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东洋史与西洋史之间[日],饭塚浩二 著; 张晶,黄博典 译作者从社会经济史及人文地理的立场出发,试图描绘真实的世界史——对存在于西方史和东方史之间的诸多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此书的主要观点,如伊斯兰文明对地中海世界形成的作用,以及成吉思汗征服欧亚大陆的贸易因素等,足以颠覆欧洲中心主义历史观。此书可以称之为一部拨乱反正的私家文明史。作者告诫道:我们真正应该追问的是,这套既定知识体系和套路所规定的思考方法,究竟是在怎样的历史情境下形成的?
-
蒙让夫人的反抗[法]阿莱特·法尔热 著,杨书童 译1775年,整个巴黎都充溢着愤怒的情绪,蒙让夫人也是如此。蒙让夫人,一位手工匠人的妻子,像那个时期大部分的家庭主妇一样,把时间都花在缝制衣服、照顾家庭和孩子们上;启蒙时代来临,她身体中似乎有一部分意识觉醒了:她也想像贵族一样生活,也想花时间让自己更美,也想去享受感官的陶醉。从丈夫的角度看,妻子变得虚荣、堕落,他用日记记下了夫妻之间的争斗过程,让我们得以一窥法国大革命前夜,一位巴黎普通女性对家庭生活的反抗。
-
3000年人类迁徙史[英]罗宾·科恩从第一次走出大裂谷开始,人类迁徙的步伐就不曾停止,文明多样性也由此诞生。狩猎、采集、游牧、躲避灾害……早期人类在自然支配下被动迁徙,寻找生命延续的可能;战争、宗教、殖民……在漫长的古代史中,政治和社会力量成为人类长途跋涉的重要原因,奠定了现代世界的基本面貌;旅行、工作、留学……在全球化的当下,出行的理由变得多样,各国文化也通过移民不断交流,碰撞出火花。本书是移民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罗宾·科恩教授的最新作品,深刻分析了人类迁徙过程对文明的巨大影响。书中涉及探险、奴隶贸易、跨国务工、流亡、战争避难等多种迁徙类型,配有超200幅历史图片、迁徙轨迹图、数据分析图,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在人类3000年迁徙轨迹中,探索文明未来的方向。
-
十二恺撒[法]维尔吉尼·吉罗(Virginie Girod)受到古罗马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作品《罗马十二帝王传》的启发,本书作者在二十二岁时便立下志向,要重新解读深刻影响罗马帝国历史走向的十二位恺撒。她将皇帝置于社会、政治和最重要的家庭背景中,重新审视一个个关于背叛、阴谋和受挫的爱情的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在这里,关于帝王的神话被打破,他们更具人性的一面重新浮出水面。塑造他们的不仅是战场上的胜利和元老院的演讲,成长的环境、与家人的关系也至关重要。他们冲动、脆弱、偏执、自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不知如何驾驭,最终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走向扭曲,不惜伤害家人甚至自己。十二位恺撒既不是英雄,也不是怪物,而是神话包裹下的普通人,作者希望读者带着同情的态度,重新审视这十二个人:恺撒和奥古斯都是如何成功占领罗马的?提比略、卡利古拉和尼禄为什么会走向暴政?克劳狄乌斯究竟是白痴还是伟大的统治者?皇帝的母亲和皇后们对他们产生了哪些影响?皇帝为什么难以达到民众心中优秀统治者的标准?
