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意象探源汪裕雄 著作者认为,近代以来,许多中国学人持西方逻辑理性传统以参照中国古代文化,多少忽略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点。迄于今日,被清理、厘定的传统文化范畴,正不知凡几,但罕有究心于“象”一语者。而一旦中国传统文化的“象”论被遗落,它的符号系统便不易疏理,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貌,也不易从理论上加以说明。为此,作者在探讨中国传统美学审美意象论的过程中,也曾粗涉古代典籍,积累了若干材料,对中国文化的“言象互动”符号的结构与功能,逐步形成了某些看法。这,便是《意象探源》的由来。 笔者以为,中国传统美学之所以特别重视意象,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尚象”思维在审美领域的延伸。欲从美学上给“意象”范畴作出合适的界定,一个较为可靠而又难度不小的办法,便是把它安置在中国文化的总体背景之下,作历史的考察。因此,我们探寻的视线,便只好伸展到中国文化“象”的原起之处,再循中国文化的历史脉络,追寻其符号选择的大致取向。在这一探寻起始之前,笔者拟先陈述自己的基本看法,好让读者全局在胸,然后同我们一起,作历史的巡视。
-
时光的步调陈果夫,邱培豪 著三月五日禹王诞辰,公祭禹王、疏浚河道堤防;四月寒食节,不举火、吃冷食;五月五日端午节,吃粽子、舞龙舟;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妇女采凤仙花染指甲;八月十五日赏月、制灯、吃月饼;九月九日重阳节,插茱萸、郊游登高、造杜鹃酒;十月寒露慈善日,酿菊酒、筹设施粥厂、避寒所……这些中国传统的岁时节令,有些仍盛行不衰,有些正被人们慢慢遗忘,有些现在已鲜少听闻。《可以触摸的民国·时光的步调:中华国民生活历》以详实的笔触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再现了我国极具传统气息的民间社会生活,帮助人们从过去的时光中寻找鲜活的生活印痕,感受岁时节气里曾经的脉搏跳动。
-
中华文明讲演录俞学明,赵晓华 编《中华文明讲演录/全国高等院校通识课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文明、文明观以及文明的历史与未来、经邦治世篇、政治文明:制度架构及其流变、中国古代法律的理念与制度、君主真的是“言出法随”吗?——中国古代权、法关系的演变、世卿世禄和选贤任能——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等。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贾成祥 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中医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本教材由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编写,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所有专业。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于中医科学的指导意义尤为重大。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相互渗透,一方面,中医学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另一方面,中医理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本教材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阐述其重要的思想内涵。根据中医药专业的实际需要,力求在思想道德、知识潜能和思维方法三个方面为中医药大学生提供素质支持,使其在思想深处重建起传统文化的框架,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获取学习中医知识的源头活水,获取认识中医和学习中医的方法,奠定学习中医理论的文化基础。本教材全面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按照思想流派及其发展过程进行编排。共分九章:第一章绪论,包括文化知识概述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第二章易学文化;第三章儒学文化;第四章道家文化;第五章佛学文化;第六章兵家文化;第七章墨家文化;第八章法家文化;第九章杂家文化。根据各家学术思想的具体情况,首先介绍其基本内容,然后对其概括、归纳,阐述其文化价值,并结合其与中医的关联,探求中医理论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内涵。
-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础 编《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7期)》主要内容包括:近世中国、朝鲜、日本传播的《孔子圣迹图》:版本初探、欲望小说·小说欲望:论《红楼梦》与《西游记》、《毛诗》足利写本研究序说由《类要》论《玉台新咏》早期版本面貌等。
-
弟子规之智慧人生何秀丽,张维军 著《弟子规之智慧人生》作为儒家经典中的启蒙篇章,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和人生哲理对现代人仍然有深刻的启迪,是学习中华经典文化必读的第一本教材。原文尽管短短1080个字,但句句经典,字字珠玑,为了便于现代人正确理解原文意思,深刻把握先贤期盼,我们结合经典,结合实际,对《弟子规》进行解读,帮助人们认识到《弟子规》穿越时空后所散发出来的生活智慧和社会价值。《弟子规之智慧人生》内容通俗易懂,解读深刻,既适用学校培养学生品德素质和养成习惯的需要,也适用社会大众学习国学文化的需要。《弟子规之智慧人生》适应面广,编写基于读、学、做三者并重的理念,既可作为学校国学晨读教材,也可作为社会国学培训教材。
-
中国精神·中国人季羡林 著《中国精神·中国人》是大师季羡林振奋民族精神之力作。季老与千万读者倾心交流中国文化、爱国主义、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震撼预言"21世纪,东方文化必将全面复兴",探求何为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人的脊梁。《中国精神·中国人》是大师季羡林民族精神之作,紧密契合当下的中国梦、中国精神、爱国主义、中华文化复兴等焦点话题,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所在:“中国历史上一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中国诗文和老百姓嘴中有很多形容贫而瘦的穷人的话,什么‘瘦骨嶙峋’,什么‘骨瘦如柴’,又是什么‘瘦得皮包骨头’,等等,都与骨头有关。这一批人一无所有,最值钱的仅存的‘财产’就是他们这一身瘦骨头。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后的一点‘赌注’,轻易不能押上的,押上一输,他们也就‘涅槃’了。然而他们却偏偏喜欢拼命,喜欢拼这一身瘦老骨头。他们称这个为‘骨气’。同‘面子’一样,‘骨气’这个词儿也是无法译成外文的,是中国的国粹。”全面展现了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中国知识分子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也不能望其项背的。……我平生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
-
浓墨淡茶任平生 著,赵立新 写《浓墨淡茶》将给你展现一种理趣浑然的艺术品位方式,一种清新自然的人生体验。
-
中国文化汉英读本张立电,张冰洁,查新舟 著,姚宝荣 编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自我确认、自我阐释、自我表达的符号系统,表征这个民族共有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封建王朝的衰败,西方列强群起瓜分中国,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进入低谷。清末时期大量仁人志士开始向西方学习,以振兴中华。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自力更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取得累累硕果,人民的物质生活得以提高和丰富。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社会飞速发展,物质文明程度日益提高。随着西方的高新技术、管理理念一同进入中国的还有西方的文化。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传承也面临诸多挑战。
-
中国现代民间手工蜡染工艺文化研究贾京生 著《中国现代民间手工蜡染工艺文化研究》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关于现代民间手工蜡染工艺文化研究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9个章节,近45万字(709幅图片)。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了中国贵州、广西、云南、四川、海南等地的现代民间手工蜡染工艺文化,从多个不同的切人点综合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文献资料分析以及实物资料研究的方式,阐述了不同民族在手工蜡染制作中的工艺创造与艺术智慧,并提出了保护、传承民间手工蜡染工艺文化的方式以及创新发展的方法。《中国现代民间手工蜡染工艺文化研究》适用于艺术院校设计专业师生及服装设计及研究的从业人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