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爱丁堡艺术节安吉拉·巴蒂本书是一部研究爱丁堡的年度国际大型艺术盛会的起源和发展的作品。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以及由它所激发的艺穗节——自1947年创办以来,一直是无数“文化战争"的中心。作者探讨了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的实践和意义、审查制度、宗教在文化发展中的角色和道德的意义等问题,同时对于不同时期针对这些问题所展开的辩论进行了研究。从一开始,爱了堡艺术节就试图用文化来促进欧洲文明的发展以及不同国家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互相理解,因此,爱丁堡艺术节被提请申报了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文化被教会视为“启蒙的钥匙”,被工人运动视为“斗争的武器”,而在 20世纪 60 年代,新一代的艺术企业家们则将文化视为挑战和挑衅的手段。在此过程中,艺术的精英属性和社会属性也被广泛讨论。这些思想——保守与自由、精英与多元、传统与前卫——每年8 月都会在爱丁堡发生碰撞,使节日成为探索战后英国文化和社会重大变化的有效镜像。
-
越南通史陈仲金陈仲金的《越南通史》是第一部以拉丁国语字写作、使用新史学方法编撰的通史。陈仲金在负责《东洋杂志》的“学科”栏目时,撰写了小学阶段的“南史”篇章,从1914 年3 月第43 期开始连载,1917 年结集为《初学安南史略》(S? h?c An Nam s? l??c)。1919 年10月陈仲金在河内作序,1920年改名《越南通史》出版,该书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是陈仲金在越南史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出版至今,一直被视为文献可征、风格鲜明的信史,是越南史学名著。《越南通史》规模宏大,煌煌六百页,堪称鸿篇巨制,起自上古传说时期的鸿庞氏(公元前2879—前258年),讫于20世纪初法属殖民时期的1902 年。全书内容精炼而有系统,详略得当,主要历史细节均未遗漏。在1949年第3次修订版的最后,作者增加了一份只有一页多的简短“暂语” ,简略提及了1945年保大退位并移交政权给越盟政府期间越南抗法运动的事。《越南通史》的“新”并非因其是第一部用国语字写成的通史, 更重要的是作者是首位参考西方史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学者, 克服了中国传统编年体史书叙事零乱、结构松散的缺点。将越南历史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分为相对客观的五个历史时期,前后相因,将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编撰为有机整体。此外,封建时代的史臣只关注帝王将相、皇后官僚的行动,以及王权争霸之事,“国史”几乎是权贵阶层的“家史”,完全缺少人民生活面貌的记载。与封建时代史臣不同的是,《越南通史》除了记述这些内容,还开始注意到与人民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史事,如学习科举、钱币、度量、税收、法律、社会、风俗、信仰等等,将关于人民的历史写入书中。
-
反资本世界简史[英] 大卫·哈维 著,陈诺 译在世界范围内,面对经济危机、阶级斗争、法西斯主义抬头的迷雾,鲜有学者能提供清晰的见解和预判。而大卫·哈维做到了。多年来,作为反资本主义者的大卫·哈维,在持续观察着资本主义体系的演变。在《反资本世界简史》中,大卫·哈维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场和方法论,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阐释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金融危机等问题,提供了理解全球资本主义的危机的新思路,并探索社会进步的方向。
-
战争回忆录马克-布洛赫这是一本马克•布洛赫亲笔撰写的回忆录,记录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准确地说是1914年8月至1915年6月这段时间的战争经历。作者笔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鲜活的、沉重的、深刻的。从军事史和军事环境史的角度审视,它也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我们从布洛赫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一战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搏杀,也有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和冲突,战争不再只是“人类事务”。自然环境作为人类战争依托和破坏的对象,同样不可忽视。自然并不是完全被动和沉默的受害者,而是扮演着具有能动性的角色:有时它是人们的共同敌人,有时又是共同的盟友,有时又是一方之敌、一方之友,而这种敌友角色往往会瞬间转换。
-
马丁·盖尔归来[美]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著1548年,在法国比利牛斯山区的一个小村庄,一个富裕的农民马丁·盖尔抛妻别子,舍下家业,一去多年,杳无音信。八年后,他却突然出现在村子里,令家人、邻里既惊讶又欣喜。尽管样貌有不少变化,他还是受到了众人的欢迎,与妻子重新过上了幸福生活,并生下一个女儿。可是,他却与亲叔叔爆发财产纠纷,引起家人不满。与他相亲相爱的妻子迫于压力,声称她被一个冒名顶替的骗子蒙蔽了,将他送上了审判席。这个案件从地方法院一直闹到最高法院,双方各执一词,乡邻们也莫衷一是。就在这个马丁·盖尔几乎让法庭相信他不是骗子,即将做出有利于他的判决时,真正的马丁·盖尔出现了。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埋首档案,利用婚书、遗嘱、交易文书、纠纷与仲裁书等多种材料,试图通过讲述这一离奇的冒名顶替故事,再现16世纪法国农民的经济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以及近代早期法国的国家司法体系。她带领我们一起去追寻真假马丁·盖尔和他们的妻子贝特朗·德罗尔斯的世界,从各方面刻画他们丰富的生活细节,揭示了当时的婚姻关系、亲属关系、继承法、社会流动、兵役、乡村习俗和司法程序。 在本书中,戴维斯还引导我们思考:16世纪法国农民实现社会流动和阶层跃升的渴望为何如此强烈?在没有指纹和照片的时代,一个人的身份是如何界定的,人际网络起着怎样的作用?新旧势力的对抗、不同文化习俗的冲突、风云变换的国际局势如何搅动地方社会?
