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铁砧与剪刀格伦·亚当森本书是一部讨论手工艺在美国国家建立及发展至今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历史著作,全书正文共九章。根据传统观点,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是工业和技术,而手工工匠和手工制品则被边缘化。作为长期研究手工艺的历史学家,格伦·亚当森 (Glenn Adamson) 在本书中颠覆了这种传统叙述,他认为在美国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手工艺都是重要的、代表性的因素,是个人主义的典型表现。不同于已有的对手工艺的分散研究,亚当森将五光十色的手工艺著述整合成统一的叙事,从而透过手工艺工匠的视角去讲述美国的故事。亚当森借助对大量史料的收集和使用,带领读者重回历史现场。早在独立战争期间,工匠的身份就与反抗暴政的事业紧密相连——将茶叶扔进波士顿港的就是铁匠和木匠。19 世纪,手工艺也被视为受压迫者的盾牌、非裔美国人提高教育水平的工具,以及更广泛的社会改革的手段。20世纪,尽管因受到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影响,曾经作为社会支柱的手工艺工匠阶层崩溃了,但其并未完全从社会生活中隐退,依然与很多人的生活产生了联系。当代,随着3D打印机(家庭工作坊)等新技术及数字化生产的发展,手工艺再次获得了极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同时手工艺还将在美国生活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人们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实现更好的平衡,减少对不可持续发展的商品链的依赖,有能力生产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产品。在美国历史的大框架之下,亚当森对手工艺进行了长时段的、宏观的研究,摆脱了“就手工艺谈手工艺”的狭窄视野,突出了手工艺对美国的国家形象和精神的形塑作用;同时,在这部手工艺“大历史”中,亚当森描绘了众多人物肖像——北美民兵银匠保罗·里维尔、工会组织者琼斯夫人、铆工罗茜(二战时期鼓励女性投入工厂工作的时代符号)、第一面美国国旗制造者贝茜·罗斯、女裁缝、黑人民权行动主义者罗莎·帕克斯——讲述了与手工艺有关的芸芸众生的生动故事。
-
情报战图文史尼尔·卡根 史蒂芬·希斯洛普暂缺简介...
-
英国的东南亚区域合作政策李峰.著本书在建构“身份地位化”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借由相关解密外交档案,探究了1945年至1967年(二战结束至东盟成立)期间英国的“东南亚区域合作”政策,揭示了这一政策实践对东南亚的区域影响。研究认为,英国的“东南亚区域合作”是其东南亚政策而非现代意义的区域合作,但在区域“身份地位化”进程中,英国的政策实践从合作成员共享、集体身份塑造、组织经验积累及区域规范扩散等4个互为一体的方面,影响了现代东南亚区域建构及区域合作起源。
-
追寻良治黄张凯本书基于作者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中国与世界:历史视角”,书稿内容聚焦于经济学视角下的国家治理,不涉及具体的政策,而是探讨了更深层次的理念:国家如何形成、民族如何诞生、统治者如何制衡、如何选贤任能、欧洲为何崛起,等等。作者在中外先贤对这些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总结现代社会科学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其中浓缩了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在最近几十年里对人类社会重特征和重大历史进程的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的重要成果,呈现出三千年来人类追求良好治理的努力与成就。作者期待这些成果能让有理想抱负的年轻人对人类社会的运转有更多了解,进而造福更广大的人群。书稿脱胎于课程,举例深入浅出,语言明快晓畅,很多中西对比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
