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说腰鼓,打腰鼓刘正兴 著腰鼓在我国民间的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腰鼓艺术的发展有一个从古至今、从旧到新、从局部地区流行到全国广泛传播的过程。旧腰鼓没有故事性,没有完整的艺术结构,通常只是表演者个人技术的表演,小农经济的色彩很浓。新腰鼓是对旧腰鼓思想性、艺术性的跨时代创新。它的艺术结构的完整、表现形式的丰富、艺术魅力的升华、精神面貌的革新,凝聚了共产党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花鼓老艺人的群体智慧和心血。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各个新老解放区,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全国各地,打腰鼓成了广大民众最喜欢、最欢迎的文艺表演。腰鼓,当之无愧地成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亮丽瑰宝。《说腰鼓,打腰鼓》围绕中国腰鼓的起源,新旧腰鼓的变革,腰鼓的艺术结构、艺术特点、传统精华、技艺要领、道具使用、鼓点节奏、击鼓动作、击鼓技巧、舞蹈形体、套路体裁、指挥方法、表演图形、伴奏伴唱、服饰化装、风格流派、创作发展等方面,图文结合,进行了翔实、系统的叙述,以帮助爱好者们了解什么是中国腰鼓,怎样才能打出一手风度翩翩、好听好看的腰鼓。另外,《说腰鼓,打腰鼓》给爱好者们提供了部分腰鼓表演的传统套路、改编套路、新编套路、组合性套路的舞台表演图形和情节性题材表演、欢乐性激情表演节目的鼓谱,用来帮助爱好者进行技艺演练和节目表演。
-
内蒙古自然奇观冯军胜 著《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内蒙古自然奇观(全彩图文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内蒙古这片神奇土地上的雄浑、苍茫、奇秀之美,这些美景中渗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灵魂。《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内蒙古自然奇观(全彩图文版)》将带您走进辽阔壮美的内蒙古,游历于山水之间,聆听马头琴讲述的故事。
-
图说山东荣新 著,张从军,荣新,张礼敏 等编民俗事象纷繁复杂,包括生产贸易、日常生活、岁时节日、人生礼仪、社会组织、民间信仰、民间游艺等多方面的内容。当然,民俗的分类从来都只能是相对的。因为社会生活作为一个整体,必然决定了为其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是一种活态的、综合性的文化事象,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特征。因此,事实上没有哪一民俗事象能够单纯地完全划归到某一类别中。例如包水饺、吃水饺本应该归属饮食民俗,但在冬至、春节吃水饺又是必不可少的节日活动,除夕夜水饺出锅后要先盛两碗敬神又蕴含着特定的信仰民俗,等等。(图1)由此可见,各类民俗事象所体现出的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容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共同交织出一幅完整的生活图景。
-
乡俗李耀丽,等著 郝苏民,马忠才 编《乡俗:变与不变》以民间乡俗中的分家、串亲戚、丧葬、鼓乐等为研究对象,研究者深入田野一线,获得了翔实的地方性民俗资料,对乡俗活动的民间展演、社会功能等进行了深描,并借鉴文化功能主义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对乡俗的文化内涵及其承载的俗民心理等深层次内容进行了剖析。
-
礼乐文化与先秦两汉文艺思想研究陈莉 著《青年学者论丛:礼乐文化与先秦两汉文艺思想研究》从礼乐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文艺,剖析礼乐文化中“神性”与“艺术性”、“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差异与关联,进而从礼乐文化崩坏的角度考察文艺思想演变的轨迹,并对儒家文艺思想的生成与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阐述。
-
社火郝苏民,马忠才 编《社火:老俗新欢》主要内容包括:甘肃苦水高高跷及其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调查研究、晋南襄汾县跑鼓车及其文化内涵研究、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路二人台的民俗学阐释等。
-
满族民间祭祀礼仪注释刘庆华 著《满族民间祭祀礼仪注释》将散藏在满族各姓氏(多数为手抄本)及各地区今天能见得到的满族民间祭祀礼仪本(神本)汇集到一起,每篇均采取按语、勘误、加注的形式,进行考释和介绍。同时,为便于与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萨满信仰作比较研究,选取数篇有代表性的祭祀礼仪,一并提供给大家研究参考。
-
庙会魏阳竹,等著 郝苏民,马忠才 编《庙会:传承新态》以甘肃、内蒙和山东等地民间仪式中的庙会为研究对象,研究者深入田野一线,获得了翔实的地方性民俗资料,对各地庙会的基本情况,包括仪式和民众活动等进行了深描,并借鉴文化功能主义理论、表演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对庙会的文化内涵、俗民心理等深层次内容进行了剖析。
-
鹅湖书院王立斌,刘东昌 著 邓洪波 编位于武夷山下的鹅湖书院,自然风光旖旎,环境幽雅,人文积淀厚重。在历史上,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的“鹅湖之会”影响深远,辛弃疾、陈亮的“鹅湖之晤”为文坛争色,影响中外学术和书院文化达八百余年。鹅湖书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又是海内外著名的旅游文化胜地。《中国书院文化丛书:鹅湖书院》从历史沿革、教学管理、祭祀、藏书、学田、建筑、碑刻、诗赋、历史名人等对鹅湖书院进行了通俗而全面的介绍,以便广大读者和书院文化爱好者清晰地了解这一厚重的文化。
-
万松书院邵群 著位于西湖南岸万松岭上的万松书院,自然景色秀美,人文积淀丰厚,曾是浙江唯一的省会书院。其完备的祭祀、藏书、教学制度和求真务实的学风,一直影响着江浙地区的教育发展。相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载”的故事也发生在此,所以万松书院也被称作“梁祝书院”,是海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中国书院文化丛书:万松书院》从历史沿革、教学管理、祭祀、藏书、学田及建筑、石刻、诗赋、历代名人等方面对万松书院进行了通俗而全面的介绍,以便广大旅游者和书院文化爱好者从中清晰地了解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