-
请叫我汉克邢驰鸿讲述了一个印第安“混血儿”汉克在加拿大种族政策的“无人区”(白人视他为印第安人,印第安人视他为“烟熏白人”。)里花了多年时间来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作为印第安斯道罗社区的一员,汉克有幸在以白人为主的伐木业工作期间,有机会从多个角度、多个个体审视加拿大原住民所处的环境和所面临的问题。严重的工伤迫使他过早退出了伐木业,从此,苦乐参半的回忆、诙谐幽默的思绪和深沉独到的思考占据了本该辛苦劳作的时间,他娓娓道来发生在身边的一个又一个幽默故事和轶事,时间跨度很长,从童年时代、青年时代、壮年时代,一直到退休.
-
海洋之间的欧洲[英] 巴里·坎利夫(Barry Cunliffe) 著,徐萍,张德鹏 译作者巴里选取从大约公元前10000年的末次冰川期到公元后第一个千年,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欧洲国家开始出现的时期,围绕流动性与创新性这两个主题,从考古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个角度阐释空间、时间和人类的互动概念,突出他的“海洋是欧洲独特发展轨迹背后的驱动力”的观点。他的欧洲,是一个没有民族国家的欧洲;他的欧洲,是一个洋流、江河、人口、贸易、观念流动的欧洲;他的欧洲,是一个陶器、工具、兵器、船只不断改革创新的欧洲。
-
目之所及[澳] 苏珊,德纳姆,韦德 著还记得2015年引起全世界网友关注的那条裙子吗?它的颜色到底是白金的还是蓝黑的?同一条裙子在不同的人眼中能看到不同的颜色,这件事让作者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在同一个时间地点的人看着同一件物品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那么在遥远的时代及地点的人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呢? 《目之所及:引发视觉革命的重大发明》这本书充满了趣味悠长的故事、史实和见解,描绘了从5亿年前眼睛的进化到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的视觉变迁历程。这些改变人们看待世界方式的发明,最后也改变了人类自身以及这个世界。21世纪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视觉化,而视觉压倒性地支配了我们的感官。我们的眼睛能跟上科技的进步吗?我们已经走到了肉眼所能看到的极限了吗?人类的身体、文化、社会的演化是完全随机的过程,还是有着必然的趋势? 答案,就在我们的双眼中。
-
权力与人[韩] 郑炳说 著,丁晨楠,叶梦怡 译思悼世子嫔惠庆宫洪氏的《恨中录》介绍说,思悼世子在精神不健全的情况下,企图攻击英祖,结果犯了谋反罪。以此为基础,首尔大学郑炳说教授利用《朝鲜王朝实录》、《承政院日记》等各种历史资料和个人文集等,从多方面分析和考察了思悼世子的死亡。特别是从思悼世子出生、成长、死亡,从英祖、正祖时代的史料歪曲等长达一个世纪的历史多角度进行观察,接近思悼世子死亡的本质。同时,还讲述了围绕英祖和思悼世子的宫中人们的现实、梦想、欲望,更加准确地描述了朝鲜王朝最高的悲剧思悼世子的死亡。除此之外,本书分析了正祖、英祖时代的社会背景等,立体地介绍了18世纪的宫中历史。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了解思悼世子死亡事件的真相,进一步了解权力和人类的本质。
-
波斯和古代中亚余太山本书为余太山近年研治古代中亚史的学术成果结集。本书所谓波斯,指阿喀美尼德帝国、帕提亚帝国和萨珊帝国。中亚则大致指今中亚五国和阿富汗所在地域。这一时期,与塞种、贵霜、嚈哒的关系无疑是波斯与中亚关系之重点,本书从波斯的角度考察之,以往探索塞种、贵霜和嚈哒史过程中已涉及诸问题详者略之、略者详之,所涉及内容大多是国内空白或薄弱环节,对作者过去的有关研究有补充和增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