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A.de 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著;冯棠译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发了什么前人所未发的新意?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就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写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从方法论说,这也可以称为后来“年鉴学派”创导的问题史学。例如,托克维尔企图说明: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体,它们如何到处都陷于崩溃?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为可憎?何以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是旧制度的体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帝国的创造?何以18世纪的法国的人们比其他国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时又彼此分离,漠不相关?尽管文明不断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甚至比13世纪的农民处境更恶劣?何以18世纪法国文人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时期,这种繁荣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写成专著。与19世纪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斯塔埃尔夫人到基内——不同,托克维尔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他阅读、利用了前人从未接触过的大量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他是第一个查阅有关国有财产出售法令的历史家;他还努力挖掘涉及农民状况和农民起义的资料。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
-
法兰西文化的魅力郭华榕著本书作者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在本书中着力探讨了十九世纪中叶法兰西文化的特点及其魅力所在。在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今天,作者的这一探讨,无疑将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特色,尤其是法兰西文化的特色。
-
剑桥中国秦汉史(英)崔瑞德(Denis Twitchett),(英)鲁惟一(Michael Loewe)编;杨品泉等译这部《剑桥中国秦汉史》,原为费正清、崔瑞德共任全书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的第1卷,于1986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剑桥中国史》不是按卷次先后印行的,在这卷之前,第10、11和3卷业已先后问世,并且已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翻译出来,以《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国隋唐史》为题出版了。现在历史所的朋友们又译成《剑桥中国秦汉史》,要我在书端写几句话,我既感欣幸,又颇为惶恐。我在秦汉史方面学力有限,本没有着笔的资格,但承鲁惟一先生盛意,在本卷出书后即行寄赠,得以成为国内最早读者之一。细绎全卷,曾将一些感想写作书评,发表在《史学情报》上,其中即呼吁赶快把这卷书翻译出来。现在经过历史所各位努力,这个愿望实现了,写一篇小序确实是我的义务。《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本卷也不例外。全卷16章,原文多达981页,分别执笔的学者大都对章节论述的范围有长期深入的研究。例如第1章《秦国和秦帝国》的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退休教授卜德,30年代即已出版《中国的第一个统一者》一书;第3章《王莽,汉之中兴,后汉》的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毕汉斯,著有《汉朝的中兴》;第6章《汉朝的对外关系》的作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著有《汉代的贸易和扩张》;第9章《秦汉法律》的作者荷兰莱顿大学退休教授何四维,著有《秦法律残简》、《汉法律残简》;第7章《政府的结构与活动》、第12章《宗教和知识文化的背景》等的作者英国剑桥大学东方学院鲁惟一博士,著有《汉代的行政记录》、《通往仙境之路》等书,诸如此类,不遑枚举。还有的学者,如法国法兰西学院的戴密微、日本东京大学退休教授西嵨定生等,更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此,本卷的作者阵容在西方学术界可称极一时之选,这部书也可谓西方研究中国秦汉史的结晶。