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何故为敌[美]马克斯·伯格霍尔兹 著,何其原 译1941年夏天,巴尔干地区的一座小镇爆发了一系列集体暴力事件。一开始,一群武装力量以“克族人”自居,对他们眼中的“塞族人”展开了无差别的杀戮。一部分被追杀的人躲进森林里逃过一劫,随即组织起来,向屠杀者实施报复。大量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遭到波及,财产被洗劫一空,村庄被烧成白地,他们或被农具击杀,或被淹死在河里,或被被扔进深不见底的洞坑。在杀戮最激烈血腥的48小时里,有男女老幼近2000人的生命被昔日邻居夺走。对于这场发生于克罗地亚独立国政权下的悲剧,以往的历史研究者大多归因于族群冲突,直到一捆破旧的蓝色文件夹重见天日。本书作者循着这份官方档案提供的线索,深入事发当地,采访了众多当事人,结合大量一手史料,开始追寻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并最终发现,这场屠杀中的许多人都兼具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双重身份,他们原本并非什么“克族人”“塞族人”,而是共同生活、不分彼此的邻居。他揭示了地方杀戮所造成的动荡实际上是创造了对民族性的全新认识,不是族群冲突引发了暴力,而是暴力生成了相互敌视的族群。
-
中国文化简史凌金铸 著本书作者基于对高校学生和社会读者的持续关注和广泛互动,在高校文化产业专业课程“中国文化史”和高校通识课程“文化的魅力”教学的基础上,汲取中国文化史研究和考古最新成果,设12个专题,从技术、制度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入手,具体通过对38个知识点深入细致的剖析,环环相构,努力发掘三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精彩篇章和演变的内在规律, 用18年的时间打磨的一本知识涵盖量大、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中国文化简史。
-
悲怆的绝唱张实 著本书是《苍凉的背影:张之洞与中国钢铁工业》的姊妹篇。以盛宣怀为主角,以汉冶萍厂矿的发展兴衰为研究对象,依据档案史料,全面记述、考证和辨析盛宣怀自接办汉阳铁厂起,由官督商办,组建汉冶萍股份公司,至其去世止的汉冶萍厂矿的基本史实。本书以广阔的视野,深入细致的史料发掘,全面梳理了汉冶萍在外部压力和内在矛盾交织下求生存、图发展的艰辛历程。以确凿的考证,辨析了“张之洞胁迫盛宣怀接办铁厂” “盛宣怀接办后已招集商股二百万”等长期流传的旧说,还原了历史真相。对于盛宣怀与日本的关系、汉冶萍的资金运作、企业体制变革、中外人员使用、经营管理决策、钢轨质量和销售,以及有关人物等方面的研究,都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发掘,不因袭陈言,有独创性的见解,自成体系。盛宣怀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多面性、独特性的历史人物,本书既肯定其引进先进生产力、创建汉冶萍的功绩,也揭示其与日本交易的重大失误。其内在矛盾集中在既追求权势要做封建王朝的大官、又办大事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本书着力探究盛在创建汉冶萍的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的不同面目,以翔实的史料作了深入而真切的展现,是一部深度、广度、清晰度都进入一个新的层次的力作。
-
妙手镌骨七十载复旦大学历史系《医疗卫生史》课题组 编聚焦中国现代医学社会史,讲述精彩中国医学故事。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结合,立体呈现上海乃至中国医学尤其是骨科发展历程。断肢再植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发展史上的重要契机,此后其多次实现重大突破,随时代需求而动,积极调整,不惧艰难,敢于攻坚,一直将医学技术和医疗服务保持在国际领先水平。支撑其不断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是什么?本书尝试从建制沿革、科研发展、教学工作、科室文化四个维度挖掘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的独特精神。从建制沿革中,可见其如何主动调整学科发展方向、改革管理结构、采纳新的制度章程以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从科研发展中,可见其如何在传承学科特色的情况下实现突破,考察和发展新的亚学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化发展又通力合作的学科体系;从教学工作中,可见其如何改革教学体制,安排教学和实习内容,促进产学研结合和保障学科人才梯队的持续发展;从科室文化中,可见其如何随时代发展,推进和建设自身文化,并有机融入医学伦理和人道救助精神,以医术仁心惠及患者。
-
中国中古时期的战争[美]大卫·格拉夫军事历史学家大卫·格拉夫以中国古典文献和最新的学术成果为基础,生动叙述了从公元300年西晋解体到900年唐朝覆亡长达六百年的军事战争史,所涉及的战争既有政权冲突与更替,也有对外征伐和边境防卫,更有武装叛乱及镇压行动。他将战争置于更广泛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了中国中古时期军事制度、军事理念、武器战术的变革对王朝命运、社会秩序和百姓生活的重大影响:把边境防御任务委托给定居在帝国边界的游牧民族,导致了西晋王朝的覆灭;府兵制在北周代北齐、隋征陈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轻骑兵取代重骑兵,让李世民纵横沙场,力压群雄,等等。作品视野宏阔、见解深刻,很能给人以启发。
