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中国前近代的出版、文化与权力周启荣本书应用新文化史理论分析晚明蓬勃的商业出版对社会、文化各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作者从多个角度考察了16—17世纪中国书籍的生产,涉及商业出版的运作方式、商业出版扩张如何为科举士子提供艺文劳动机会、艺文市场的交易、商业性“四书”论集对官方解释的挑战、艺文权威由朝廷向职业批评家的转移、复社作为能够对科举考官施加影响的职业批评家联盟的性质、八股文评选家通过出版市场而成为公共批评家的地位、科举考试与商业性书籍出版的关系,以及诸多晚明人士在商业化艺文公共空间的表现等问题。
-
刑罚[英] 路易斯·莱昂斯 著从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律法到如今的监狱系统,从五花八门的酷刑到限制人身自由,刑罚的方式似乎是从野蛮逐步走向文明,但其目的究竟是为了阻止伤害,还是为了惩罚本身?《刑罚》分为两个部分。前四章对欧洲、中东和亚洲地区早的一批文明的主流刑罚思想和实践进行了历史概述,这些思想为近现代的法律和刑罚奠定了基础。后四章则详细记述了四种主要的刑罚方式:肉刑、监禁、酷刑和死刑。
-
地狱的熔炉(英) 索尔·大卫 著1945年4月1日,冲绳岛战役正式开始。83天后的6月22日,日本守军停止了一切有组织的抵抗,战役宣告结束。近5万美军和10余万日军伤亡,此外还有12.5万冲绳平民死于战火。一名老兵竭力解释他目睹的一切,称这场战役为“地狱的熔炉”。冲绳岛之外,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世界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罗斯福总统去世了;欧洲战争结束;美国对日本本土作战的兴趣已经减弱,杜鲁门总统希望使用其他手段来结束战争——毫无疑问,那就是原子弹。冲绳岛战役经历了血雨腥风的83天,战斗之惨烈也渐渐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丘吉尔因此称之为“战争史中激烈著名的战役之一”。要想透彻地讲述这段历史,就必须采取多视角的方法——从那些在狭小机舱内驾驶自杀式飞机咆哮赴死的飞行员的视角,从那些在燃烧得令人窒息的舰船炮塔内依然坚守岗位的水兵的视角,从那些在污水没半的散兵坑内躲避敌军炮火、身旁全是污秽和尸骸的士兵的视角。不同立场、不同视角的描述相互交叠,共同呈现了真实的冲绳战场。基于这些亲历者、幸存者的回忆及相关档案研究,屡获殊荣的历史学家索尔·大卫全景式再现了这段血腥残酷、令人心碎的历史,将人们带回那个炮火纷飞的地狱般的熔炉。本书描述了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的严重苦难和悲惨境遇,回忆了盟军将士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带领世人重新翻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篇章,唤起当代人对二战历史的集体记忆,以牢记反法西斯伟大胜利和今日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
-
在城邦与联邦之间齐虹 著阿卡狄亚的政治发展曲折多变,从古风时代到希腊化时代历经分裂、统一、再分裂。在这一过程中,地区性强邦及其关系变化发挥了关键作用,强邦对立导致地区分裂,强邦联合则促成统一国家的建立。公元前4世纪初,阿卡狄亚同盟是该地区历史上唯一的统一国家,对伯罗奔尼撒半岛及希腊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仅存数年便迅速瓦解。公元前3世纪,阿卡狄亚各邦加人阿凯亚同盟,继续发挥政治影响,直到公元前2世纪并人罗马。
-
世界战争史[ 英 ] 杰里米·布莱克战争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宏大主题,人类社会诞生伊始,暴力冲突就一直未曾中断,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因此,梳理和审视战争的历史,一直是各个时代的历史学家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之一。《世界战争史》就是这样一部试图从世界范围来观察和梳理人类战争历史的著作。它讲述了全球约4000年的战争史,并将战争置于政治、经济、地理、宗教、文化、社会习俗所交织而成的框架下,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是一本全面介绍军事历史并对其进行综合研究的著作。
-
拉丁美洲政治思想简史[阿] 帕特里夏·富内斯 著本书聚焦两个世纪里的拉丁美洲发展,极为大胆地对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思潮做了总结,浓缩了拉丁美洲在地理、历史、思想、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前世今生”,全景式地展现了拉丁美洲独特的发展脉络和文化神经。本书精要地剖析了拉丁美洲的思想独特性,追踪了其背后耐人寻味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立足于大量真实史料,为读者讲述拉丁美洲独一无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甲午战争日本旧参谋本部. 著,何建军,王建英 译本书根据日本官方的记录,论述了19世纪后半期清国同日本的关系,详细记录了甲午战争从爆发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尤其重点阐明了日本的进攻安排和清国的退败。本书对于今天国人反思甲午战争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可供相关研究者阅读。
