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这本书所讲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中的前一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以前一段的历史。虽然多年来大家习惯上称这一段的历史为中国近代史,但是早已有人建议,把中国近代史规定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一十年的历史,而把中国民主革命胜利,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以后,进入社会主义时代的历史称为中国现代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超过三十年的时候,按社会性质来划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看来是更加适当的。这本书没有采用《中国近代史》这样的书名,不但因为避免雷同,而且因为这只是中国近代史前期的历史。
-
中外名人失误100例郭锐[等]编著本书内容包括:善于打天下 无能治天下无治国之术的秦始皇;不重江山重美人把自己的一切献与美人的唐玄宗;一代枭雄遗恨滑铁卢与整个欧洲为敌的拿破仑等。
-
中国文学史纲要李修生编著《中国文学史纲要(3)(宋辽金元文学)(修订本)》主要内容包括:宋辽金文学、王禹僻、西昆酬唱集和晚唐体诗人、北宋初期的词、欧阳修、苏舜钦和梅尧臣、曾巩王安石、柳永、晏殊、晏几道及其他词人、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苏轼的诗文、苏轼的词、苏洵和苏辙等。
-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黄仁宇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每一部都那么炙手可热。历史书有很多,黄仁宇的书让读者读得很轻松,感觉很新鲜。这也许是最重要的。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国自先秦至元末历史的漫笔集。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其人其事及在历史关键处的作为,探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点,并以今天的立场加以分析。听刘心武解密“红楼”疑云;随“百家讲坛”破解“清十二帝疑案”;考古中国、解秘中国、探索发现……央视10套权威纪录片全收录,别错过!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国自先秦至元末历史的漫笔集。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其人其事及在历史关键处的作为,探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点,并以今天的立场加以分析。作者治史,每每从常人不经意的细节处入手,挖掘出极富启发性的新见,娓娓叙来,发人深省。
-
清朝简史杜家骥著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时期,许多西方国家经历丁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国势蒸蒸日上,疯狂向外殖民。其时中国由古代社会缓慢地向近代社会演化,中华古老帝国从兴盛走向衰微,清朝政府在对外事务中被迫破除天朝上国的迷梦而又被弄得不知所措,民众开始觉醒,但还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救亡图存。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生存的空间已经成为“地球村”,各个国家都同国际社会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从世界范围来考察清代的历史,了解中国社会内部及同外界的关系,了解它的演进过程和特点,或许能从中得到某些有益的历史启示。
-
中西体用之间丁伟志,陈崧著本书分析了《中体西用》文化观萌生、形成、嬗变、分解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文化思想、价值观念间发生的种种冲突与交融.
-
二十五史新编李国章,赵昌平主编;周宝珠,杨倩描,王曾瑜新撰本套书以我国历代纪传体正史为蓝本,从今人的视角出发,融合现代历史研究的成果编写而成。本册书为史记篇,共包括传记五十七篇,志四篇,表九篇。
-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不以道德论史,不以考据为文,纵横捭阖梳理千年历史,三言两语点破王朝利弊,尺度拿捏之处尢见黄仁宇独到的史家眼光。黄仁宇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物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在著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汤因比所说的文明类型,或斯宾格勒所说的文化形态)的状描,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这种历史著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因此,我们不必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应当如是”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习史对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关系的好奇心。
-
西方使节与蒋介石政权李玉刚主编暂缺简介...
-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著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是一部上起殷商、下迄清朝的通代文学史巨著,重点阐述各代文学之胜,兼顾其他文学品种;文人创作与民间通俗作品一样重视;在阐述各个历史陛段和文学体裁的同时,尤其注意揭示文学发展进化的脉络。它是作者在长期教学、研究基础上独立完成的学术著作,其体例之统一、观点材料取舍标准之一致、文气之流畅、个人风格之突出,为集体编纂之作所难以企及,故在众多同类著作中独树一帜,久享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