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博望天下 第2辑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翟崑《博望天下》是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里程碑,是中国区域与国别研究创新知识生产模式的风向标。《博望天下》追踪全球动态,聚焦世人关心,剖析变局表象下的深层逻辑,呈现舆论漩涡中的冷静思考,分享艰难世事中的希望曙光。在本书中,可以看到有志于海外研究的当代青年,如何用敏锐之眼,见微知著;怀乐观之心,拨云睹日;亮思辨之剑,研精致思。从内容到风格,实现了将文章写在五湖四海,写到浩瀚星河,写入人心深处。
-
法国史乔治·杜比《法国史》这本书由 历史学家乔治·杜比领衔主编,莫里斯·阿居隆、米歇尔·伏维尔等诸多当时法国 的史学名家参与撰写,堪称法国通史类著作中的经典之作。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以政治、经济、军事等为主的通史,而可以说是一部文明史,一部文明形成史。作者认为,王朝 替或者战争胜败只是表面的动荡,“推动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力当在别的地方,亦即在生产力的开发,以及权力和财富世世代代在人们之间进行分配时采用的方式之中。因而,本书的作者们 加关注政治、社会、经济和人口等各个方面的结构,希冀把握对上述结构产生影响的种种或是缓慢或是急剧的变化。 ……本书要写的就是构成当今法国的各个地区的整个文明的历史。”
-
托洛茨基传[苏]德·安·沃尔科戈诺夫 著;赵永穆 张琳娜 徐燕霞 译本书原版于1992年。作为俄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期间的重要人物,托洛茨基在俄国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和斯大林之间的权争具有一定悲剧色彩,对后来的苏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按时间顺序叙述、剖析托洛茨基的一生,力图在同时利用苏联解体后公布的大量历史档案和西方文献的基础上,客观地呈现这位革命者的事迹。
-
奥斯曼-土耳其研究暂缺作者世界格局的迅速变化和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涛动,日益凸显了土耳其的特殊地位。在区域与国别研究方兴未艾的今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从基础入手进行奥斯曼-土耳其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也见证着新一代青年学子的迅速成长。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住持的《奥斯曼-土耳其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本书立意为奥斯曼-土耳其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打造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从奥斯曼帝国到土耳其共和国,土耳其的成长过程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变化和转型?是哪些因素催生并构成了现代土耳其?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书的内容既涉及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包括起源传说、城市网络、瘟疫疾病、军政奴隶制度、艺术与生活;也关注到了共和国的记忆与变迁,包括当代土耳其民族主义话语、“塞浦路斯问题”、教育改革、国名变更等问题。本书力争基于一手资料,进行研究,体现中国学者的主体性和理论关怀,基于历史的大视野探讨从奥斯曼帝国到土耳其共和国的历史变迁和精神延续,透过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展望国内奥斯曼-土耳其研究看的未来。
-
极简西方人文史[日]中村聪一世界名校哥伦比亚大学为什么重视人文课?欧美名牌大学为何重视人文教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对于现代人有什么意义?谷歌、亚马逊等知名企业为什么非常重视员工的“人文素养”?什么是人文?人文,就是关于人的学问。西方的人文教育,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就已兴起。人文教育强调全面发展,视人格完善为终极目的,培养人的全面适应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高度责任感与健全的人格。所以,西方名牌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人文教育又是其中最出色的院校之一。作者中村聪一便用现代角度记录和解释哥伦比亚的人文课程,以极简的方式写成了本书。书中的纵向时间跨度是从欧洲起源一直到近现代的历史进程,横向内容跨度是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达尔文的哲学思想,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人文史的发展。这本书在日本出版后大受欢迎,许多读者看完之后感觉相见恨晚,并坦言这是目前日本人最缺乏的教育。