古代埃及史刘文鹏本书从古埃及旧石器时代史前文化叙述起,至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埃及止,以文明的演进为主线,叙述了古埃及人的来源和地理环境,古埃及人由城市国家发展到统一王国-帝国并由盛到衰的过程,揭示了埃及文明的起源。本书运用英、俄、日等多语种资料和考古发掘文献,内容丰富,是一部完整、详细的古埃及史专著。
-
毒堇之杯[英] 贝塔妮·休斯 著苏格拉底的一生动荡不安。他出生于贫民区,却成长为一名思想家和战士。他喜欢在雅典街头赤脚漫步,随机向人提问,质疑习以为常的观念。他关心生命和真理,关心美德是什么。然而,这个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却始终是一个谜团。为了还原他的一生,作者走遍希腊的考古现场,带我们来到古雅典人的家庭、街道、会场、酒宴,结识政客、将军、商人、工匠,参观热闹非凡的市政广场,经历雅典民主的繁荣与衰败,并看到自由与智慧的巨大力量。
-
日本史John Whitney Hall这是一部自前陶文化直到1960年代的日本通史。书中关于日本早期历史的梳理,弥补了此前日本史研究的不足,而对于17世纪以后的论述又别具慧眼。作者特别着眼于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追踪其如何随时间而改变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借以探寻这一“东方”的文化,如何孕育了近代的世界霸权。有名美国历史学家霍尔的这本言简意赅的日本通史,文字优美可读,且寓创见于陈述之中,深度不仅可与日本所出多达二十多卷的通史相匹敌,甚至有超越之处,是一部难得的史学经典。
-
犹太战争[古罗马] 约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 著,杨之涵 译公元66年至70年,犹太起义者与罗马帝国之间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局面复杂的战争,大片的犹太人聚居地遭到摧毁,耶路撒冷经过数月围困终被攻陷,著名的犹太圣殿在大火中化为废墟,有超过100万犹太人丧生。作为亲历者,约瑟夫斯以全景式的笔触详尽描述了整个战争过程。包括安条克四世与亚撒曼家族对耶路撒冷的争夺,以及这如何招致了罗马人和庞培的介入;继而,希律是如何推翻哈希曼王朝,成为犹太人的王,犹太人又是如何借希律之死发动了起义;战争爆发后,犹太人是如何加强防卫,罗马人是如何作战并占领了那些犹太城镇,溃逃到耶路撒冷的犹太起义者又是如何发生了激烈内斗;在耶路撒冷,百姓是如何在暴力、饥荒与围城中苦苦挣扎,以及罗马人是如何破城并焚毁了圣殿。最后,全书以罗马军队扫除起义军残余、马萨达要塞的犹太人集体自杀的惨烈事件作结。记录战争之余,书中还穿插讲述了犹太地区的地理、圣城与圣殿的结构、犹太人的宗教与生活习俗、罗马人的战术与战争工事等方方面面,并生动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为那段历史及其背景提供了一份宝贵资料。
-
塞巴斯蒂安日记(罗马尼亚)米哈伊尔-塞巴斯蒂安(Mihail Sebastian) 著,邹继东 译这是一本非凡的个人日记,日复一日的描述了 20世纪30 年代末期到40 年代初期作为“巨大的反犹太工厂”的罗马尼亚的状况,值得与安妮·弗兰克的《日记》并列在同一书架上,并拥有同样庞大的读者群。所不同的是,塞巴斯蒂安并非孩童——他用其复杂的文学头脑思考,以惊恐的眼光观察,然后以流畅的语言、清晰辛辣的语调描绘了布加勒斯特城市文化精英中他的世俗非犹太人朋友的残酷、怯懦和愚蠢,他们自愿将自己转变为知识分子罪人,并与纳粹结盟,怀着狂热的信念参与到“无人能阻止的反犹太主义的歇斯底里之中”。
-
西方科技史通识课姜振寰在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十分显著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历史已经成为当代人特别是青年人bi备的知识,学习科学技术史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的可靠途径。本书从人类的诞生与古代文明、古希腊的科学技术、罗马的科学与技术、欧洲中世纪、阿拉伯的科学技术、文艺复兴与工场手工业、近代科学革命、英国产业革命的兴起、工业社会的形成、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近代技术的全面发展、近代技术的全面发展、现代科学体系的形成、20世纪上半叶的新兴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西方科技发展的简明历史。本书在编排上注重科学史与技术史并重,注重科学技术史与社会史、文化史的结合,注重科学性、学术性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