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伟大长征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谱写的壮丽英雄史诗。长征不仅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本书选用大量历史照片和图片,按长征进行的时间顺序,分五部分介绍了长征的全过程,是一本歌颂长征精神,向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普及读本。 长征不仅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大力弘扬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事实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
艮斋杂说续说 看鉴偶评(清)尤侗撰;李肇翔,李复波整理遡书契而计之。则六经以下皆说也。然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立乎上古。以指今日。后有作者。皆其小者矣。汉、唐、宋俱有小说。姑勿论。予纂明史艺文志。至说类约三百七十家。其最多者。陶宗义说郛。陆楫说海。徐武功前四十家小说。谷神子后四十家小说。弇州四部说。其一也。其他丛谭璅语。更仆难数。然或博物君子。有心撰述。则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还取诸物。骋辨于坚白同异。钓奇于山海幽深。若是者。仆病未能。且不暇。归田数载。耄及健忘。酒阑梦觉。偶忆生平载籍所传。宾客所话。参以臆见。随笔著録。为挥麈之一助。汇而次之。得杂说若于卷。大抵雅俗间出。褒贬不论。洸洋悠谬。可笑人也。昔欧阳公作归田録未成。而序先出。神宗亟索观之。公因其中纪述有碍者。则去数十条。又嫌卷帙太少。乃撮取里巷委屑戏笑不急之事以足之。予之此书。将无同与。然则曷名乎杂说。吾夫子赞易有说卦传焉。有杂卦传焉。合而言之。是为杂说。
-
中国文化史张凯著本书介绍了中国的哲学宗教、社会及政治制度、文学、艺术与风俗、教育与科学、经济等内容。
-
龙与上帝董丛林著本书讲述唐代以后的千余年中,基督教在中国的遭遇,以及中国社会对此作出的反应,揭示了从唐初到清末期间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与基督教的关系、状况及其规律性。
-
白话《资治通鉴》精华陈高华,王连升主编本书所选底本为中华书局1956年版《资治通鉴》点校本、1957年版《续资治通鉴》点校本和1959年版《明通学》点校本。
-
古代文史研究新探裘锡圭著《古文献研究丛书》是国家教委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这个项目旨在反映我国当代部分学者研究我国重要古籍所取得的新成就。我国的古文献浩如烟海,其整理研究工作也源远流长,历代都有贡献。尤其是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古籍,由于在各个时代反复进行整理和研究,所以巳积累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由于这些古籍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良个时代的学者叉各自立足于他们的时代,带着各典特征的学术视野、观点与方法来进行再认识;所以,整理和研究的课题虽然一再重复,但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重复的工作在整体上却具有推陈出新、步步深入的特点,是传统文化和传统学术得到创造性传承的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进程。这样的进程显然在将来也要继续下去。前些时候,围绕着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曾有过激烈的思想论争,通过论争也取得越来越明确的共识。那就是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越是对外开放便越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熏陶能够加深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养成,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书是作者在古代文史方面的论文的结集。作者在古文字(包括汉简)方面的论文,数量较多,已另编为专集,但短期内恐怕还无法出版。按照所收文章的研究本书大至可以分成四部分。前三部分各七篇。第一部分是关于古籍整理的,侧重于用地下出土的文字资料校读古籍。第二部分是关于古代语文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古代(商至汉)历史的,除一般古史论文外,还有研究古代传说和古代思想史的论文各一篇。第四部分只有四篇,是关于古器物的。
