏风;反面以叙述文字为主,配以精美照片,简要介绍该项目的历史源流、工艺或美学特点、文化内涵、当下价值与保护发展四大内容。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宁 编《妈祖庙会》以南京地区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为题材,中英文对照,本书的出版使南京除了紫金山、秦淮河这些可亲历亲见的物质文化名片之外,又有了一张可感可知的非物质文化名片。妈祖庙会,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度中断,2005年天妃宫重建后恢复。2007年,南京妈祖庙会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也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因此成为下关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宁 编江浦手狮舞,道具即是用竹片以麻布和彩丝装裱成狮子模样,在狮子前胸和小腹下撑以木(或竹)棒为舞狮者的手柄,单人舞于手中,人数可多可少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现已成为江浦一个重要民间文艺品牌,近年来已备受文艺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喜爱,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宁 编盐水鸭又叫桂花鸭,是南京著名的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因南京有“金陵”别称,故也称“金陵盐水鸭”,久负盛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南京盐水鸭制作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生产的盐水鸭鸭皮白肉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而以中秋前后,桂花盛开季节制作的的盐水鸭色味最佳,名为桂花鸭。本书中英文对照,全彩印刷,采用特殊开本,立足于介绍南京板鸭、盐水鸭制作工艺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贵图册。
-
闽台传统茶生产习俗与茶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蔡清毅 著本研究的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从文化习俗的角度探索和记录闽台茶叶生产的源起、发展、概貌以及形成的文化基础和种种民俗形态。茶类既多又为众人所好,闽省又是中国茶文化发祥地之一,福建延伸出去的台湾,在几千年事茶饮茶的过程,又是茶俗传承比较完整的区域,案头却缺乏比较全面介绍闽台茶叶及其习俗和文化的书籍文献,更不要说以民俗学和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去研究区域性的茶习俗和茶文化,需要靠田野调查资料来补充。因此,本研究的意义有以下几点:1、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主,呈现详实的调查资料及图片佐证。通过田野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并尽量搜集闽台两地已有茶叶民俗研究资料,力求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及创新。2、梳理闽台各地各类型茶叶生产习俗和茶文化资源,对闽台茶叶习俗进行分类并创先编著区域性的茶叶习俗专著。3、以建茶和闽台合作创建茶叶品牌和茶业经济发展为思索点,在资源、习俗和历史中思考两岸茶叶品牌的建构和合作。
-
日常生活的启蒙者(德)赫尔曼·鲍辛格 等著 马希哲 编 吴秀杰 译这是德国当代民俗学家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1926— )的一本对话体学术传记。鲍辛格是战后德国民俗学的发展进程中最具深刻影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日常生活的启蒙者”,作为德国民俗学“图宾根学派”的旗手和掌门人,他的个人业绩足以左右一个学科的发展走向。“图宾根学派”聚焦在社会、文化和历史三者重合阈限内的日常生活。对这样的日常生活的启蒙也是通向解读社会结构、历史进程和个体物质与精神再生产的出发点,是理解肩负文化重负、置身社会转型之中的“具体的人”之关键所在。这本书既是鲍辛格半个世纪学术人生的写照,也是民俗学界的中坚学者对半个世纪学术史的回顾,是三代六位学者共同打造的、在回忆的基础上对图宾根经验文化学(民俗学)学术思想与学术实践的反思。
-
岁时令节杨荫深 著《事物掌故丛谈:岁时令节》主要记述中国传统的节日风俗、仪式从古至今的演变,搜罗列举了各地不同的节日习俗及奇闻异事。其内容既有传承至今的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也有一些失传的节日如天贶节、十月朔等。主要介绍了这些传统节日的风俗,尤其是详细阐述了这些节日期间的饮食情况、奇闻异事,这些阐述都是引经据典,有确切的来源和出处,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有裨益,同时也可以看到古人妙趣横生的民间生活,捕捉到中国传统文化精致及讲究细节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