-
全球观威廉·麦克尼尔;任一 译本书收入了世界史先驱威廉·麦克尼尔在1979—1986年间所做的五场讲座,与《西方的兴起》《瘟疫与人》《竞逐富强》等名著一起,共同展现了麦克尼尔构筑人类整体史的宏大构想与独特见解。全书新颖地将边疆、人口、疾病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深入思考了人类历史中微观寄生关系和宏观寄生关系,提出了人类历史的灾难守恒定律,引人深思。他的儿子、美国著名环境史家约翰·麦克尼尔为此次新版撰写了新的序言。
-
帝国盛世[英] 简-莫里斯《大英帝国三部曲》以巨大的篇幅,记叙了从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到丘吉尔去世的英国历史,叙事笔法光辉生动,涉及不同大洲风貌、各色人物形象和多场战争,辅以作者的实地考察所见,再现了大英帝国从兴起逐渐走向衰落的漫长历程。第二部《帝国盛世》展现了1897年前后大英帝国盛期的自满和强大、辉煌和败坏。大英帝国占据了全球陆地面积四分之一的广阔领地,新帝国主义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皇家海军和英国陆军耀武扬威,各地的英国移民,有人带去了赛马、狩猎等运动,有人嗜酒,有人在俱乐部过着孤高排外的社交生活,有人规划殖民地城市,建设大型工程,到荒野探矿。大英帝国向世界各地输出了英式的传统、技术、理想以及恶行。
-
城市纹章许瑞生城市纹章具有独特的欧洲文化特征,是可识别的符号图像艺术,作为装饰图形被广泛运用于艺术领域和建筑领域。城市纹章融合在具体的公共建筑及公共设施的装饰中,反映了欧洲城市化的历史演变留存的轨迹,反映了欧洲城市化的进程,也演绎了欧洲艺术、民族分合的历史和政治的风云变化。纹章学也被称为“历史手册”,城市纹章可以理解为解读欧洲城市史的密码。该研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欧洲多个城市的城市纹章的来源、寓意和发展,讲述欧洲历史传统和政治、文化等。系统地阐释了欧洲城市纹章这一独特文化现象。此项研究分三部分:部《城市纹章:欧洲城市历史文化密码》,第二部《城市纹章:欧洲城市制度的徽记》第三部《城市纹章:欧洲城市的文化遗产》。以“三部曲”的紧密逻辑形式,系统向读者介绍欧洲城市纹章的历史文化概况、以纹章为核心文化元素的欧洲城市制度演变及纹章的运用实践过程。部《城市纹章:欧洲城市历史文化密码》从纹章独有的文化特征入手,对城市纹章的产生和作用、文化根源、纹章寓意、各国风格、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力图理清其历史脉络和地域概念、使读者对欧洲纹章形成总体上的概括性认识。本书章对城市纹章的研究着眼于纹章学、城市纹章的内涵,从纹章学的角度梳理欧洲城市城徽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特征,比较各国城市纹章特征。此章将常出现于纹章中的冠饰代表的王朝更迭历史的图像象征作重点讨论。第二章回顾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文化图像对欧洲文化艺术的影响,重点放在在中世纪出现的纹章寓意物图形中得到延续的主要图形。第三章分析了纹章常用寓意物图形的象征含义及体现的文化内涵,从宗教、领主关系、地理特点、时代变迁分析城市纹章的内涵。第四章是对纹章寓意物象征图形的专题分析,以纹章在欧洲战争历史中的军事符号运用为例,包括骑士、兵器、海上力量、军事城堡等。第五章以欧洲传统文化地域或国别分类,对欧洲各国传统纹章风格进行梳理,简要介绍欧洲各国纹章的法律与规则约束及管理办法,力图形成欧洲纹章历史文化的大致拼图。第六章讨论了宗教和政治变迁在城市纹章上的折射和影响,同时结合欧洲在20世纪的地缘政治关系与城市纹章的历史关联性进行分析,社会主义纹章、东欧解体、乌克兰克里米亚问题、独立公投、欧盟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欧洲地缘政治中民族问题均借助纹章进行解读,从欧洲宗教、民族和政治视觉理解纹章。第二部《城市纹章:欧洲城市制度的徽记》,在总体上以欧洲城市核心文化元素——纹章来反映欧洲城市制度的演进历史。城市纹章与欧洲的帝国、联邦、城市联盟和现代行政区划的制度改变关系密切,城市制度的诞生和城市纹章的产生和演变体现了教会、骑士、行会等统治力量的变化,反映了城市纹章是城市自治的历史产物。本篇回顾欧洲政治统治体系与城市纹章图形的关系,探讨城徽和欧洲城市规划的公共性,阐述了城市纹章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重点论述了城市纹章在东西方交通史——“丝绸之路”中的专属性象征意义。第三部《城市纹章:欧洲城市的文化遗产》系统阐述了城市纹章的艺术性实践运用,总结了城市纹章与欧洲艺术史的演变关系。