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全球通史(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著;吴象婴,梁赤民译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它论述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它关注的是所有民族而不仅仅是西方诸民族或非西方诸民族。就仿佛你读者正栖身月球俯瞰着我们所在的这整颗巨大的行星。从那里,你得出的观点与居住华盛顿、伦敦、巴黎、还有北京、德里或开罗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是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全球通史》是作者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来以后的世界》两册。本书是《1500年以后的世界》分册。本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人口、移民、种族关系、道德风尚、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本书吸收了近二十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并以较大篇幅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历史。故全书读来颇觉新颖爽朗,有强烈的现实感。从文字内容来看,作者对宠杂的史料取舍恰当,对各种历史事件着笔简要,边叙边议,文字生动;从编写技巧来看,每章前冠以简明提要,承上启下,便于掌握线索,每章末附有选读书目,便于进一步研究。全书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可与一部小型的世界史百科全书相媲美。目录序言第一编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第一章导言:从地区史到全球史第二章西欧扩张的根源一、好战的基督教世界二、新的智力水平三、扩展中的经济四、技术的发展五、新的经商技术六、民族君主国的崛起七、处于前夜的西欧第三章西欧扩张时的穆斯林世界一、约1500年前后的穆斯林世界二、近代诸穆斯林帝国的崛起三、穆斯林帝国的辉煌四、穆斯林帝国的衰落第四章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一、中国文明的连续性二、皇朝的循环三、中国和纳贡制度四、与西方的早期关系五、日本吸收中国文明六、日本的封建制度七、德川幕府八、与西方的早期关系第五章西方扩张时的非欧亚大陆世界一、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二、南北美洲三、澳大利亚历史对我们今天的意义第二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第六章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一、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二、哥伦布发现美洲三、葡萄牙在亚洲四、世界的分割五、征服者时期六、欧洲的第一个殖民地帝国……第七章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第八章俄国在亚洲的扩张第九章这一时期对世界历史的意义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第十章科学革命第十一章工业革命第十二章政治革命第十三章俄国第十四章中东第十五章印度第十六章中国和日本第十七章非洲第十八章南北美洲和英国自治领第十九章这一时期对世界历史的意义第四编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第二十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第二十一章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第二十二章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第二十三章五年计划和大萧条第二十四章走向战争,1929-1939年第二十五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第二十六章从大同盟到冷战第二十七章诸帝国的终止第二十八章两极分化的结束第二十九章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第三十章后记:我们的黄金时代吗?附章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影响译后记
-
欧洲文明钱乘旦主编冷战虽已结束,欧洲仍不安宁!长期被意识形态冲突掩盖着的民族问题,重新抬头,成为目前和末来欧洲各种动荡的主要根源!本书全面追述欧洲不同地区民族矛盾和冲突的历史演变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对周围地区所产生的影响。旨在把历史上欧洲各民族的发展经过与相互关系梳理清楚,将民族问题的历程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了解欧洲民族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对当今纷繁的事态发展能够作历史的观察与思考。
-
瑞士文化与现代化端木美著打开欧洲地图,在法国、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团团包围之中,我们看到了瑞士。说它只有巴掌大,一点也不为过。地形起伏不平的山国只有四万多平方公里,国土东西最长距离为348公里,南北最宽度为220公里。瑞士联邦位处欧洲中部,又占据欧洲最重要山脉阿尔卑斯山的中段,自古以来便是联结四邻的枢纽。其地理位置的重要使这个小国不容忽视。更何况,居住在这个国度里的七百万左右的瑞士人在26个州中使用四种民族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列托一罗曼什语。无论从人种起源、文化渊源还是历史进程,都显示其与四周强国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因而在欧洲研究中,瑞士问题独特而且充满悬念,引人入胜。...