-
边缘女人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著,李玮璐 译《边缘女人》是一部集中于个体的十七世纪欧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以微观史学代表人物著称的娜塔莉·泽蒙·戴维斯通过流传于世的回忆录、自传、著作等历史文献,梳理了十七世纪欧洲三位女性(商人格莉克尔、训导者玛丽、艺术家兼博物学家梅里安)的人生经历,进而研究十七世纪的社会历史,是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史、社会史著作。其中,格莉克尔写下了七卷本带有教导训育色彩的回忆录,玛丽写下了诸多的书信和自传,梅里安留下的则是昆虫和植物的博物学著作以及大量的水彩画。她们都不是一举一动都为我们熟知的女王或贵族女性,而是生活在欧洲、北美和南美的“边缘地带”。作者根据她们的回忆录、手稿等,重构这三位身份差别甚大的女性的生活,展示了十七世纪女性生活的多样性。她们既不是贵族,也不是谁的缪斯,她们从未淹没在母亲的身份中,也从未作为妻子而被抹杀。她们三位身处“边缘”的普通女性,却微微撼动了那个坚不可摧的男性世界。
-
疼痛的故事[新西兰] 乔安娜·伯克 著;王宸 译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疼痛?如何应对疼痛?沃尔夫森历史奖与弗兰克尔奖得主重磅著作,一部跨越三百年的疼痛文化史。在逃避痛苦的时代,让我们看到疼痛自有其意义。从牙痛、头痛、痛经、肌肉痛,到精神痛苦,每个人都为疼痛所扰,都试图用各种形象的隐喻来描述它。从“积极的情感体验”到需要战胜的“邪恶”,人们对于疼痛的认知和讲述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有些人借此展现英雄气概,有些人则无权喊疼;有些人被认为对疼痛天生敏感,有些人则似乎特别耐疼……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差异?人们在痛苦时如何自处?本书讲述了18世纪以来关于疼痛的故事,横跨医学、文学、宗教、生物等各领域,考察人们对疼痛的讲述发生了哪些变化,信仰、性别、种族、阶级等意识形态因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展现了身体、意识、文化、语言之间的动态联系,为我们理解疼痛提供了新方法。
-
荷兰共和国【英】乔纳森 · 伊斯雷尔(Jonathan Israel),朱莹琳 译本书是一部全新角度的300年荷兰共和国史,首度全方位解析荷兰共和国从酝酿到衰落的全过程。全书共分四大部分,分述各时代荷兰地区的发展历程。1477—1588年的共和国奋力摆脱勃艮第的控制,在唤醒自我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过程中燃起一片宗教改革与大起义狂潮。1588—1647年,处于黄金时代早期的共和国不断寻求抗争西班牙统治的道路,在意识形态上陷入大辩论,在权力的对峙中磨合出宗教宽容政策。1647—1702年,航海贸易的大发展,让八十年战争后的共和国在诸多思想的裹挟下陷入斗争,这种斗争既包含内部意识形态的对抗,也包含共和国与外部英、法间的竞争与厮杀。 1702—1806年,四次英荷战争的摧折,爱国者党运动的席卷,即使有尼德兰新共和国的垂死挣扎,衰落的时代也必然来临。最终,在拿破仑政权下,共和国正式落下帷幕。 全书避免了过去以1649年为界的共和国历史研究角度,将时间追溯到1572年之前以及延伸到取代荷兰共和国的巴达维亚共和国时代,同时将地域从单一的北部地区拓展至南部及德意志诸国辖区。从思想史角度揭露尼德兰南北分裂的真相,是突破传统荷兰史研究角度,颠覆欧洲史陈旧观念的力作。
-
病入股肱[日]加藤阳子日本近代天皇制是以天皇亲率军队的理念为支撑的,强调天皇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人对天皇的绝对忠诚。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天皇作为最高统率者的权威发生了巨大动摇,被视为“股肱之臣”的军队也发生了质变。随着军人干政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日本一步步走向了战争的深渊。本书是“日本战争研究第一人”、东京大学教授加藤阳子数十年“战争”研究的集成之作,探讨了天皇与军队关系在近代的发展史,追溯了日本明治建军和立宪的历史根源,延展到日军解除武装和遣返回国的问题,涵盖“日本军队”存在的整个时期。她以清晰的逻辑和明快的笔调分析事实,提出了捕捉历史的新视角,解析了近代日本政军关系的特质,阐述了日本国家决策的背景。通过探讨天皇与军队的关系,回答了长久以来人们的疑问:“天皇为何没有叫停战争?”
-
代号孤儿[英]罗兰·菲利普斯唐纳德·麦克林是一位明星外交官,英国体制内人士,以及西方世界一些最高机密的守护者。同时,他也是一个苏联间谍。因其早年丧父的家庭背景,苏联招募者给麦克林的第一个代号是“孤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先是从巴黎和华盛顿,而后是从开罗和伦敦获取并传递了大量机密情报,协助苏联大大加快其核武器的研发速度。随着他一步步泄露情报,一次国际密码破解行动正迅速向他逼近。在即将被摘下面具之时,麦克林消失了。《代号“孤儿”》利用大量解密材料,首次展现了“剑桥五杰”间谍圈的核心成员之一唐纳德·麦克林的完整人生,并深入分析这位可能是20世纪最危险的苏联特工的性格特征,以及他给“冷战”时期世界格局带来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