本篇着重讨论了城市纹章在公共艺术品、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中的运用,回顾市政厅发展史,讨论城徽在建筑与城市空间上的应用实践和表现手法,选择具有公共机构特征建筑纹章运用进行分析;具体讨论在欧洲绘画艺术史中城市纹章的符号意义,分析城市纹章在现代视觉符号传播中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审美对图形变化的要求,提升城市的视觉认知程度;城市球队的队徽与城徽的关系也是讨论的重点。作者简介:许瑞生,男,汉族,1962年4月生,广东汕头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建筑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导 言一、研究的背景欧洲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欧洲的城市史。目前欧洲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80%,城市演变的痕迹留存在欧洲大大小小的市政广场内,印刻在宽窄不一的街道中,展示在众多《世界遗产名录》的残垣断壁上,沉淀在绘画领域的多彩图像世界里,尘封在各城市档案馆的文档中。但不能忽视的是,无论在欧洲城市市政广场和公共的历史建筑空间中,还是在古老的手抄文献里,都存在着一个图形符号,这就是具有文化和历史涵义、全体城市市民共同拥有的符号——城市盾徽(coat of arms of city),也称城市纹章,它隐藏着中世纪之后欧洲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信息,是独具魅力的欧洲历史文化密码。“球迷”对意大利尤文图斯俱乐部应该很熟悉,但未必了解球队队徽与意大利都灵城市纹章中的公牛象征物的关系。“车迷”对宝马汽车绝不陌生,但未必了解蓝白相间的标志与巴伐利亚纹章的联系。城市纹章具有独特的欧洲文化特征,是可识别的符号图像艺术,作为装饰图形被广泛运用于艺术领域和建筑领域。城徽融合在具体的公共建筑及公共设施的装饰中,反映了欧洲城市化的历史演变留存的轨迹,反映了欧洲城市化的进程,也演绎了欧洲艺术、民族分合的历史和政治的风云变化。纹章学也被称为 “历史手册”(the shorthand of history),城市纹章可以理解为解读欧洲城市史的密码。欧洲艺术之根源于古希腊的艺术创造,城市纹章不少艺术图像艺术元素引自古希腊的艺术视觉图形。解读欧洲城市纹章,也是解读古希腊文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古希腊时发表的署名文章《让古老文明和智慧照鉴未来》,道出了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这一含义。城市纹章的产生和演变,揭示了欧洲城市制度的起源,表达了不同城市管理制度与国家和民族关系的演变,是欧洲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自治制度改革的结果,对市民而言是代表城市集体公共意义的符号;它是欧洲城市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表现出来的独特城市精神和文化艺术形式,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城市形象。透过不同类型的城市纹章,以小见大,读者可以进一步理解隐藏于背后的欧洲城邦、城市、领地与国家和民族关系,解读欧洲文明史中意识形态的图像化世界,了解宗教、皇权、贵族、骑士、商人和市民在欧洲城市与文化演变中的角色和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纹章的产生与欧洲的骑士文化和贵族身份认同、家族世袭传统等封建制度相关,纹章的兴起推动了城市纹章的产生。纹章起初是个人的徽章、族徽、王室的符号,教堂及机构的盾徽,在中世纪逐步扩大使用范围;由于城市的法人团体出现,慢慢地有了城市纹章。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领域,纹章这一特殊符号系统,尽管在欧洲史中具有悠久历史传统,体现了欧洲不同于其他大洲的城市精神和文化,但中国学术界对欧洲纹章学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对中西城市化进程和文化艺术演变历史的比较,仅从城市模式的异同中理悟欧洲城市化的成果远不够全面,若能够深入于各城市的丰富多彩细节中,理解和体味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制度变迁,对欧洲的城市化与文化特质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这些众多细节中,对具有城市市民集体意识的符号——城市纹章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各国社会的高度认同,不同文明的对话是当今中国倡导的主旋律,文明互鉴,理解传统丝绸之路沿线的图形语言,有利于全球文明对话。