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中华简史歌谣(新西兰)甘开万新西兰基督城的甘开万博士,匠心独运,独辟蹊径,以歌谣的形式,为我们再现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实行改革开放,整部歌谣共分11个时期,共144句、1440个汉字,逐字注音,并随文附有注释。整部歌谣,历史分期清晰,内容充实,遣词准确,表达深刻,注释详尽,韵味十足,既方便记忆,又趣味盎然,读来朗朗上口,且涵盖了中国历史常识的主要知识点。作者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以一种全景的文化视角,通过对历史的叙述,去诠释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山河的变迁及朝代的更替,从而清晰地印证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中华文明补天浴日、经久不衰、连绵不断的历史逻辑。
-
昆仑上下青海的史前文化侯光良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是研究早期人类对特别环境适应的典型区域,同时对早期人类在青海高原活动梳理与研究,也将揭示人类进军与适应青藏高原的独特历程,既有有很强学术性,同时也对发掘的青海省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丰富国家公园示范省、黄河文化公园等建设的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该书首先阐述了青海省原真而纯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与这种独特环境下的青藏高原早期旧石器、新石器人类活动历程概况;其次以陶为视角,分析仰韶、马家窑、宗日等新石器文化在高原的形成、演变与传播过程,及其后世影响与意义;进入青铜时代,玉石、陶器与青铜器的证据也显示丝绸之路南道已现雏形,最后论述了三江源、青海湖等典型区域人类探索历史,以及早期人类活动对高原自然环境的影响。
-
简明阿拉伯古代史潘雷暂缺简介...
-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译者:袁姗姗《亚历山大帝国》(“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通过亚历山大大帝的事迹和功绩精确再现了他的生平、伟大的历史成就,以及帝国在后继者们的征伐中如何分崩离析,涉及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及希腊化王国时期的发展、变迁和权力更迭以及继业者们缔造的新王国,并旁及亚历山大的教育、军队以及亚历山大城和帕加马王国,细致、丰富而清晰地呈现了当时横跨欧亚非的世界性帝国的历史兴衰,以及丰富、动荡又极具戏剧张力的时代如何被那些以悲剧告终的伟大人物所左右。同时,亚历山大远征不仅建立了世界性的广大帝国,还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了所征服的地区,深刻改变了古代世界和古典时期希腊的风貌,更使得希腊文化经历了一个新的黄金阶段。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系列,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出品的,规模宏大的一组历史丛书项目,是其100多年历史文化内容的培育与积累,共有30种图书。本套丛书内容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制图家、摄影师、插画家和编辑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精心创制。立足于历史与文明的思索,以时间轴展开对世界各地文明及人类历史发展变量的解读和记录。本系列书目如下——《早期的法老》《埃及帝国》《古埃及的终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东的王国和帝国》《希腊的起源》《古典希腊》《雅典的陷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从王政到共和》《罗马:征服地中海》 《罗马共和国的终结》《罗马帝国的崛起》《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罗马帝国:罗马的陷落》《拜占庭的辉煌》《中世纪欧洲》《伊斯兰的扩张》《基督教王国与十字军东征》《通往东方的新路线》《中世纪的终结》《征服美洲》《文艺复兴》《土耳其、俄罗斯帝国与明代中国》《君权》 《大航海时代》《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19世纪的世界》《世界大战》
-
战争与和平徐蓝本专著运用历史实证的微观研究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宏观思辨,以六章的结构,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与目的,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际秩序的建立和演变,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非殖民化进程的持续推动,以及大战对世界和平反战运动对世界和平机制的建立产生的重要影响等方面,逐一进行深入论述,以期回答20世纪历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两次世界大战是如何打起来的?它们给20世纪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人类是否能够避免这样的战争浩劫?人类为了避免这样的浩劫做出了哪些努力?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有长达40多年的冷战与局部热战,但世界还能够处于较长时间的整体和平状态?怎样看待和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怎样看待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等等。并力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国际机制的层面,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探究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问题,考察20世纪的历史从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向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等
-
近代医学革命研究李润虎著当今学界多将数理传统下的天文学革命视为理解科学革命的主要路径,缺乏在对比中对科学革命的反思和理解,尤其是缺乏以生命科学为路径来理解科学革命的探索和尝试。然而,近代医学革命的萌芽及发展与17世纪的科学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医学革命的视角重新理解科学革命不仅可以推进当今科学编史学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科学革命走向真正的诸科学革命,还可以加深我们对当代科技的理解,促使科学从“物”的科学走向“人”的科学。
-
中国电视文化史何天平著中国电视自1958年诞生至今,已走过六十多年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电视事业从无到有,逐渐确立起这一主流大众媒介的强势面貌。长期以来,电视的文化形塑着人们对社会的想象与认知,也生成了深入生活世界的文化机制,对于整合当代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理解中国电视,并不仅仅是对其作为一种主流传播工具的审视,更是对使用并且依赖这一媒介的社会群体及其结构秩序、文化表达的认识。本书采用新文化史的阐释框架,通过生活方式研究的视角,以“看电视”建构大众生活方式这一核心线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四十年发展历程展开文化史考察。较之传统电视史研究偏重媒介功能史、政治经济史的路径,本书尝试从电视与日常生活的互动这一变迁脉络展开考察,关注和阐释国民的“看电视”历史,也即电视文化史。
-
取火田家青 著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如今我们对如何取火和用火早已习以为常,但很少人知道:直到20世纪初,人类才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只需一只手就可以打出一个相对安全、可以控制的火苗。可以说,看似简单的打火器,凝聚了科学技术和材料工艺发展成果的精华。这是一本关于取火的历史和文化的前所未有之作,更是一个集中展示古今中外打火器的“纸上博物馆”——全书呈现了近三百件打火器,作者从设计、工艺、结构、材质、技术和审美等角度对每件打火器进行了精到的介绍,展示了近六百年来打火器从初级原始发展到顶峰的过程,使我们在饱览器物之美的同时通览人类取火历史。
-
新世界史纲要钱乘旦本书旨在探讨我国自己的世界史知识体系,为书写中国自己的世界史教科书搭建框架,提供思路。全书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阐释世界历史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交叉并举的客观事实,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作者强调在世界史书写中应摒弃“西方中心主义”,重视除少数几个大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和文明的历史,注意人类交往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这些理念将有助于我国新的世界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为读者提供更为完整的世界史知识、传播正确的世界史观。
-
古建筑日读王其钧《古建筑日读》(修订版)用365幅手绘图,展现中国古代宫廷、宗教、民居、园林建筑,介绍古建筑的构成元素及概念。书中全方位展示了古建筑的功能、形式,古建筑造型和空间的多样变化体现了先人的智慧,让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全书均采用手绘图是本书的一大特色,集美学鉴赏、建筑入门、图书典藏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