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罗伯特·巴尔曼·莫厄特《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大英帝国强盛的终点与衰落的起点》以各类原始资料为依据,从微小的细节入手,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壮阔的社会图景,系统展现和还原“日不落帝国”的兴衰荣辱及维多利亚女王跌宕起伏的一生,介绍了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如何因维多利亚女王的明政、各路豪杰伟人的涌现以及时代环境的烘托,将和平盛景绵延六十四年之久。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政府奉行何种执政理念?列强霸权气焰短暂消弭后,欧洲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岁月中何去何从?维多利亚时代的高明先知、史学巨擘和文坛巨匠以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着历史巨轮前行?新英格兰文艺复兴的文化思潮如何在各国间自由涌动?英国自由党是如何诞生的?英国一派繁荣昌盛时,罗马与法国又是怎样一番光景?维多利亚女王的书信藏着怎样的秘密?维多利亚时期的长诗作品成仙了怎样的英格兰风貌?当时英格兰社会各界涌现的英杰,对英格兰社会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海陆两军以及外交政策状况如何?本书将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全面解析。
-
百科通识文库精选牛津大学出版社《揭秘北欧海盗》他们是横行北大西洋海域的劫掠者;是四处寻找宝藏的探险家;是心灵手巧的手工业者;是不畏艰险的商人……不同的背景下,“北欧海盗”有着不同的身份。到底何为真实的历史?朱利安·D.理查兹教授借助近代考古发现,结合现代历史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全面地考察了维京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为我们揭开了神秘的“北欧海盗”之谜。《探秘古埃及》木乃伊、金字塔、法老诅咒、宗教仪式、古埃及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想象。《探秘古埃及》以一项重要的考古发现——纳尔迈调色板为主线,分章讨论了古埃及文明的各个重要方面,从专制法老到木乃伊制作,从象形文字到动物头人身的神祗,为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古埃及全景图。《罗马帝国简史》古罗马如何从一个弹丸小城发展成为横跨三洲的超级帝国?其统治精英又如何在落后的技术条件下治理国家,实现首都和行省之间的政治互动?近代的大英帝国,二战时期的法西斯和当代的好莱坞又如何看待罗马帝国的是非功过?本书以全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史为经,以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为纬,既展示了古罗马帝国的辉煌成就,又揭露了其政府和统治过程中的血腥和残酷,既有对古罗马人民日常生活的微观描写,又有对古罗马帝国运作机制的宏观分析,是一本引领读者走进神奇的古罗马世界的上佳读物。《美国简史》在九个章节的篇幅中,威斯康星大学历史学教授、本书作者保罗•S.博耶讲述了从欧洲殖民者发现新大陆一直到现代美国的历史,语言简练但也精彩表现出了历史事件的跌宕起伏。在殖民地时期欧洲各大帝国在美洲的纷争、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等大事件的脉络中,美国的民族特性逐渐确立,其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传统与书中所述的历史背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
英国研究陈晓律 主编《英国研究》由钱乘旦教授担任顾问、陈晓律教授主编,为国家重点学科南京大学英国与英联邦国家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汇集国内外专业学者,为推动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英国研究提供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英国研究》主要刊载关于英国政治、经济、思想、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专题论文以及学术动态、学术书评、研究综述等,是英国史学者近一年来研究、探索的成果荟萃,前沿性与先进性兼备,在专业领域获得学界充分认可,是英国史研究者的学术参考资料。
-
21世纪世界历史学探微汪朝光罗文东 主编本书是2004年至2019年任职于世界历史研究所老师的论文结集,包括《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研究》《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苏俄东欧史研究》《西欧北美史研究》《亚非拉美史研究》。