二、研究路线设计和篇章内容安排1.城市史与纹章学的结合,从历史纵向探讨城市纹章与城市的关系传统纹章学的研究,较多地关注设计的要素和图案的象征意义。本研究力图将重点集中在城市纹章历史演变这一特定领域,透过城市纹章追溯城市的产生和演变,将城市史与纹章学的基本原理紧密而有机结合起来。2.借鉴符号学研究方法分析城市纹章的文化与政治符号象征城市纹章是城市的标志,也是意识形态表达的符号。城市符号是城市制度的视觉形象的代言。欧洲大多数国家信仰基督教,宗教的元素成为城徽的主题。政治制度的变迁产生统治者的符号,城市纹章自然地受到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城市纹章的变化、修改或再创造,背后隐藏的是政治力量和城市制度的推动力。3.运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理论将徽章的演变与欧洲相关城市的城市化过程联系起来,通过城市纹章这一独特的欧洲视觉艺术的历史演变,寻找城市纹章中折射出的欧洲城市化现象背后的故事。利用对各类历史地图的解读,理解城市的空间形态;通过对与城市纹章相关的建筑和绘画的分析,体会城市纹章中的建筑设计要素。城市纹章在欧洲中世纪的迅速广泛运用与中世纪的城邦和领地的变化密切相关。城市纹章是城市管理机构形成后在特定市政制度下的公共符号,它需要在城市公共空间上展示,欧洲的城市景观中依然可见其视觉形象。城市纹章也应用于城市公共市政设施上,体现了可识别性和历史性,这方面也是欧洲城市传统文化的体现。文中对于城市纹章与建筑的装饰关系选择了一些代表性城市进行深入阐述。4.《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世界记忆工程名录》的运用城市纹章传递着城市历史文化和历史价值的信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世界记忆工程名录》的城市、建筑和文档是引用的主要资料来源。有关城市纹章与历史建筑、城市空间的结合的案例分析,重点选择欧洲各国城市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历史建筑和历史中心为范例,有利于解读这一系列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欧洲的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代表意义。通过使用《世界记忆名录》中的文档资料,可增加原真性,延伸史料价值和信息的挖掘。若从以下三方面的研究路径加以探究或者审视城市纹章的发展历程,或许会看到不同的欧洲城市历史景象:一是对纹章学的规则在城徽设计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可理解城市纹章所体现封建制度、骑士文化、城市自治制度和殖民地模式演变的历史轨迹;二是从图像学读解,从城市纹章这方寸天地见乾坤,城市纹章是欧洲艺术史和建筑史的载体,在建筑艺术装饰中有其他建筑部件无法替代的地位,将城市纹章的图案含意、色彩要求、范式的演变与同时期的欧洲艺术历史和建筑史进行比较;三是从符号学的角度切入,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解读城徽的象征语言,透过象征符号的表象研究背后的制度变革本质,挖掘城市纹章超越符号的含义,有益于理解这一有别于文字的图像语言符号体系的社会意义。5.研究意义城市纹章符号有别于王国、公国、家族和个体而言的集体身份标志,城市纹章在欧洲也有不同的称谓,在纹章学中常用市政纹章(coat of arms of city或 municipal coat of arms)区别其他纹章。1933年英国学者C. W. Scott-Giles 出版了《英格兰和威尔士城市纹章》(Civic Heraldry of England and Wales)专著,1973年Cris John Smith出版了《沃里克郡城市纹章》(The Civic Heraldry of Warwichshire)一书,这些是近现代英国少量的城市纹章专著。在中国,翻译为中文的纹章专著不多,2002年翻译的法国纹章学家米歇尔·巴斯图鲁(Michel Pastoureau)纹章学著作《纹章学:一种象征标志的文化》(Figures de l’heraldique,Decouvertes Gallimard),是较早有影响的中译本。