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改革开放的历程王洪模等著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阐述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开创性学术专著。
-
翁同和日记(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封面及书脊题:陈义杰点校。
-
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郭毅生主编本图以太平天国战史为主线的专史地图集。有地图104幅,图片132帧,图说和考释文字,今中国国界线按照1:400万绘制,今行政区划截止期为1985年12月。
-
塔吉克族肖之兴著《民族知识丛书》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由民族出版社组织众多从事少数民族研究工作的著名专家学者编撰,按中国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一本书来设计,从1981年出版《赫哲族》书算起,至2002年最后一本书《拉祜族》出版,历时21年。因此,不论从作者队伍、丛书规模还是编撰时间的跨度上看,这套丛书都可以称得上是继中国民族问题五套丛书出版后,第一套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少数民族基本知识的权威性读物。该套丛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各民族发展的简要历史,各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社会形态,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等。编撰者大都是长期从事民族问题研究的专家,其中许多人还亲身参加过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组织的民族大调查。这些学者学术功底扎实,在写作中不仅引用了丰富的历史丈献资料,同时运用了大量实地调查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使这套丛书具有鲜明的原创性特点。另外,在编撰体例上和行文方面,这套丛书也注意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可以这样说,有一册民族知识图书在乎,即可了解一个民族的基本面貌。因此,这套丛书出版后,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读者的广泛好评,现该书已成为了解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必备图书之一。
-
西藏审美文化于乃昌著这是一本关于西藏文化的书。文化是人类社会现象,是人类实践能力、实践方式和实践成果,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民俗的也是心理的,既体现为活动的结果,也体现为活动的方式和过程。文化是超自然和超个人的,也就是说,文化只与人的活动有关,大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的涵义;文化又只是对人的群体的活动的描述,而体现个别特征的现象不属于文化研究对象,个人特征与群体活动相统一,才具有文化的意义。“审美文化”,这是一个并非为广大学者普遍使用的概念,“西藏审美文化”是一个地域性文化的概念。
-
汉语语法史王力著《汉语语法史》讲述了概述、名词、称数法单位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动词(上)、动词(下)、形容词和副词、介词和连词、构词法的发展、系词的产生及其发展、词序的发展、长句的发展、名词的关系位、“之”、“其”构成的名词性词组……
-
中华文明史乔卫平总监纂;彭林,齐吉祥,范楚玉卷总纂多年来,中国学术界和海外学界同仁,一直希望看到一部直接表现"中华文明"主题的大型学术著述问世。但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工程,决非一二人力所能及。学界虽不乏良史之才,然而见仁见智难臻一体。欲将横贯九州方夷、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灿然著在简册,克备一家之史,实非易事。因此,这一选题一直无人问津。大型学术著作《中华文明史》的问世,正是试图弥补这一空白,实现海内外者多年的宿愿。 中华文明彪炳寰宇,震烁古今,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但如何表述中华文明这一历史主题,在中国学术界仍是一个新的题目。如果仅仅在一般意义上谈论中华文明,可以不去探究"文明"自身组合的要素及其相关性的联系,但作为一部专门表述中华文明这一历史主题的著作,则必须予以一一说明。
-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主编暂缺简介...
-
饮冰室合集梁启超著欲治文学史宜先刺取各时代代表之作者察其时代背景与夫身世所经历了解其特性及其思想之渊源及感受吾夙有志於是所從鹜者众病未能也客冬养病家居诵陶集自娱辄成论陶一篇陶年谱一篇陶集考证一篇更有陶集私定本以吾所推證者重次其年月其诗之有史蹟可稽者为之解题但未敢自信仅将彼三篇布之云尔论屈原一篇久写成中有欲改定者且缓之其覃及诸家则视将来兴之所至何如也十二年四月一日启超记。。在中日甲午战争和庚子八国联军之后,人们更加关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梁启超认为:“近世诸儒之学说。其于孕育民族帝国主义与有力者不一家,而以玛尔梭士(即马尔萨斯)达尔文二氏为最。”“按玛氏谓人口之增加以几何级数,实属杜撰,后儒驳正之见已不少。其所论预防之法亦不可行。”(《饮冰室合集·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本辞条以下引文,凡引自本书的,只注篇名)这里,他虽然并不赞同马尔萨斯的基本理论,但他确认马尔萨斯理论在西方的影响,“要其立论之大体,则实为近世政策之一转捩也。”(同上)因此,西方人满之患,不仅会造成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后果,“欧洲区区之地,断不能容此孽生蕃衍之民族,使之各得其所。……于是殖民政略,遂为维持内治之第一要著,此近世帝国主义发生之原因也”(同上);还是国际间各种战争的根源:“迨十九世纪,举地球万国几无不以人满为患,而玛氏达氏之学说益占势力于学界。推原各国兵事之所由起,殆皆由民族与民族之相接触而有争竞。其所以相接触之故,大率由于人满而移住,此天演之理,即中国当亦不能外也。”(《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梁启超尽管能正确指出马尔萨斯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当时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理论支柱,但他认识不到帝国主义的本质,简单地把人满当作产生殖民主义和国际战争的根源,甚至认为英国“人口日日增加,而三岛之面积不加广,……故英国若一旦失其属地,……势必与古代之雅典、罗马,同列于亡国之籍”(《论民族竞争之大势》),则是错误的。梁启超还对中国人口发展史作了初步的重新研究,提出了治与乱是造成历史上人口发生增减的重要见解。他估计当时中国人口虽然有八亿,但并不存在人满之患。一是“中国今日,动忧人满。然以地方之积,计其每里所有人数,与欧洲英、法、德、嗹(意)、比诸国相比例,其繁盛未若彼也。”(《农会报序》)二是无论边疆腹地,“以余所闻见,其荒而不治之地,所在皆是,乌在其为人满也!”(同上)三是“已治之地,或淤其沟...[更多内容]
-
清朝驻藏大臣制度的建立与沿革吴丰培,曾国庆著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幅员广袤、山河壮丽、资源丰富。西藏藏族以及西藏境内的其他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优秀成员。他们勤劳、朴实、智慧、勇敢。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伟大祖国的缔造和发展、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创造了自己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采、别具一格的灿烂文化,包括哲学、宗教、历算、医药、建筑、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等,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显著地位。和平解放前的西藏,是一个官家、贵族、上层僧侣统治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这个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西藏和平解放后,驱逐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进行了社会改革,发展了工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加强了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使西藏社会走上了进步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解放以来,在我们的工作中尽管发生过错误和波折,但成就是辉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