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保卫新疆之战陈跃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自西汉开始,新疆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清代顺康雍年间,准噶尔部控制新疆。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俘虏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统一新疆。乾隆二十三、二十四年(1758、1759),清军先后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及大小和卓叛乱,中国西部国界得以确定。此后,清政府对新疆实行了系统化的治理政策。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立伊犁将军,实行军政合一的军府体制。这使新疆有了60余年统一而安定的局面,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然而,清政府未能翦除和卓后裔势力,也未能从根本上变革新疆宗教信仰,新疆“白山派”信众仍严重迷信和卓,并在和卓后裔的蛊惑、煽动下一再发动叛乱。张格尔之乱、玉素普之乱、七和卓之乱、倭里罕之乱等和卓后裔叛乱给新疆造成了巨大伤害。清政府在平定上述叛乱后均进行善后处理,但未能变革军府体制,社会治理仍存在严重弊端。同治四年(1865),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趁新疆内乱而侵入新疆喀什,后又攻占天山以南及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残暴统治新疆达12年之久,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同治十年(1871),俄国悍然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我国西部边疆遭遇严重危机。光绪四年(1878),左宗棠率军消灭阿古柏政权。四年后(1882),收复被俄国侵占10年之久的伊犁地区。光绪十年(1884),清政府正式在新疆设立行省。这是清政府治理新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更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治理新疆体制的重大创新。新疆建省实现了新疆与内地的一体化发展,伊犁将军权力锐减,伯克制被废除,新疆地方政务由各道、府、厅、州、县办理,赋税制度与内地相同,移民实边政策更加优惠,文化教育在全疆开展。这些举措有力地维护了我国西部边疆安全和领土完整。促进了西部边疆建设,增进了新疆各民族间联系,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深度发展。
-
康熙四十年欧洲那些事儿马瑞民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擅长跳芭蕾,兴建凡尔赛。法国服装美食、文学艺术等软实力征服世界直到今天,说法语成为时尚。 俄国沙皇彼得一世视落后的俄罗斯为耻辱,为痛苦。他亲赴欧洲全面学习西方,他废寝忘食地对俄罗斯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却遭到误解、抵抗,甚至军事政变。他铁腕镇压反对者,最终把一个贪恋陆地的中世纪农业国打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沿海文化、经济、军事强国。 大清康熙皇帝少年即位,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抗俄军,灭噶尔丹。清王朝发展到极盛,揭开了康雍乾盛世的序幕。康熙把中国封建王朝发展到**,也揭开衰败的序幕。和欧洲的思相自由、科技发展、富国强兵相比,康熙皇帝没有为新时代奠定基础。中国与欧洲檫肩而过,再也追赶不及。
-
晚清使臣的议会印象余冬林,杨玉荣晚清时期,在西力东侵和西学东渐的形势下,中华文化逐渐由传统向近代转型。这一时期的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遭逢数千年未遇之强敌。晚清使臣是出现在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西方世界的首批中国使者。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对晚清使臣日记中的议会记述和认知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鉴于此,本书运用历史文化语义学、比较文学形象学及心理学等研究方法,对晚清使臣使西日记中的议会形象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同时又较为细致地探究了使臣们是在何种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以及文化身份认同下进行描述的,从而揭示出晚清使臣使西日记中议会形象变迁之轨迹,同时凸显出近代国人对其复杂而微妙的心态。
-
纵乐的困惑[加] 卜正民明代中晚期经历了一次经济变革,商业蓬勃发展,改变了明朝人日常劳作、旅行和消费的方式。明太祖朱元璋为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而一手打造的社会组织结构和通信交通系统,成了商业世界赖以成长的奠基石。人们追逐时尚,享受物质的愉悦。富商巨贾把手中的真金白银,换作跻身上流阶级的通行证。女性不再只是家庭的附庸,通过写作诗文、远途旅行、做小生意彰显自身的存在。旧有的阶层结构和道德界线变得模糊,金钱似乎成了唯一的筹码,让上层士大夫感到困惑与焦虑…… 卜正民凭借严谨而深刻的学术眼光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将官员、游人、外交使者、砖瓦匠、商人、纺织工人、妓女等各类人物及其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社会世相图,再现明代三百年的社会文化变迁,令人得以一瞥一个王朝风雅、狂欢的最后身影。
-
两晋王光波本书是“有料更有趣的朝代史”系列丛书的两晋卷,本书共分为“风云再起”“晋管很乱”“司马之谋”“三国归晋”四个部分,完整地叙述了三家归晋,再到刘裕弑君东晋灭亡的整个过程与故事,其间不乏穿插着正史与小说的相互比较,并试图通过这种对比进入历史事件背后,深度挖掘历史人物内在的真实情感。
-
明清史评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本书共收录文章15篇, 包括专论11篇、学术人生1 篇、书评2篇、学术动态1篇 。作者均为当今明清史研究 领域 外的名家、专家, 文章既聚焦于热点论题,也 有新的发现与开拓,代表了 当今学界有关这一领域特别 是以江南为中心的明清史研 究的前沿水平。
-
守正与创新佳宏伟2019年6月15—16日,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学研讨会”,来自国内外60多所高校的教师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学者踊跃发言,分享交流新形势下“纲要”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问题,介绍各高校“纲要”教学工作的方法、经验,提出客观的意见和建议。本论文集即来源于此。全书收录20篇文章,共分三个部分:“教学与理论”“教学与方法”“教学与历史观”。
-
《伦敦新闻画报》中的中国人张建斌本书为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本书从《伦敦新闻画报》(1842—1912)的3696期、近7万版档案中精选有关中国报道的图像资料,以大大小小的鲜活人物为视角,以历史时代与事件为坐标,构成“时代变局下的统治者”“影响国运的权臣大吏”“外忧内乱下的九州”“山河破碎下的人间万象”“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五个主题篇章。
-
五四运动史彭明 著《五四运动史》全书共20章,凡52.6万字,分别论述了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思想条件,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 本书首先叙述北洋军阀时期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封建专制主义的黑暗统治以及外国帝国主义掠夺和军阀压迫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叙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境遇中的发展和新的社会力量的相应的生长,由此说明,五四运动在1919年的发生及其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的新起点的必然。作者在叙述了以民主主义反对专制主义、科学思想反对迷信思想的斗争过程之后指出,必须足够地估计“这次启蒙运动的震古铄今、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必须承认这场斗争由于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因而在客观上确曾为尔后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某种条件;同时又指出,批的弱点在于“未和政治运动、群众运动相结合”,并且具有“形式主义倾向”,即对西方文明采取了的肯定态度。正是这个事实,成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尔后抛弃资本主义方案转而倾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动因。
-
读懂中国通史启文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