西方对秦汉史的研究有相当长的历史。本卷《导论》对此有概括叙述,一直上溯到明清之际来华的传教士卫匡国的著作。中国的二十四史始于《史记》、《汉书》,读史者也总是从前四史入手,所以一接触中国史就是秦汉,同时秦汉在整个中国史上又有其特殊的重要位置。西方学者研究秦汉史的较多,成绩也较丰硕。看本卷所附参考文献目录,便可得到相当的印象。这部《剑桥中国秦汉史》,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和提高的。不很熟悉西方研究情况的读者,通过本卷不难知其涯略。卷中引用日本学者的论著也很多,足供读者参取。这部书有几个特点,想在这里介绍一下。首先是秦汉史列为《剑桥中国史》的第1卷,这一点恐怕是国内读者不易理解,而且是会有较大意见的。《剑桥中国史》的总主编序对此曾有说明,他们提到,在筹划编著这部巨著的时候,本想从中国史的开端写起,可是我国的考古发现日新月异,70年代以来更有进一步扩大的倾向,把中国史前史以至公元前第一千纪的历史面貌几乎彻底改变了,而现在还没有能把崭新的考古材料与传统的文献记载融会贯通而成公认的成果,因而全书只好从有大量可靠文献依据的秦汉开始。这种看法,和晚清以来疑古思潮的见解是有实质差别的。《剑桥中国秦汉史》广泛引用了文献材料,而且很注意文献的辨伪和考订,这是不少西方中国学家一贯坚持的作风。大家可以看到,本卷各章中的引文,大多注意了使用经过整理校订的版本,包括中国、日本以及西方学者的各种注释。卷中图表也尽量做到有足够的文献依据。这是作者很重视文献的一种表现。这样说,并不意味本卷的写作不重视运用考古材料。相反的,本卷不少作者都征引了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成果。例如都城的发掘和一批大墓的发现,在书中好几个章节得到介绍引用。尤其是有关经济史和社会生活史的部分,涉及考古材料的地方更多。由于本卷作者有几位是秦汉简牍帛书研究的专家,他们写作的章节引用这方面材料,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论法律时,征引云梦睡虎地秦简;论屯戍时,征引敦煌、居延等地汉简,使这些专门的研究汇合到历史的论述中去。中国的学者研究秦汉史,也是这样做的,但当前还有人在谈考古对历史研究的贡献时,总是过多地强调先秦,对秦汉考古重视不够,应该说这是不很公平的。
-
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中共北京市党史研究室 编本书包括敌我友三方面的史料,有文献、档案、报刊资料和回忆录。本书力求客观地反映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广大民众的抗日斗争,国民党政府的抗日态度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全书将分辑陆续出版。每辑附有历史图片和大事记。各辑所选资料均保持原貌,仅对文中明显错字予以文献资料、报刊资料中的各篇文章按撰制、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文章中的数字,除统计表或具统计表性质的名单外,一律使用汉字。回忆录、大事记中的数字按国家关于文章数字使用的规定编辑。回忆录按作者回忆整理的时间顺序排列,具体日期不详的文章,排在当月或当年的最后面。
-
人类文明编年纪事(德)维尔纳·施泰因(Werner Stein)著;龚荷花[等]译《人类文明编年纪事》是一部总括了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领域的百科性著作,记载了从公元前10000年到公元1980年近12000年的人类史实。这样一部几乎无所不包的巨著迄今仍不多见。它的跨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至今尚无任何一本历史著作把村落的出现、陶器的发明和我国审判“四人帮”包括在同一部史书中。但它不使人望而生畏,因为它是一部编年体著作,文字精练,言简意赅,即使是重大历史事件也只寥寥数语,简明扼要。此外,《人类文明编年纪事》是以两个表格开头的,一个是地球形成史,另一个是人类形成史。也就是说,两个表格为读者勾画了170亿年前地球的形成,各个地质年代动植物的形成、发展、淘汰、海洋陆地的变迁,气候的转变等对广大读者扩大知识而不无裨益。
-
非洲通史(塞内加尔)尼昂(Niane,D.T)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国际科学委员会编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非洲通史》第四卷论述从十二世纪到十六世纪的非洲历史。这一时期是非洲大陆史的关键性阶段。在此阶段,非洲发展了自已的文化,文字记载也更普及。标志这一时期主要特点的论题有:伊斯兰的胜利,商业关系的扩大,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诸王国和帝国的发展。本卷首先论述阿尔莫哈德王朝。依次分章论述西部非洲各种文明:马里、桑海、尼日尔河湾、沃尔特盆地、乍得、豪萨、从卡萨芒斯河到近代喀麦隆沿海地区的各族人民。从第15章开始论述东北部非洲和东部非洲,首先是埃及,然后是努比亚、埃塞俄比亚和非洲之角各国,也包括关于斯瓦希里文明发展的材料。论述中部非洲的各章则包括沿海与大湖区之间的地区、内湖地区、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流域。其余各章论述赤道非洲和安哥拉南部非洲、马达加斯加和毗邻岛屿。本卷各章均附有图片、地图和插图。正文有注释。书后附有关这时期的详细书目。