-
智慧的曙光李国文,龚友德,杨国才著本书阐述了包裹在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文化中的古老哲学命题,论述了原始宗教与原始哲学之间的关联等。
-
东巴文化艺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编东巴文化艺术》画册,全册凡十一个方面,二百多幅图片,荟萃多层面艺术精华,一展其古老而又奇异的风姿,耀眼炫目,引人入胜。它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标记、符号、形象和缩影。现代文化只能是人类有史以来一切优秀传统文化的总汇。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应该全面发拙和弘扬,以争取对人类社会作出较多较大的贡献,东巴文化乃中华一绝,举世无双,在此言难尽意,形难尽神,但望有更多专家学者去发掘这一宝藏,将更多论著书册公诸于世。
-
魏晋风度宁稼雨著本书描述了一幅活的魏晋文化风貌图,与其他研究著作不同的是本书以魏晋人物的生活言行以描述主角的地位,在尽量客观地介绍史实的情况下,梳理出各种生活行为与文化背影间的内在联系。从言行、品藻、文化、玄学、佛学、文学、风俗、人生态度等方面,系统论述了“魏晋风度”这一引人遐思的课题。
-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个女人肖黎等主编厚爱黄老之学、反对儒术的窦太后窦太后,名字叫姬,清河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人,是汉文帝的皇后,景帝的母亲,武帝的祖母。窦姬很小父母就去世了,只剩下哥哥长君、弟弟广国相依为命,靠种田、织布为生。窦姬本来只是个宫女,当时正值吕后当政,为了安抚诸王,吕后打算赐给他们每人5个宫女。窦姬请求宦官将她分给自己家乡的赵王,以便有机会照顾兄弟,谁知由于宦官的疏忽,却被远嫁到遥远的代北(今山西雁门关一带)。当窦姬不情愿地到达代王宫中时,却遇到了一个宽厚的丈夫——代王刘恒。他是高祖刘邦与薄姬生的儿子,从小不得势,养成了宽厚、随和的性格。他比较同情和喜爱美丽的窦姬,整天和她形影不离,受到宠爱后,窦姬的情绪好起来了,不久她生下了女儿刘嫖。到汉惠帝七年(前188年),又生下了儿子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太后病重,安排好身后事,不久就病逝了。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乘机发难,夺回军权,诛杀了吕氏兄弟。接着陈平等召开秘密会议,有位大臣说:“惠帝逝世后,吕太后立少帝为帝。然而少帝并不是惠帝的儿子。少帝现在还很年幼,但他毕竟是吕后所立。等他长大成人后,还有我们这些人的好日子过吗?不如废黪了他,另选高祖的儿子中贤能者为帝。”大臣们同意了这种看法,选来选去,终于选中了代王刘恒。太尉周勃便秘密派人去召代王入京。刘恒接到使者的密信后犹豫不决,谋臣们认为刘恒是高祖的儿子。而且年长,仁孝天下闻名,大臣们迎立代王是顺理成章的事。于是代王立刻整理行装,携带宴姬等人,星夜兼程地赶往长安。世事真是难以预料,十年前的窦姬涕泣着离开长安,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有今天。更大的荣耀在等待着窦姬。刘恒到长安后,在一片万岁声中,登上皇帝的宝座,这就是汉文帝。过了几个月,文帝立刘启为皇太子,窦姬为皇后。窦姬的女儿刘嫖,被封为馆陶公主。窦皇后的父母虽然早亡,仍追赠了封号,父亲封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真可谓一荣俱荣。后来,皇后的哥哥窦长君迁到了长安。经过一番曲折后,也找到了失散多年被多次卖身为奴的弟弟广国。窦皇后见到受尽磨难的弟弟后,禁不住悲喜交集,泪流满面,左右的人也为之感伤。