-
模式口历史文化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模式口历史文化》运用大量历史档案、碑刻资料以及报刊资料、口述资料,从商贸流通、物产供给、居民民俗等方面梳理了模式口地区崛起、发展、鼎盛的主要脉络和主要文脉特征,尤其从“都”与“城”的关系角度阐释了模式口在北京城市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对进一步深化北京史研究、挖掘古都文脉,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利用研究均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于当代京西地区的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产业发展、文旅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
云南少数民族非纸质典籍聚珍 竹木简牍类三王珺,和六花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真实见证。刻写于竹木之上的竹木简牍类古籍是少数民族古籍的重要类别,《云南少数民族非纸质典籍聚珍·竹木简牍》收录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少数民族原始木刻和摩梭达巴法棍,散藏于民间的傈僳族音节文字木牌及傈僳族音节文字识字歌雕版等计109件,汇聚哈尼族、僾尼人、拉祜族、傈僳族、佤族、怒族、傣族、独龙族、基诺族、彝族、景颇族等民族的木刻遗存和铭刻类文献,彰显了多民族文化和谐同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客观印证了各民族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历程。多数文物古籍属首次公之于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本书为第三册。
-
云南少数民族非纸质典籍聚珍 丝帛素书类二和六花 编著云南少数民族非纸质典籍以种类多、历史久、载体多样而 优势,是云南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一宗重要文化资源和遗产。有记载官方会盟、功绩、德行、祭祀、颁赏、封诰的金石铭刻,有用铁笔镌刻在贝多罗树叶上的贝叶经,有绘制在木牌、布匹上的民族画卷、典籍,有雕琢在岩壁上描绘先人生产生活景致的岩画以及雕刻在兽骨、经书器物上的记事文字等等。它们是云南各少数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维系民族精神的根脉,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该项目将按按载体分类,整理、编译出版 代表性的云南少数民族非纸质典籍近百卷,把云南少数民族非纸质典籍珍本集成公之于世,是抢救保护云南民族文化遗产古籍的一个重大举措,将极大地丰富和繁荣云南各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内容,推动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本书为《丝帛素书类》,内容包括普米塔朗图、纳西东巴神路图、傣族布幡。
-
魏玛德国(德)霍斯特·穆勒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魏玛共和国在革命中宣告成立。成立伊始,魏玛共和国便笼罩在不祥的征兆之下。战败的经验以及《凡尔赛和约》的强硬条款为德国带来巨额负债,左翼及右翼极端思想、通货膨胀和大规模失业共同蚕食着人们对魏玛共和国的信任。20世纪30年代初期,集体失望最终演化为绝望,传播希望、承诺虚妄出路的极端纳粹思想日益深得人心。霍斯特·穆勒在这本包罗万象的巨著中生动描绘了魏玛共和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文化意识形态。
-
犹太人的故事西门·沙马 著犹太人的故事,是一段与世界有关,也为世界所有的历史……自1492年西班牙大驱逐后,犹太人被迫再次迁移,流散到欧洲各地特别是地中海沿岸国家,在物质和精神迫害的夹缝中求生图存。然而也正是西班牙这场驱逐,使犹太人在走投无路的现实面前不得不回望锡安,更加依恋心中的那座圣殿。《犹太人的故事:永远的归途(1700~1900)》便讲述了在这段流亡期间,犹太人于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故事。这段故事发生在加利利星光闪耀的群山、美国西部的腹地、法国的魔鬼岛监狱,发生在维也纳、布达佩斯、巴黎和伦敦。漫漫流亡路上,一代代犹太人开始寻找自己的地理家园和心灵寄托:在柏林开往法兰克福的隆隆列车里流淌出现代音乐的音符,美国梦想之地的卡尔瓦洛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法国蒙特勒伊摄影棚的银幕上再现了遭受不公对待的犹太人形象,也门的每一块石碑和青铜铭文似乎都在诉说着沉睡千年的往事……沙马在本书中延续了前两部犹太人曲折的历史,继续讲述这段迷人的故事。他将笔锋聚焦于却不限于:拉比、银行家、军人以及犹太女商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也不乏虚伪的市井之徒;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塞法迪犹太人以及也门犹太人的世界观冲突。然而,重要的是这些犹太人不断与谎言、欺骗、仇恨、致命的压迫和流放做斗争,但往往伴随而来的总是破灭的希望。沙马用他精彩的故事和巧妙的叙述打动了历史爱好者的心,正如他在其他作品中所做的那样,他将非常复杂、多维的事件分解成易于理解、可读、动人的历史故事。沙马对“犹太人的故事”这一主题建立了一种真诚的尊重,这种尊重贯穿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