-
王金林日本史研究著作选集王金林丛书简介本套丛书是日本史研究专家王金林教授的著作选集,详细介绍了日本从弥生时代到近现代的历史发展历程,其中还具体介绍了日本文化、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比较等。丛书共有5个分册,分别为《简明日本古代史》《日本弥生时代史》《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日本人的原始信仰》《中国的日本史研究史略》,丛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着力探究日本历史事实及发展规律,是一部研究日本问题的重要参考书籍,对研究日本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分册简介《简明日本古代史》本书共分11章,第一章主要叙述考古发掘所反映的日本列岛原始人类的劳动、生活的基本状况;第二章着重叙述日本自原始氏族公社瓦解以后,奴隶制不发达,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情况;第三章至第十一章,主要叙述日本封建制度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从日本历史的开端,到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镰仓时代、室町时代、战国时代、再到江户时代,本书较为完整地介绍了日本明治时代前的历史发展进程,对研究整个古代日本历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出版意义。 《日本弥生时代史》本书由3部分组成,分别为《古代的日本——以邪马台国为中心》《邪马台国与古代中国》《弥生文化与古代中国》,3部分内容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着重介绍弥生时代日本的历史、地理、社会、人文、外交等。笔者在中日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有限的文献资料和丰富的中国及日本的考古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对比,探秘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日本列岛的实态。 《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本书聚焦古代中国汉唐时期和古代日本文化的对比研究,共分8章,分别是“秦汉时代的中国和日本”“弥生时代日本人的信仰、习俗与中国”“大陆文化与大和朝廷的内政建设”“中国的天地观和祭祀制与日本的古坟文化”“唐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与奈良王朝”“奈良王朝治政的理论支柱”“古代中日法治思想及律令比较”“唐文化与奈良文化”。本书除对文献史学的关注外,还涉及考古、人类、农业、环境地理、民族、民俗等领域,不仅对比研究了汉唐文化与日本文化的交流情况,还扩展到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间的文化交流。 《日本人的原始信仰》本书共分6章,第一章为“世间美丽物,何处不寻常?——生殖神、鸟神、鹿神信仰”,第二章为“寻常世中物,何者为神灵?——太阳神信仰和山、蛇、河(海)等神的崇拜”,第三章为“天地本无极,长远无终始——原始的宇宙观与创生观”,第四章为“巫觋通神灵,卜筮求吉凶——古代日本的巫与骨卜”,第五章为“仙境多诱人,谁愿入黄泉?——死者的仪礼与长生不老思想”,第六章为“朝廷祭群神,岛国成‘神州’?——原始信仰向早期神道的嬗变”。本书依凭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从中日比较文化研究的角度,对日本人原始信仰的形成及其影响做出了生动细致、令人信服的描述与分析,较为完整地介绍了弥生时代日本人的原始信仰。翻动它,就翻开了日本先民的生活与历史。《中国的日本史研究史略》本书由上、中、下3编组成。上编介绍了中国人研究日本史的悠久传统与传承;中编阐述了中国第一个研究日本史的民间学术团体;下编则是笔者作为一个普通的日本史研究者的成长历程介绍。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的日本史研究,还收录不少珍贵的照片。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术界对日本史的研究发展之路,能够了解那个时代中国学者的心路历程。
-
东亚学江静暂缺简介...
-
棉花、石油与钢铁白胜洁1861年改革以后,俄国迎来了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俄国工业生产的高度集中和资本的高度积累,为俄国工业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转变提供了必要条件。本书以工业垄断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上探讨了帝俄晚期俄国工业垄断的成因、发展过程及影响,同时以微观角度选取了纺织、石油和冶金三种垄断程度较高且影响范围广泛的工业部门作为考察样本,具体分析纺织、石油和冶金工业部门中垄断的形成与发展,以期全面和客观地揭示这一时期俄国工业垄断发展的基本规律。
-