殊不知,在那个时代,像广国那样卖身为奴的人何止一个呢?幸运的是广国有了一个做了皇后的姐姐。文帝赐给广国大量钱财,并为他在长安购置了房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大臣们对吕氏专权的事仍记忆犹新。为了防止外戚再次专政,周勃为窦氏兄弟设置了师傅。二兄弟恭敬有礼,不问政事,也不敢以富贵宣恃。谁知乐极生悲,就在兄妹团聚后不久,窦皇后的眼睛却因病受明了。后元七年(前157年),汉文帝逝世,长子刘启即位,是为景带。尊窦皇后为皇太后。窦太后的另一个儿子刘武在文帝登基后承袭了代王之位,后徙封为梁王。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梁王入朝。此时,景帝还未置太子,与梁王宴饮时,从容说道:“千秋万岁后,兄弟你就即位为天子。”梁王忙起身辞让,但心中十分得意。窦太后在旁边听景帝如此言语,心中非常高兴,因为她十分宠爱小儿子梁王。谁知在一旁陪酒的詹事窦耍捧起一杯酒献给景帝,正色说:“天下者,是高祖之天下。父子相传,是汉朝的制度,陛下哪能随意将帝位传给梁王呢!”窦要是窦太后的从兄之子,本来很受太后的信任。但这一番话,却惹怒了太后,太后断然除去了他的门籍,不愿再见到他。窦婴的话深深影响着景帝。过了不久,景帝便立他和栗姬生的儿子刘荣为皇太子。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由于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皇太子刘荣被废为临江王。窦太后没有打消立梁王为皇嗣的念头,就乘酒席问向景帝提出:“让梁王做皇位的继承人吧!”景帝跪下说:“谨遵母命。”酒席散后,景帝有些后悔,又去和大臣们商量。袁盎等人非常不同意立梁王。于是,景帝就不再提此事了。梁王十分恼恨袁盎等人,就和谋臣羊胜,公孙诡秘密安排刺客杀死袁盎等十余位大臣。景帝知道此事和梁王有关,就派田叔去粱国调查。羊胜、公孙诡不得已自杀。田叔调查清楚后,返长安汇报。经过长安东边80里霸昌厩时,将办案的口供笔录全部烧毁,空着手去见景帝。当景帝责备他时,他就说;“现在梁王犯法,若不处死,是汉家法律不行,若依法处死粱王,则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是忧在陛下也。”他建议景帝不要再追问此事,景帝默默同意了。接着,他又吩咐田叔到窦太后处报告说;“杀袁盎事,梁王实在不知,是羊胜、公孙诡所为,这两人已伏法,望太后放心。”连日来,太后正为梁王事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日夜哭泣不止。听到田叔的汇报后,她马上坐起来吃饭了,变得心平气和。梁王也入朝谢罪,于是兄弟俩又和好如初,太后高兴地流下了跟泪。但从此以后,景帝更加疏远梁王。粱王郁郁不得志,不久便死去了。太后气愤地说;“皇帝杀了我的儿子!”景帝非常伤心害怕,不知怎么办才好,后来和长公主商量,厚封梁王后代为五王,太后才有了喜色。窦太后晚年笃信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眼睛看不见了,叫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老子的《道德经》给她听。她不仅自己学习,还督促景帝也要学习。她认为,先帝(汉文帝)以黄老学说作为治国之本,实行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约法省刑,才使国家渐渐恢复了元气,黄老学说作为立国之本是不能丢掉的。所以,她始终坚持黄老之学,反对儒术。但是,景帝一方面相信黄老,一方面聘请了一大批儒生到朝廷作博士,以整理研究儒家学说。太后认为儒生多文饰而少实质,对于景帝的一些做法她很不满意。有一天,窦太后召见一个很有名气的儒生,叫辕固生,请他谈谈‘老子,一书的要旨。辕固生轻蔑地说:“此是家人言耳!”意思是说,这是村妇之言,不值一提。太后出身农家,听后勃然大怒,大声责问说:“难道要读司空、城旦书吗?”秦汉时服劳役的犯人叫司空、城旦。窦太后说的司空、城旦书是指儒家的经典。可见,道家对儒家学说十分蔑视。为了惩治这个顽固的儒生,太后命令辕固生:“书不要读了。把你送进猪圈,看你有没有能耐将那口野猪治服?!”这时,景帝在旁,悄悄送给辕固生一把利刃,辕固生才把野猪刺死了。景帝乘机向太后报告说:“辕圃生已按您的指示去做了。”太后无法,只得拂袖而去。后来,景帝为了不再激怒太后,就把辕固生调到外面做官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