-
贫民窟艾伦·梅恩 著当今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这些城市居民中却有10亿居住在固有的条件较差的社区——被定性为“贫民窟”的地方。贫民窟经常被视为社会中的衰弱甚至危险现象。然而,实际上,经常出错的却是公共政策,而不是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在这本全面详尽的关于全球贫民窟历史的研究著作中,作者艾伦·梅恩(Alan Mayne)探索了“贫民窟”这个词的演变和意味,从其19世纪初在伦敦的起源,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即将开幕时被用于对当地贫民居住区的诋毁。梅恩展示了“贫民窟”这个词如何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被广泛地用于谴责和贬低穷人的居住区,以至于使解决贫民社区问题的议题现在与这个词的本质不可分割的。他的研究超越了变态、社会解体、惰性和退化的环境等成见,探索了近两个世纪贫穷和边缘化的居民区的空间凝聚性、社区集体感和有效的社会组织。
-
印度5000年约翰?祖布尔茨基它是亚洲东西两部分之间的支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它是和中国并列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第三和第四大宗教的发源地。如今,它的人口位列世界人口榜头位,它的影响力已超越印度洋、覆盖全球。它就是印度,一个神奇而又充满矛盾的国家,一个与中国巨龙毗邻而居的南亚巨象。与中国历史可以清晰地划分为连续的大一统王朝不同,印度历史呈现出一种断裂感、破碎感。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等地便出现了文明的曙光。文明的覆盖面积一度超过了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到了公元前1300年左右,可能的大干旱终结了印度河文明,一拨接一拨的雅利安人涌入印度。从这时开始到印度共和国成立,这片次大陆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外部势力入侵。来自西北的波斯人、希腊人、伊斯兰势力和来自东方的贵霜人、匈奴人,通过次大陆西北的开伯尔隘口来到印度;而英国人和法国人则自海上而来。英国人到来之前,印度从未形成统一的国家。即便是强大的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卧儿帝国,也只是统一了印度中北部地区,而且统一也都是短暂的。印度南方从来都是小国林立的局面,偶有朱罗王国这种将影响投射到东南亚的强权出现。是英国人统一了印度。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统治、实现独立。然而独立后的印度并没有走上繁荣之路。印巴冲突、家族政治、计划经济、贫富分化以及种姓制度等导致这个国家步履蹒跚。尼赫鲁家族出身的两位总理都遭到暗杀,政局动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转向市场经济,印度才快速崛起。如今,它的经济实力位居世界前十,其软件、电影等产业在全球处于前沿,其庞大、年轻的劳动力资源更预示着它有强大的后劲和充满活力的未来。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印度容纳了宗教、文化、语言、种族和政治的多样性,外来文明从来不曾真正征服印度,反而被印度吸纳甚至同化。独立以来,基于多元文化的世俗民族主义也一直是印度的立国之本。但新的问题正在出现。印度人民党的印度教文化民族主义倾向,导致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关系日益紧张,而当局在应对新冠疫情时的拙劣表现,也不禁让人对印度的未来充满忧虑。未来或许可期,但这取决于印度人民如何应对巨大的挑战。也许,印度人民可以从他们5000年的文明史中找到一些答案。
-
撒马尔罕的荣光[意]康马泰(Matteo Compareti)1965年,在修建连接中亚历史古城撒马尔罕和塔吉克斯坦公路的过程中,被世人称为“阿夫拉西阿卜壁画”的遗迹重见天日,尽管它被部分损毁,但仍是粟特传统绘画中极富意趣的杰作。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东方学家康马泰教授,以历史学者的洞鉴和图像学者的敏锐,通过重点解读阿夫拉西阿卜遗址1号房址“大使厅”的壁画环带,多层次、多角度讲述了粟特地区的历史,勾勒出一幅中亚文化多样性的全景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