城市纹章许瑞生城市纹章具有独特的欧洲文化特征,是可识别的符号图像艺术,作为装饰图形被广泛运用于艺术领域和建筑领域。城市纹章融合在具体的公共建筑及公共设施的装饰中,反映了欧洲城市化的历史演变留存的轨迹,反映了欧洲城市化的进程,也演绎了欧洲艺术、民族分合的历史和政治的风云变化。纹章学也被称为“历史手册”,城市纹章可以理解为解读欧洲城市史的密码。该研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欧洲多个城市的城市纹章的来源、寓意和发展,讲述欧洲历史传统和政治、文化等。系统地阐释了欧洲城市纹章这一独特文化现象。此项研究分三部分:部《城市纹章:欧洲城市历史文化密码》,第二部《城市纹章:欧洲城市制度的徽记》第三部《城市纹章:欧洲城市的文化遗产》。以“三部曲”的紧密逻辑形式,系统向读者介绍欧洲城市纹章的历史文化概况、以纹章为核心文化元素的欧洲城市制度演变及纹章的运用实践过程。部《城市纹章:欧洲城市历史文化密码》从纹章独有的文化特征入手,对城市纹章的产生和作用、文化根源、纹章寓意、各国风格、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力图理清其历史脉络和地域概念、使读者对欧洲纹章形成总体上的概括性认识。本书章对城市纹章的研究着眼于纹章学、城市纹章的内涵,从纹章学的角度梳理欧洲城市城徽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特征,比较各国城市纹章特征。此章将常出现于纹章中的冠饰代表的王朝更迭历史的图像象征作重点讨论。第二章回顾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文化图像对欧洲文化艺术的影响,重点放在在中世纪出现的纹章寓意物图形中得到延续的主要图形。第三章分析了纹章常用寓意物图形的象征含义及体现的文化内涵,从宗教、领主关系、地理特点、时代变迁分析城市纹章的内涵。第四章是对纹章寓意物象征图形的专题分析,以纹章在欧洲战争历史中的军事符号运用为例,包括骑士、兵器、海上力量、军事城堡等。第五章以欧洲传统文化地域或国别分类,对欧洲各国传统纹章风格进行梳理,简要介绍欧洲各国纹章的法律与规则约束及管理办法,力图形成欧洲纹章历史文化的大致拼图。第六章讨论了宗教和政治变迁在城市纹章上的折射和影响,同时结合欧洲在20世纪的地缘政治关系与城市纹章的历史关联性进行分析,社会主义纹章、东欧解体、乌克兰克里米亚问题、独立公投、欧盟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欧洲地缘政治中民族问题均借助纹章进行解读,从欧洲宗教、民族和政治视觉理解纹章。第二部《城市纹章:欧洲城市制度的徽记》,在总体上以欧洲城市核心文化元素——纹章来反映欧洲城市制度的演进历史。城市纹章与欧洲的帝国、联邦、城市联盟和现代行政区划的制度改变关系密切,城市制度的诞生和城市纹章的产生和演变体现了教会、骑士、行会等统治力量的变化,反映了城市纹章是城市自治的历史产物。本篇回顾欧洲政治统治体系与城市纹章图形的关系,探讨城徽和欧洲城市规划的公共性,阐述了城市纹章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重点论述了城市纹章在东西方交通史——“丝绸之路”中的专属性象征意义。第三部《城市纹章:欧洲城市的文化遗产》系统阐述了城市纹章的艺术性实践运用,总结了城市纹章与欧洲艺术史的演变关系。本篇着重讨论了城市纹章在公共艺术品、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中的运用,回顾市政厅发展史,讨论城徽在建筑与城市空间上的应用实践和表现手法,选择具有公共机构特征建筑纹章运用进行分析;具体讨论在欧洲绘画艺术史中城市纹章的符号意义,分析城市纹章在现代视觉符号传播中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审美对图形变化的要求,提升城市的视觉认知程度;城市球队的队徽与城徽的关系也是讨论的重点。作者简介:许瑞生,男,汉族,1962年4月生,广东汕头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建筑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导 言一、研究的背景欧洲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欧洲的城市史。目前欧洲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80%,城市演变的痕迹留存在欧洲大大小小的市政广场内,印刻在宽窄不一的街道中,展示在众多《世界遗产名录》的残垣断壁上,沉淀在绘画领域的多彩图像世界里,尘封在各城市档案馆的文档中。但不能忽视的是,无论在欧洲城市市政广场和公共的历史建筑空间中,还是在古老的手抄文献里,都存在着一个图形符号,这就是具有文化和历史涵义、全体城市市民共同拥有的符号——城市盾徽(coat of arms of city),也称城市纹章,它隐藏着中世纪之后欧洲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信息,是独具魅力的欧洲历史文化密码。“球迷”对意大利尤文图斯俱乐部应该很熟悉,但未必了解球队队徽与意大利都灵城市纹章中的公牛象征物的关系。“车迷”对宝马汽车绝不陌生,但未必了解蓝白相间的标志与巴伐利亚纹章的联系。城市纹章具有独特的欧洲文化特征,是可识别的符号图像艺术,作为装饰图形被广泛运用于艺术领域和建筑领域。城徽融合在具体的公共建筑及公共设施的装饰中,反映了欧洲城市化的历史演变留存的轨迹,反映了欧洲城市化的进程,也演绎了欧洲艺术、民族分合的历史和政治的风云变化。