作者1947年出生于巴黎,是一位著名的中世纪历史学教授和西方符号学专家,从1972年着手有关中世纪纹章学的写作,并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工作至1982年,1983年在法国高等研究院专门从事纹章学、符号学的研究和教学,是法国纹章学会副主席,这些经历使其著作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和系统性;2009年英国纹章学家斯蒂芬·斯莱特(Stephen Slater)《纹章插图百科》(The Illustrated Book of Heraldry)被翻译成中文;上述两种专著对现代纹章使用均有论述。米歇尔·巴斯图鲁的译本使用了“城市纹章”的译名,斯蒂芬·斯莱特使用的是“市政纹章”的译名。米歇尔·巴斯图鲁写道:“中世纪纹章学与当代纹章学之间甚至从未有过断层,纹章在众多的建筑物上继续存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流行。在其他地区,则主要是某些法人(尤其是城市)纹章继续显示着纹章在日常环境中的存在。今天,这种城市纹章到处充满生机,并且促进了极具独特性的作品的诞生。”a城市纹章成为城市集体符号,是与市政厅相伴产生并为其拥有的特殊标记,城市的身份可以通过盾徽这一视觉形象得到表达。本书中统一称此类纹章为城市纹章或者简称城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人类具有城市特征和功能的聚居地的“城”,定义各自表述,人口规模相差甚远,称谓可能难于统一,但“城”这一称谓基本一致,故使用“城徽”指代不同人口规模的人类聚居地。
-
江苏农业史王思明、周红冰本书主要介绍了从史前时代到民国时期江苏农业发展的历史沿革。江苏农业是中华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离不可古代中国整体政治与经济格局的变迁。在历史上,中国传统农业重心经历了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的过程。由于江苏地区地兼南北的自然地理属性,使江苏地区的农业发展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江苏农业发展也受到了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形态以及核心农区地域变化上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不同时期逐渐变化的历史特点。本书主要关注于近万年以来江苏农业的起源、发展脉络、历史变迁和结构变化,注重江苏农业生产与政治、经济、社会,乃至区域文明演进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时间为线索、以不同地域为参照系,从种植业、畜牧业、蚕桑业、林业、渔业、农田水利等大农业领域视角,尝试分析江苏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形态变化的成因、结果,以及对江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上的深远影响。
-
当世界史的指针逆转之时[德]马库斯-加布里尔本书由日本PHP出版社对德国备受瞩目的哲学家马库斯•加布里尔进行的独家访谈汇集而成。这位哲学天才就21世纪的各种世界性危机展开精简而深刻的论述,以哲学视角剖析当下社会所面临的价值、民主、科技、资本主义和表象等5大危机,为人们认识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启示。作者向人们揭示了AI人工智能时代、后真相时代、价值危机时代的困境,启发我们该如何重新看待世界,如何进行理性重构,并在逆全球化的浪潮下探寻应对与解决的可能方案。
-
亚洲概念史研究孙江《亚洲概念史研究》是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主办、著名学者孙江主编的历史类书籍(辑刊)。概念史关注文本的语言和结构,通过对历史上主导概念的研究来揭示该时代的特征。《亚洲概念史研究》刊载海内外学者与语言、翻译、概念、文本、学科、制度和现代性等主题有关的论文和评论,旨在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概念的互动关系来揭示东亚圈内现代性的异同,推动亚洲概念史研究的发展。分馆已编辑出版7卷(第4—10卷),并再版第1—3卷《亚洲概念史研究》第10卷执行主编为柯修文、闵心蕙,本卷分为“翻译时代”“礼仪之争”“论衡”三部分,集中审视中西两种差异性较大的文明在近代早期交流过程中的概念可译性,将那些被学者所忽视的主题的各类案例研究纳入其中,例如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汉语翻译、语言学习、礼仪之争中各种立场的复杂反应、启蒙哲学家对耶稣会翻译策略的反思及多明我会传教士多样化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