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漫游复辟时期的英国IAN MORTIMER1660—1700的英国复杂动荡,闭塞、落后、恶劣、残酷、贫瘠,金碧辉煌、奢侈繁华都属于那个特殊的时代。现代人穿越回此时的英国会遇到哪些人?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什么特点?人们该如何保持健康,又如何面对疾病呢?本书从个人视角近距离观察过去,以历史史料为基础,用戏剧化的叙事方法,通俗风趣地讲述了复辟时期英国的点点滴滴。对于喜爱历史、爱旅游的读者来说,会是一本爱不释手的手册。
-
卢旺达危机热拉尔·普吕尼耶 著本书论述了卢旺达19世纪到21世纪的历史发展,尤其侧重于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前后的历史。本书是当代研究卢旺达历史与大屠杀研究的经典之作,先后出了7版。本书主要内容及章节为:卢旺达社会与殖民统治对其影响:文化神话的形成(1894-1959);胡图人共和国(1959-1990);内战与外部干预(1990年10月-1991年7月);迈向民主的荆棘之路(1991年7月-1992年6月);持久的阿鲁沙和平谈判(1992年6月-1993年8月);种族大屠杀前纪事(1993年8月4日-1994年4月6日);种族大屠杀与战火重燃(1994年4月6日-6月14日);“绿松石行动”与中部非洲的大战(1994年6月14日-8月21日);战后余波抑或新开端(1994年8月22日-12月31日);生活在一个破碎的世界。
-
调整与适应王承丹 等本书是厦门大学与波兰华沙大学交流合作的成果之一,由中波研究者共同完成,主要内容涉及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波兰,以及波兰与中国的关联。具体而言,首先,对欧洲一体化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一体化的起源、欧共体的建立及波兰的欧盟之路等;其次是全书的主干,一方面论及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中的波兰,另一方面,也是侧重点所在,即波兰融入欧洲一体化的过程,特别是加入欧盟前后其政治、经济、外交及文化诸方面的变化……
-
大国兴衰史教学案例集朱晶 主编本书收集、整理和分析15世纪以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八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和(相对)衰落的相关案例61个,每个案例从案例呈现、思考讨论、案例分析、延伸阅读、教学建议五个层面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注重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外交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从发展路径、资源禀赋、思想文化要素、制度性优势、结构性缺陷等方面突出各国兴衰的原因,梳理提炼国家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法治意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创新理念、探索精神、世界性理想、个人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爱国主义情怀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
全球史评论 第23辑刘新成,刘文明主编《全球史评论》由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于2008年创办,刘新成教授和刘文明教授担任主编,致力于在中国历史学界推进全球史的研究视野与方法,提倡有关跨文化、跨国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的研究,注重揭示全球视野中的文明互动与交往,探寻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全球化进程,及其与地方特性的相互影响。本书为第23辑,收录了圆桌论坛世界历史视域下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全球史理论与方法;专题研究;学术评论及海外新书评介五个栏目。
-
启示录[美]罗伯特·布洛鲍姆(Robert Blobaum)著,曲艳娜 郝军 译《启示录:一战时期的华沙》详细叙述了银行恐慌、大规模移民、1915年的俄罗斯撤离、工业崩溃等导致一战时期华沙重大经济社会危机的历史事件,描述了在德国占领期间这些危机如何进一步恶化,以及这一时期华沙实行的对进入城市的用品的严格控制如何导致腐败加剧以及民众生活水平迅速下降、重大公共卫生危机频发的历史细节,深刻剖析了1914 至1918年一战时期华沙的社会和文化历史状况。并且详细论述了在资源分配和获得方面的冲突如何导致波兰社会的分化,波兰-犹太关系如何急剧恶化,民众对政府公共机构的普遍不信任感的缘由,并将一战下的华沙与当时其他主要欧洲城市进行比较,将一战时期的华沙与之后纳粹德国占领下的华沙进行分析比较,重现并阐释了1914年至1918年期间华沙人所经历的苦难。
-
彼岸王耀明帝俄晚期,改革与革命交织,社会矛盾尖锐,暴力反犹活动周期性爆发,俄国犹太人被迫走上流散他国的道路,从而形成了颇为壮观的移民潮,其主流涌向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这一波移民潮始于1881年,止于1920年,前后涌动近40年的时间,期间约有175万俄国犹太人(占俄国犹太总人口35%)成功移居美国,使美国一举成为世界上犹太人口多的国家之一。本书在占有、梳理、分析大量资料和文本的基础上,探讨并回答了“四大问题”:一是俄国犹太人缘何选择美国作为新归宿;二是美国移民政策是如何回应俄国犹太移民潮的;三是俄国犹太移民是如何适应美国社会与经济生活的;四是俄国犹太移民潮对整个犹太民族未来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总之,移民史不仅研究人为什么行走、往哪个方向行走、终停留在哪里,而且也研究人行走的意义。它以丰富的面向,展示人与时空的联系;又以一种人文关怀,传递历史的余温。
-
爱丁堡艺术节安吉拉·巴蒂本书是一部研究爱丁堡的年度国际大型艺术盛会的起源和发展的作品。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以及由它所激发的艺穗节——自1947年创办以来,一直是无数“文化战争"的中心。作者探讨了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的实践和意义、审查制度、宗教在文化发展中的角色和道德的意义等问题,同时对于不同时期针对这些问题所展开的辩论进行了研究。从一开始,爱了堡艺术节就试图用文化来促进欧洲文明的发展以及不同国家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互相理解,因此,爱丁堡艺术节被提请申报了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文化被教会视为“启蒙的钥匙”,被工人运动视为“斗争的武器”,而在 20世纪 60 年代,新一代的艺术企业家们则将文化视为挑战和挑衅的手段。在此过程中,艺术的精英属性和社会属性也被广泛讨论。这些思想——保守与自由、精英与多元、传统与前卫——每年8 月都会在爱丁堡发生碰撞,使节日成为探索战后英国文化和社会重大变化的有效镜像。
-
世界简史[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著,孙丽娟 译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本历史著作:它即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即能让人把握地球生命史的整体脉络,又能让人领略每一个重大历史瞬间的精彩?如果有,那么它一定非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世界简史》莫属。作为一本由集文学家、史学家于一身的著名作者撰写的,历史上第一部世界通史,《世界简史》叙述了从地球生命起源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历史,实现了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想像之间完美的结合。自从问世以来,受到全世界历史专家和历史爱好者近百年的推崇,与《世界通史》等著作一起成为史书界灿烂的一颗明星。
-
欧亚译丛余太山 李锦绣本书是专门译介国外欧亚内陆史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目的是通过精通各类外语的专业译者的努力,为国内相关学者提供国际学术界在该领域所发表的重要文献和新成果。其所收录的译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国外学者的学术文章,或介绍该领域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史料上的新发现;各篇文章的译者多为具备深厚历史学、考古学基础的学者,很好地满足了学术文本的翻译要求。本辑为第辑,收录的译文有《中央亚洲》《宗教的起源:岩画材料中所见动物崇拜的产生》《火浣布与火怪考——中国和希腊之民间传说研究》《钱币与历史:从希腊—巴克特里亚到贵霜诸王》《匈奴浚稽、涿邪二山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