纹章学也被称为 “历史手册”(the shorthand of history),城市纹章可以理解为解读欧洲城市史的密码。欧洲艺术之根源于古希腊的艺术创造,城市纹章不少艺术图像艺术元素引自古希腊的艺术视觉图形。解读欧洲城市纹章,也是解读古希腊文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古希腊时发表的署名文章《让古老文明和智慧照鉴未来》,道出了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这一含义。城市纹章的产生和演变,揭示了欧洲城市制度的起源,表达了不同城市管理制度与国家和民族关系的演变,是欧洲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自治制度改革的结果,对市民而言是代表城市集体公共意义的符号;它是欧洲城市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表现出来的独特城市精神和文化艺术形式,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城市形象。透过不同类型的城市纹章,以小见大,读者可以进一步理解隐藏于背后的欧洲城邦、城市、领地与国家和民族关系,解读欧洲文明史中意识形态的图像化世界,了解宗教、皇权、贵族、骑士、商人和市民在欧洲城市与文化演变中的角色和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纹章的产生与欧洲的骑士文化和贵族身份认同、家族世袭传统等封建制度相关,纹章的兴起推动了城市纹章的产生。纹章起初是个人的徽章、族徽、王室的符号,教堂及机构的盾徽,在中世纪逐步扩大使用范围;由于城市的法人团体出现,慢慢地有了城市纹章。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领域,纹章这一特殊符号系统,尽管在欧洲史中具有悠久历史传统,体现了欧洲不同于其他大洲的城市精神和文化,但中国学术界对欧洲纹章学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对中西城市化进程和文化艺术演变历史的比较,仅从城市模式的异同中理悟欧洲城市化的成果远不够全面,若能够深入于各城市的丰富多彩细节中,理解和体味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制度变迁,对欧洲的城市化与文化特质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这些众多细节中,对具有城市市民集体意识的符号——城市纹章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各国社会的高度认同,不同文明的对话是当今中国倡导的主旋律,文明互鉴,理解传统丝绸之路沿线的图形语言,有利于全球文明对话。二、研究路线设计和篇章内容安排1.城市史与纹章学的结合,从历史纵向探讨城市纹章与城市的关系传统纹章学的研究,较多地关注设计的要素和图案的象征意义。本研究力图将重点集中在城市纹章历史演变这一特定领域,透过城市纹章追溯城市的产生和演变,将城市史与纹章学的基本原理紧密而有机结合起来。2.借鉴符号学研究方法分析城市纹章的文化与政治符号象征城市纹章是城市的标志,也是意识形态表达的符号。城市符号是城市制度的视觉形象的代言。欧洲大多数国家信仰基督教,宗教的元素成为城徽的主题。政治制度的变迁产生统治者的符号,城市纹章自然地受到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城市纹章的变化、修改或再创造,背后隐藏的是政治力量和城市制度的推动力。3.运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理论将徽章的演变与欧洲相关城市的城市化过程联系起来,通过城市纹章这一独特的欧洲视觉艺术的历史演变,寻找城市纹章中折射出的欧洲城市化现象背后的故事。利用对各类历史地图的解读,理解城市的空间形态;通过对与城市纹章相关的建筑和绘画的分析,体会城市纹章中的建筑设计要素。城市纹章在欧洲中世纪的迅速广泛运用与中世纪的城邦和领地的变化密切相关。城市纹章是城市管理机构形成后在特定市政制度下的公共符号,它需要在城市公共空间上展示,欧洲的城市景观中依然可见其视觉形象。城市纹章也应用于城市公共市政设施上,体现了可识别性和历史性,这方面也是欧洲城市传统文化的体现。文中对于城市纹章与建筑的装饰关系选择了一些代表性城市进行深入阐述。4.《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世界记忆工程名录》的运用城市纹章传递着城市历史文化和历史价值的信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世界记忆工程名录》的城市、建筑和文档是引用的主要资料来源。有关城市纹章与历史建筑、城市空间的结合的案例分析,重点选择欧洲各国城市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历史建筑和历史中心为范例,有利于解读这一系列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欧洲的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代表意义。通过使用《世界记忆名录》中的文档资料,可增加原真性,延伸史料价值和信息的挖掘。