-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著;冯棠译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2000年先后分九辑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余种。现继续编印第十辑。到2004年底出版至四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苏联百科全书出版社学术委员会,苏联科学院历史学部编;黑龙江大学等合译本书共收人物词条约9000余条,对所收人物均标注生卒年月、从事专业、本人学术著作、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其生平活动等。
-
印卡王室述评(秘)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Inca Garcilaso de la vega)著;白凤森,杨衍永译《印卡王室述评》是印卡人对自己帝国历代国王生平事迹和自己国家一切事物的叙述和评论。这部著作的素材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作者母系亲属印卡王公对古国的回忆,二是作者自己从小在祖国耳闻目睹的情况,三是引录在他之前为秘鲁修史的西班牙著述者的记述。作者把三者有机地组织起来,全面记述了印卡帝国的历史和印卡社会的各方面情况,同时对于涉及的内容和西班牙作家著述的是非真伪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从而构成一部完整的“述评”。本书是一部卷帙浩繁的著作,全书共包括九卷,下分二百六十二章。从纵向上看,它记述了印卡帝国历史发展有脉络,从第一代印卡王曼科·卡帕克的起源开始,中间记述十二代国王的更迭,一直讲到被西班牙人征服为止。从横向上看,它记述了古代秘鲁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其中包括土地制度、劳动制度、行政制度、法律法规、偶像崇拜和宗教信仰、祭礼仪典、风俗习惯、神话传说、教育和语言、艺术表现形式和各种物产。本书对于印卡文化发展史中的各个方面都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原始资料,而且在记述过程中务求详细具体,力求真实可信。
-
武士道(日)新渡户稻造著;张俊彦译与“以和为贵”的精神一样,“武士道”精神对于探究日本的价值与伦理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美国学者罗伯特N贝拉在《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中说:“这是因为武士体现了或应该体现了日本的中心价值,事实上武士道的伦理在德川时代及近代已成了国家伦理,至少占有了国家伦理的大部分。”而武士道所倡导的伦理道德的核心,恰如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指明的那样,“至于说到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孔子的教诲就是武士道的最丰富的渊源。┅┅继孔子之后的孟子,对武士道也发挥了巨大的权威。”《武士道》一书是作者于189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养病时,有感于外国人对日本的传统武士道知之甚少,为了向国外介绍而用英文写成的。由于作者本人是一个在幼年时亲自接受过武士道传统教育的日本人,因此,正如作者所说,他在介绍时,与别的外国的日本研究者至多只不过是个“辩护律师”不同,“可以采取被告人的态度”。的确,我们在读到他所系统介绍的武士道的种种方。面时,颇有入木三分之感。同时,由于作者是为了向国外作介绍而写的,行文中大量引用了西方的历史和文学典故进行比较,所以就更便于外国读者阅读和理解。正因为如此,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外国读者的极大兴趣。据作者自序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不仅自己亲自读了此书,还以此书分赠其友人。光是本书的日本版从1900年到1905年的6年之间就重版了10次,本书还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在世界的日本研究书目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在我国的日本研究正深入到探讨日本的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对当代日本的影响之时,相信把这本颇享盛名的著作译为中文以飨读者,或许不无意义。自然,由于本书是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前写出来的,其中有些观点不免有过时之感,同时,由于作者本人的立场所限,有些观点也很值得商榷。这是希望读者们注意的。中译本是根据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岩波文库中,由矢内原忠雄所译的日译本1972年第14版转泽的,在翻译时并参考了东京丁未出版社1905年出版的笫10版增订版的英文原著。日译者知内原忠雄是新渡户稻造的学生,也是一位著名的日本经济学家,曾任东京大学校长。日译本略去的作者为便于外国读者理解而就一些日本风俗习惯所作的脚注,中译本都恢复了,又添加了一些我们认为有助于中国读者了解的译注。凡中译者所加注释,均加“——译者。字样;作者原注加“——作者”字样,未加标注的均为日译者的注释。对日译本原来按日本假名顺序所作人名索引,都改按汉语...[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