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云南少数民族盟誓文化陈斌 ,张跃 著盟誓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维系社会运转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作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国内外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对其予以了关注,产生了一大批成果。稍显遗憾的是,对少数民族盟誓的研究一直处于“冷门”的状态,特别是在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云南省,异常丰富的少数民族盟誓文化较少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尽管也有一些单一民族的单篇论文发表),从而断裂了认知少数民族文化体系的整体性。其实,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下,盟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少数民族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军事生活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认识和了解少数民族不可或缺的部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组织撰写了这本著作。《云南少数民族盟誓文化》的写作,采取集体完成的方式,由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和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的教师共同承担。
-
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林晓平 著《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立足于田野调查实践并结合文献资料,对赣闽粤客家区域民间信仰进行 了综合考察和理论探讨,既对客家人的神明祭祀、祖先崇拜、风水信仰、巫术与禁忌等予以系统的描述, 还用一定的篇幅,考证了与民间信仰相对应的制度化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在客家主要 区域的历史沿革。在历史考证和现状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 文化》作者林晓平还对客家民间信仰的开发与利用及 保护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
古代杞人的忧思周清怀 ,吕存伟 著《古代杞人的忧思:杞人忧天民俗文化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杞人忧天传说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杞人忧天传说的人文历史环境、杞人忧天神话传说的内容、杞人忧天传说、杞人忧天传说(异文一)、杞人忧天传说(异文二)、杞人忧天传说(异文三)、高高山、高高山(异文一)等。
-
仡佬族民俗文化研究钟金贵 著仡佬族是中华民族56个民族中的一员。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口登记时仅2万余人。20世纪80年代初经民族识别后,至第五次人口普查有57.9万余人,分布在黔、滇、川、渝、桂等省市。其中以贵州省遵义市最多,有道真、务川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一个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所谓仡佬族文化指仡佬族人民千百年来在语言、文学、艺术、习俗、生活和生产方式等方面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集合体。、仡佬族在历史上虽是一个弱小的民族,但她在艰辛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在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在与他民族相处的关系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展示了自我顽强的生命力。仡佬族文化是典型的弱势边缘民族文化,其千百年来虽不断受到冲击甚至压制,至今仍顽强保有自我民族性这一事实,是世界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发人深省。仡佬族文化研究的意义有三。
-
民俗学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朝戈金 ,董晓萍 ,萧放 编《民俗学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的主题是“民俗学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在结构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理论民俗学的新发展,及其在社会学和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综合研究;第二部分,民俗学本体研究,及其特色专题;第三部分,跨文化的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比较研究。
-
中秋节马琳琳 著基于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推广的目的,我们选取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冬至节、祭灶节、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木偶戏、舞龙舞狮、秧歌、庙会、武术、杂技等二十个优秀传统文化现象,一一介绍,力求表现各种文化现象的精髓,展现这些经过成百上千年选择与沉淀下来的中国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这二十个文化现象,有关民俗文化的占较大比重,而中国古代的民俗活动往往掺杂了许多迷信的成分,但要原汁原味地表现这些文化,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所以我们在了解这些文化的同时也要树立我们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为提升我们民族文化的整体水平和民族整体的文化素养作出贡献。
-
腊八节丛超 著基于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推广的目的,我们选取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冬至节、祭灶节、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木偶戏、舞龙舞狮、秧歌、庙会、武术、杂技等二十个优秀传统文化现象,一一介绍,力求表现各种文化现象的精髓,展现这些经过成百上千年选择与沉淀下来的中国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这二十个文化现象,有关民俗文化的占较大比重,而中国古代的民俗活动往往掺杂了许多迷信的成分,但要原汁原味地表现这些文化,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所以我们在了解这些文化的同时也要树立我们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为提升我们民族文化的整体水平和民族整体的文化素养作出贡献。
-
祭灶节王蔚赞 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祭灶神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
-
端午节李楠楠 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我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冬至节余芬兰 ,王长印 著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吃南瓜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