-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沈津著书志所收之书,为本馆所藏宋、元、明刻本之全部。清代所刻之善本,以及稿本、抄本之书志尚在撰写中,俟完成,当为续编。馆藏敦煌写经、兴图、碑帖、拓片、诰命、文告、契约等,以及日本刻本、朝鲜刻本均不在撰写之内。书志之撰写,为一书之书名、卷数、撰著者、版本、册数、行格字数、板框之高宽、序跋、书之大体内容、版本源流、刻工姓名、收藏情况、钤印等。每书之书名,悉依原书卷一第一页卷端所题著录,原书多卷而各卷题名不一时,以首卷卷端题名为准。每书之板框高宽,均依卷一第一页所定。地方志,于书名前冠以篡修时代,加方括弧标明。
-
老照片王建民等著片断:旧事重温·根据地的宪政建设王建民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中国报道”等栏目,详细报道了东北某地农村民主选举村委会的全过程。事先无任何上级圈定的候选人,选举完全是自由、平等、公开的。当地人称之为“海选”。每位竞选人都要在选民大会上发表“政纲”,回答选民提问。有意连任的前任村委会成员常常不得不回答选民的批评性质询。这是真正的民主选举。这样的事被当作很大的话题张扬于媒体,说明它于我们是一件新鲜事。不过,生出这种新鲜感只是由于我们与之相违已久;早在半个世纪前,我们就曾经有过在政治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民主政治,这里刊出的几幅老照片再现了当时的一些情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抗日敌后根据地及后来的解放区曾实行过较为广泛的民主政治。在农村,村长是由选民直接选举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规定:村长、行政村主任由选民大会直接选举之,每半年改选一次。为动员全社会的抗日力量,在根据地乡级以上各级政权实行一种叫做“三三制”的制度,规定无论民意机关还是行政机关,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其他抗日党派中的进步势力和中间势力各占三分之一。在根据地,一切拥护抗日的人,包括地主和资本家在内,都享有民主权利。在一个有着千年专制重负的国度里,在国民党统治区无边的政治黑暗中,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施政对于浴血争取共和的中国人来说,不能不激起极大的希望。许多抱有民主信仰的观察家给予了热情关注,并为之欣喜和兴奋。1939年底至1940年上半年,李公朴先生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六个多月的观察采访,写成了《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书中生动地记述了他目睹的民主政治景象:在进行村长选举的日子里,满街是红红绿绿的标语,书有“选举真正的代表”,“选举认真办事,不怕困难的前进分子做村长”,“选举代表群众利益的村长”一类的口号。有的村子还在选举日搭彩楼牌坊,形同节日。图①记录了某抗日根据地举行选举大会的场面,主席台一侧立柱上“迅速结束一党专政”的标语赫然在目,代表了根据地民众对民主宪政的追求。据公朴先生观察,选民参与率各村平均超过百分之八十。他还特别描述了妇女在选举中的踊跃表现。在整个根据地,不只在政治生活中,在其他方面,在经济、教育、文化生活中也充满着民主精神。在公朴先生眼里,“抗日民主之花开遍了华北”。
-
推倒红墙张建华著解秘克里姆林宫的最新档案,主人们的明争暗斗,谜一样的权力堡垒,最新披露斯大林“大清洗”的残酷内幕,展示克里姆林宫无规则的政治游戏,讲述被囚禁的“第一夫人”们及克里姆林宫的“叛逆者”——戈尔巴乔夫,阴谋聚合、权力倾轧、爱情有价、亲情皆失,种种画面,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读者的面前。
-
创造澳大利亚(澳)里查德·怀特(Richard White)著;杨岸青译本书在道德范畴方面把澳州土著与白种文明人作了比较,并对前者加以赞美,对后者作了谴责与批判。这种爱憎分明的笔法,使人联想到本杰明·弗兰克林的《关于北美洲野蛮人的评论》。两位作者对种族歧视与殖民主义的批判,充分体现了民主主义与高度的人权思想。作者在本书中有许多精辟的政治见解。他在“序言”中这样写道:“最有影响的形象是那些为更广大的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形象,因为知识分子要领带统治阶级的恩施。每个有势力的经济集团都喜欢自诩为‘民族个性’的代表,并将自己等同于‘民族个性’,从而证明自身的合理性以这种世界观来看问题,就不存在阶级冲突,而且性别和种族剥削也被抹杀了。
-
世界文明史(美)菲利普·李·拉尔夫(Philip Lee Ralph)[等]著;赵丰等译本书前言《世界文明史》系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伯恩斯等撰写的一部在美国有相当影响的著作。它初版于1955年,此后屡次修订再版,至1991年共出版了八版。80年代中期,我馆曾出版了该书1974年第五版(中文本共分为四册),在读书界引起了一定反响,并曾被列入《家庭书架》。此次的馆购买了该书最新版即第八版的中文版权,重新组织翻译出版。新版扼要考察了自远古到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文明演化的历程,内容涉及各主要地区和国家。它保留第五版的基本特色,即关注人类在文化、思想、制度和知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叙述政治史时侧重于介绍它们与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史相关的内容;注重人类文明的继承性和不同文明的独特成就,又让人了解到其局限性;插图丰富,且与行文密切配合。与第五版一样,新版以西方文明为重点,虽关泣拉美,亚非等地区问题,却难脱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但与第五版不同,新版更加强调各个文明与民族互惠、互相依赖的一面。它在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旧版作了彻底的修订增补,重写了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内容。可以说,这是一部全新的著作。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我们人类的历史开始于约200万年前的非洲。最近进行的田野研究表明,最早的“类人”动物是一种直立行走、脑容量大的灵长目动物;距今约200万年前,他们在非洲大草原寻食谋生。40万年之后,类人动物从非洲向其他地区迁徙;在其后125万年间,这些动物——分布区域遍及东半球——学会了用火的方法,具备了借助语言互相交流的能力。
-
叩问丛林朱龙华著古诗人所唱的那些鲜明的形象,古宗教信奉的那些崇高的人格,就是:力,美,以及威严:它们曾经出没于幽谷,松峦,林间,泉边,铺着鹅卵石的溪畔,地穴,深渊;可现在都已杳然。在理智的信仰中它们已不复存在,但心灵却仍然需要一种语言。古老的天性要追忆古老的名字——那些神祗或精灵;它们曾经朋友般与人类共享大地。如今仍是万皮特为我们创造伟绩,维纳斯把所有美的事物携来。<
-
跳跃与沉重卞崇道等著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