若从以下三方面的研究路径加以探究或者审视城市纹章的发展历程,或许会看到不同的欧洲城市历史景象:一是对纹章学的规则在城徽设计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可理解城市纹章所体现封建制度、骑士文化、城市自治制度和殖民地模式演变的历史轨迹;二是从图像学读解,从城市纹章这方寸天地见乾坤,城市纹章是欧洲艺术史和建筑史的载体,在建筑艺术装饰中有其他建筑部件无法替代的地位,将城市纹章的图案含意、色彩要求、范式的演变与同时期的欧洲艺术历史和建筑史进行比较;三是从符号学的角度切入,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解读城徽的象征语言,透过象征符号的表象研究背后的制度变革本质,挖掘城市纹章超越符号的含义,有益于理解这一有别于文字的图像语言符号体系的社会意义。5.研究意义城市纹章符号有别于王国、公国、家族和个体而言的集体身份标志,城市纹章在欧洲也有不同的称谓,在纹章学中常用市政纹章(coat of arms of city或 municipal coat of arms)区别其他纹章。1933年英国学者C. W. Scott-Giles 出版了《英格兰和威尔士城市纹章》(Civic Heraldry of England and Wales)专著,1973年Cris John Smith出版了《沃里克郡城市纹章》(The Civic Heraldry of Warwichshire)一书,这些是近现代英国少量的城市纹章专著。在中国,翻译为中文的纹章专著不多,2002年翻译的法国纹章学家米歇尔·巴斯图鲁(Michel Pastoureau)纹章学著作《纹章学:一种象征标志的文化》(Figures de l’heraldique,Decouvertes Gallimard),是较早有影响的中译本。作者1947年出生于巴黎,是一位著名的中世纪历史学教授和西方符号学专家,从1972年着手有关中世纪纹章学的写作,并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工作至1982年,1983年在法国高等研究院专门从事纹章学、符号学的研究和教学,是法国纹章学会副主席,这些经历使其著作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和系统性;2009年英国纹章学家斯蒂芬·斯莱特(Stephen Slater)《纹章插图百科》(The Illustrated Book of Heraldry)被翻译成中文;上述两种专著对现代纹章使用均有论述。米歇尔·巴斯图鲁的译本使用了“城市纹章”的译名,斯蒂芬·斯莱特使用的是“市政纹章”的译名。米歇尔·巴斯图鲁写道:“中世纪纹章学与当代纹章学之间甚至从未有过断层,纹章在众多的建筑物上继续存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流行。在其他地区,则主要是某些法人(尤其是城市)纹章继续显示着纹章在日常环境中的存在。今天,这种城市纹章到处充满生机,并且促进了极具独特性的作品的诞生。”a城市纹章成为城市集体符号,是与市政厅相伴产生并为其拥有的特殊标记,城市的身份可以通过盾徽这一视觉形象得到表达。本书中统一称此类纹章为城市纹章或者简称城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人类具有城市特征和功能的聚居地的“城”,定义各自表述,人口规模相差甚远,称谓可能难于统一,但“城”这一称谓基本一致,故使用“城徽”指代不同人口规模的人类聚居地。
-
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沈汉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对西方社会结构的解释,把有文字以来的历史都视为阶级社会的历史,没有认识到从中世纪到近代人类社会结构经历了等级制和阶级制的不同范式。本书在国内次揭示了中世纪到近代社会结构经历了从等级制向阶级制的范式演变,纠正了学界的混沌认识,厘清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具有重大的学术和理论意义。本书阐述了形态学理论,首次创造性地把形态学方法应用于历史研究,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系谱,提出了阶级之间的界限模糊以及存在过渡带和过渡性社会集团等一系列理论见解,具有理论开拓性。
-
世界简史何炳松《世界简史》上卷以亚洲为起点,叙述从世界文化起源至欧洲兴起之间的历史,穿插亚洲文化发展的概况,讲述亚洲文化的发展在远古、中古时期对欧洲发展的影响。下卷讲述从世界列强的形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系统阐述了欧洲列强在近代世界史中的主导作用。全书在参考西方史学研究的基础上,穿插讲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在世界文化史中的贡献以及对欧洲国家发展的影响,此举意在说明:欧洲文明的进步与亚洲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欧洲文明在世界史中的主导作用仅在近代欧洲实行世界殖民之后。正是亚欧文明主导作用的交替才形成了不断发展的世界。这种观念打破了当时盛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旧史观,形成了欧亚互动构成世界的新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