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植物学前史〔英〕艾格尼丝·阿尔伯追踪植物学前史发展脉络,探寻欧洲草药志出版兴衰。本书是一部研究早期欧洲植物学及草药志印刷出版发展史的**著作,该书自1912年出版以来,此后每一部有关草药的研究著作都得益于本书。本书为英国皇家学会*位植物学女院士艾格尼丝·阿尔伯(Agnes Arber,1879—1960)的毕生代表作,作为一部欧洲草药志研究绕不开的**性著作,本书虽问世一百年之久,如今才被**翻译成中文出版。译者考究原文,补录、修复稀见植物插图超过260幅,追溯欧洲草药志印刷本原本,16开全彩印刷高度还原植物古籍实貌,邀请多位植物学领域专家审读进行学术把关,力求以*大诚意再现阿尔伯的草药志学术思想。
-
古代埃及史刘文鹏本书从古埃及旧石器时代史前文化叙述起,至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埃及止,以文明的演进为主线,叙述了古埃及人的来源和地理环境,古埃及人由城市国家发展到统一王国-帝国并由盛到衰的过程,揭示了埃及文明的起源。本书运用英、俄、日等多语种资料和考古发掘文献,内容丰富,是一部完整、详细的古埃及史专著。
-
是什么缔造了汉江奇迹[韩]俞正镐 著;方菊 译韩国是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而到90年代末已经跻身发达国家之列。这30余年间的经济飞速发展,被称为“汉江奇迹”。韩国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希望又是挑战;既然韩国成功了,那么其他国家没有理由不能。然而,究竟是什么缔造了汉江奇迹?许多人认为,韩国政府主导的经济战略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化的关键原因。但本书在考察韩国历史上的汇率政策、贸易政策和工业政策后,指向了另一个在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却被忽略的因素——世界市场。
-
亚洲研究张倩红主编《亚洲研究》呈现亚洲文明的特色与贡献。亚洲大陆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东亚、南亚和西亚构成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三大原生文明板块。亚洲长时间作为世界文明的核心区域,诞生于东方的宗教文明、农业文明、科技文明都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世界。本辑为第一辑,设有特稿、东南亚研究、华侨华人研究、中东研究、学界名家、学术信息、研究综述与书评七个栏目。
-
日本史John Whitney Hall这是一部自前陶文化直到1960年代的日本通史。书中关于日本早期历史的梳理,弥补了此前日本史研究的不足,而对于17世纪以后的论述又别具慧眼。作者特别着眼于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追踪其如何随时间而改变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借以探寻这一“东方”的文化,如何孕育了近代的世界霸权。有名美国历史学家霍尔的这本言简意赅的日本通史,文字优美可读,且寓创见于陈述之中,深度不仅可与日本所出多达二十多卷的通史相匹敌,甚至有超越之处,是一部难得的史学经典。
-
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英国]琳达·科利 著,侯奕茜 译在18世纪全球巨变的旋涡之中,一位女性用个体生命经历的世界史 伊丽莎白·马什是18世纪最特立独行的旅者,她用自己非凡而动荡的一生为世人打开了一扇窗,呈现出一个剧烈变革的精彩世界。 马什在牙买加出生,在伦敦、直布罗陀和梅诺卡岛留下痕迹,她到访非洲之角和里约热内卢,探索印度次大陆,还曾被囚禁在摩洛哥苏丹的深宫。她参与了佛罗里达州的土地投机和国际走私,数次被卷入奴隶制度之中。她的一生也是宏大历史的一部分,18世纪的启蒙运动、帝国战争、洲际贸易、奴隶贩卖与航海移民深刻改变着世界,也重塑着她的人生轨迹。本书从一位女性小人物的视角出发,将个体经历与宏大史诗紧密交织,带领读者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穿越之旅。
-
莫卧儿王朝商业史许静本书梳理了莫卧儿王朝商业发展的历程,以1707年为界,系统探讨莫卧儿王朝前、后期商业贸易的发展及其演变原因,以丰富翔实、**可靠的历史资料,纵横交错的立体视角,细腻犀利的酣畅笔触,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示了莫卧儿王朝商业的开始与兴盛、衰落与挣扎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揭示了莫卧儿王朝经济、贸易等领域的色彩斑斓的历史全貌。
-
伦敦[美国]罗伯特·巴切勒 著,于振洋 王博文 译本书是一部全球史学术著作,研究了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末,伦敦从一座区域性城市转变为全球化城市的过程。16世纪50年代,在欧洲最有资格被称为全球化城市的是安特卫普,它是德国与西班牙银币、葡萄牙大米、西班牙糖交易的中心。当时的伦敦只有7.5万人,仅仅算是羊毛和棉布交易中心,正在竭力从黑死病的灾难中恢复。但是到了1700年,伦敦城已经拥有57.5万人,成立了第一批全球贸易公司,并与地中海世界之外的非欧洲国家建立了联系。在这一个半世纪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令伦敦成为一座全球化城市?巴切勒认为,伦敦的成功转型并不仅仅是与被大书特书的大西洋定居、市场和经济有关。通过研究塞尔登地图(藏与牛津大学图书馆的一幅中国古代地图),巴切勒发现了中国商人的贸易航行网络,由此揭示了伦敦的成功转型同样受益于其与东亚贸易城市的邂逅及对东亚贸易的参与。巴切勒指出,在伦敦城的转型过程中,“翻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图书、手稿和地图的翻译上,而且体现在跨文化的思想和知识传播。巴切勒证明“翻译”帮助伦敦理解并适应了全球贸易环境。通过观察伦敦的全球贸易谈判,巴切勒将伦敦知识网络的发展,归结为获得了大量国外资源,更重要的是,摆脱了教会与国王的控制,从而获得了政治和经济的自主权。通过综合有利于伦敦成为一座全球化城市的外部因素和证据碎片,巴切勒撰写了这部关于伦敦城的非欧洲语境的发展史。对于那些对“翻译”具有的文化政治属性、商人与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英国和亚洲的文化和历史地理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林·亨特(Lynn Hunt)“家庭罗曼史”的概念借自弗洛伊德的理论,指在幻想中挣脱自己平庸的父母,以某些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取而代之。在本书中,林·亨特以此概念指称政治或群体的无意识状态,将其视为构成法国大革命政治理念基调的某种集体而无意识的家庭秩序想象。由此家庭成员的论述构成了本书的叙事结构,并以家国互喻的方式,分析18世纪法国小说、版画中所表达的集体想象,陈述18世纪的法国人视其统治者为父,视其国为家的想法。历史学家林?亨特采用艺术作品与史料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人类是如何——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对权力运作进行集体想象;而这种想象,又如何塑造政治与社会的进程,最后这种想象又如何被反塑造。另外,本书的论述并非沿着时间的脉络直线前进,而是在革命十年间颠来倒去地反复叙说,颠覆单一观点的直线史观,呈现给读者另一种解读历史的典范之作。
-
欧洲史J.M.罗伯茨本书以编年体的形式,为整个欧洲从冰川期开始到21世纪的历史提供了一个轮廓,详细介绍了欧洲形成的地理特点,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宗教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欧洲历史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影响。全书有近200幅地图和图表,对于读者理解各个阶段区域的变迁、人口的迁移、战争的进程、文化的交流和重大事件的影响等会有不少助益。J.M.罗伯茨(1928?2003),英国著名公众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著有数十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历史学作品,并曾为BBC《西方的胜利》《人民的世纪》等多个深受欢迎的历史节目系列担任主创、解说或历史顾问。他因“在教育与历史领域的贡献”荣获大英帝国勋章,还曾获得意大利荣誉骑士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