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唐宗政风马平安 著唐太宗李世民是继汉武帝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贞观年间的“君道”和“治术”是唐太宗留给后世的两份珍贵政治文化遗产。他是正确处理君民关系、君臣关系,成功地实现了治国理政的典范。他主张治国以静,立君为民,以农为本;他以古为镜,重视修史;他轻徭薄赋,发展经济;他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他修订法律,健全法制;他提倡周公、孔子之道;他对待少数民族采取“绥之以德”“爱之如一”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他一手启动了大唐盛世之门。在他统治时期,政绩可圈可点。他的某些政治理念与作为超过了前人,实可为中华政治作万世师表。
-
走进南汇吕志伟,吴一峻 著为服务上海“五个新城”发展,本书着眼于南汇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红色的历史文化、重大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和人文风韵四个方面,生动通俗地介绍了南汇地区特有的发展历程。透过本书,你不仅将了解到南汇这片土地的过去,例如地理环境的变迁、名称的由来乃至于先民的衣食住行,也将认识到南汇这座新城在21世纪的市政建设细节,例如规划洋山港的决策经过、开挖滴水湖的神秘故事和创造“特斯拉速度”的临港产业区。
-
吴越春秋赵晔 撰,周生春 辑《吴越春秋》东汉赵晔著,元徐天祜注,是一部详细记载先秦时吴、越两国历史的重要著作。该书共十卷,前五卷记吴国事,从吴太伯始,到夫差为越所败止;后五卷记越国事,起于越王无余,至勾践伐吴成功止。该书反映了春秋时期吴越自立国到争霸的历史事实,塑造了阖闾、夫差、勾践、庆忌、要离、伍子胥、申包胥、范蠡等历史人物形象,并穿插了铸吴钩、越女剑等传说故事,文字生动,饶富趣味。不仅有助于了解先秦时期吴越地方史事和社会风俗,也能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吴越春秋(中华国学文库)》在周生春先生原繁体竖排版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整理严谨,校注精当,并辑录佚文等附于正文之后。简体横排的形式,为读者的阅读使用提供了更多便利。
-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张健 著呈现在读者手中的这部《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论著是在张健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作者利用清代档案、方志、文集中有关黄河中游地区气候和灾害的大量信息建立旱涝灾害数据库,基于该数据库中的信息,作者对清代黄河中游地区旱涝等级、降雨量变化序列进行了重建,并分析其变化特征、演化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作者将之与太阳活动变化、树轮序列等进行对比分析,以判断引起清代黄河中游地区气候变化与波动的原因。不仅如此,作者还选取有代表性的气候事件进行个案分析,以复原其形成的气候背景,探讨它们对区域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应对方式。这一研究的目标,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讲,是立足于较高分辨率的历史文献,试图复原中小空间尺度上的历史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由于作者用力甚勤,写作认真,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其研究,出色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读者通过研读《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也很容易从中领悟其研究的精妙与扎实。在此我不必赘言,仅举一例以见研究者对待学问的严肃态度及其扎实的史料处理功底。
-
吕思勉吕思勉 著,张耕华 导读《吕著中国通史》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两部通史中的一本,也是吕先生的代表作,与钱穆《国史大纲》并世而立。本书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分18章,列18个专题,讲述了我国自古以来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学术文化等各个方面。下部分讲历代理乱兴亡,从民族由来到吕先生生活的时代。帮助读者从横向专门史和纵向朝代史上通贯全史。本书体裁别致,叙述与议论兼顾,时有石破天惊的新观点。张耕华教授在导读中对吕先生的创作历程和本书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解说。自初版以来,得到史学界的一直推崇,严耕望、顾颉刚等史学家均有评述。本书语言上简要透彻,叙述与议论均深入浅出,生动易懂,适宜各年龄层次的读者阅读,是读者学习中国历史不可多得作品。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唐明燕 著本书试图站在宏观角度,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对中华传统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梳理,力图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本书可用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院校教师用书)使用,亦可作为面向专业读者的学术著作。
-
走进青浦石梦洁,黄心禺 著为服务上海“五个新城”发展,本书着眼于青浦区的行政建制、高新产业的发展以及市政、教育和文化建设,生动通俗地介绍了青浦区特有的发展历程。透过本书,你将沿着青浦自明代建县到新城建设规划的发展脉络,一方面了解青浦的过去,例如崧泽古文化遗址中的“上海第一人”、有着“佛角为天下之雄”之誉的青龙寺以及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色的朱家角、金泽、练塘三大古镇,另一方面认识青浦这座新城在21世纪的发展,例如“北斗产业第一园”北斗西虹桥基地、作为青浦城市名片的环城水系公园和举办进博会的“四叶草”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
景德镇传江华明 著《景德镇传:瓷器之都》按历史顺序以内容性质为构架系统呈现景德镇的古今历史,地理与情态归属:含硬性自然地理和行政区划的位置归属,以及软性的土著和移民对本土的动态情感状况。城镇及人文脉络:主要是城史大事,包括城镇发展或转折的改变史实、具有重大影响的贤能巨匠,以及推动陶瓷手工业长进的人文要事等。世俗与迹象渊源:含风土民俗、帮派风情,以及景观渊源的阐述与诠释。附有故事的瓷宝:归拢历史上流落世界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瓷质隗宝。通过对一座地处偏僻的县辖小镇发展到世界瓷都的历史描述,勾勒出一幅陶瓷古镇前世今生的彩色画卷,书写出一首发掘瓷业高峰内动力与人文精神的史诗。
-
明清至民国五台山境域庙会与村落生活研究赵新平 编庙会是村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区域乡村生活史的重要视角。《明清至民国五台山境域庙会与村落生活研究》在广泛开展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了大量的碑刻、题记、村志、家谱等珍稀资料,借鉴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较系统地研究了明清至民国五台山境域庙宇在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尤其是庙会与村落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以便人们全方位了解神圣空间和世俗空间建构下的五台山境域村落生活图景,透视乡村生活的实态逻辑,探寻地方社会的变迁规律,为助推五台山境域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
少室山房笔丛[明] 胡应麟 著本書是明代著名學者胡應麟撰寫的一部內容十分廣博的學術筆記。共分十二部分,幾乎涵蓋了前代的各種典籍,甚至為傳統士大夫所不齒的小說、戲曲也在研治之列。與一般文人的讀書筆記不同,《少室山房筆叢》是用考證和辨偽的方式來寫的,作者善於思考、敢疑古聖的治學精神在書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少室山房筆叢》中對許多學界久論不息的文史公案和前代奠基作了詳盡的考證梳理和辨偽,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考證辨偽的精闢之案,也在其理論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本書是我社以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出版的斷句本為基礎,改用新式標點編輯而成的,以供學者研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