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陆宝忠日记李子然,李细珠,整理 著陆宝忠(1850—1908),字伯葵,号定庐,江苏太仓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散馆,授职编修,历任国史馆纂修、南书房行走、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署礼部尚书等职,官至都察院都御史,并曾任湖南学政、顺天学政及多次兼乡、会试考官、阅卷大臣等学差、考差。陆宝忠的日记内容丰富,是研究晚清政局与社会变迁的难得史料。他的日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侧重记述科举考试活动,这些内容都是研究科举制度和地方社会的珍贵资料。第二类是京官生活日记,对丙午官制改革和丁未政潮发生前后一些政情内幕的记载为其他文献所不及。由于陆宝忠身份、地位特殊,他的日记内容不仅涉及面广,而且相对延续时间较长。《陆宝忠日记》的整理出版,将为研究晚清政局与社会变迁提供一种重要史料。
-
汉服曹喆 著本书讲述两个基本内容,一是传统汉服,二是基于传统汉服设计的现代汉服。 汉服,简言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从商代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除了朝代更替与时尚变化导致的服饰演变,数次胡汉融合也大大丰富了汉服样式。传统服饰崇尚宽衣博带,胡汉文化交融又出现了窄衣的款式。 传统汉服有三种基本款式贯穿整个古代,分别是衣裳制、深衣制和袍服制。按照用途分为祭服、朝服、常服、宴服、亵服等。传统汉服的基本组成为冠巾、中衣、衫袍、裙、裤、鞋履、腰带、玉珮等。另外还有很多衍生款式,如半臂、褙子、比甲、坎肩等。传统汉服在实用功能外更有区辨社会等级,反映时代特征,展现纺织技术,表现审美意识等文化属性。 现代汉服的盛行是流行曲线的又一次回归,悠久的传统汉服历史为设计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元素。现代汉服是以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服饰作为主要风格依据而设计出来的形式大于内容,杂糅各种传统元素,符合当下时尚需求的服饰。现代汉服的流行把那些远离我们的传统汉服元素重新带到当代时尚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形式美感。 传统汉服是一个表意系统,包含有身份、社会地位等信息。同时也是礼仪的一部分,展示服饰规范,与社会秩序、道德修养、物质生活等内容密切相关。如今穿着现代汉服在追求美感的同时也应遵守约定俗成的汉服礼仪,并搭配对应的配饰与妆容。 本书在清晰梳理传统汉服发展历史的同时,配以220幅精美大图,直观再现汉服的华美以及演变历程。
-
《金史》丛考陈晓伟 著《金史》是探索金代历史问题最核心、最权威的史书,对其文献学研究构成金史领域的根基。自清代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直到近年来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金史》修订本,《金史》文献研究成果丰硕,然而仍存在一些重大问题值得反思。 《〈金史〉丛考》从反思《金史》版本源流和纪传志表各部分的文献史源入手,针对《金史》原点校本和修订本的具体校勘案例,重审两次文献整理工作的得与失。 全书分为绪论、版本再审、新本献疑、史文辑证、拾遗补阙、旧本正误六章。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证明,只有牢固树立文献源流意识,才能把握文献校勘的尺度和标准,彻底揭示问题的症结所在。
-
辽宋金社会史论集王善军 著本书为作者近年有关辽宋夏金史研究的论文选集。所收录的文章,按内容划分为如下几组:一是关于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认同问题,涉及日常生活中的中华一体意识和家族嬗变、民族迁徙、人生礼仪、族际通婚等;二是关于宗族与社会习俗,涉及宗族字辈与排行、族谱序跋以及旌表、以德选人、士人信仰等;三是史实考证与人物传记,涉及翰林天文、萧氏玄堂志铭、折家将作战对象以及萧观音生平等;四是研究方法与综述,涉及世家个案与群体研究、日常生活史研究、宗族研究、社会史研究、民族融合研究等。
-
宋辽金元史论李涵 著本书为学者李涵教授的史学代表作,共收录25篇文章。本书从宋辽金官制与政治研究方面集中探讨从唐宋到辽金的翰林制度,兼及宋辽金中央官制、俸禄制度等,以及从宋代地理与长江流域的开发等方面侧重探讨堤防建设、城镇兴衰诸问题,涉及宋代江汉平原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历史。本书还尝试从妇女的角度切入历史,分析宋金时代的政治、法律与社会生活;以北宋范仲淹与符彦卿为例散论“宋代人物”,展现北宋文臣武将的生存状态。
-
二战随军记[美] 厄尼·派尔 著,郭嘉明 译《二战随军记:厄尼·派尔战地纪实》是欧尼·派尔写于二战时期的随军笔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战况,保存了珍贵的新闻历史资料。日记、新闻报道等在历史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相信此书出版,能让更多人对二战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更加明了和平的可贵与来之不易。
-
众星何历历沈亚明 著沈仲章(1905-1987)一生经历丰富,颇具传奇性。沈仲章与当时文化界诸多知名人士的直接往来。如陈寅恪、刘天华、刘半农、金克木、胡适、傅斯年、赵元任、徐志摩、许地山、钢和泰、斯文赫定等。沈仲章对民国时期一些学术团体、文化活动和历史事件是最知情者之一。他回忆的第一手资料,有不少独特而鲜为人知的内容。
-
互动与交流杨巨平 著“希腊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二世在位时组织编译的希腊语sheng jing中,指非希腊人说希腊语,过希腊人的生活。希腊化世界是指在亚历山大帝国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政治上以希腊—马其顿人为主导、文化上以希腊文化为主体、同时容纳东方当地文化因素的新世界。其范围东起地中海,西到中亚、印度河,北至北方草原,南至印度洋。存续时间,大致开始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结束于公元前后。 希腊化世界是亚历山大东征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产,在他死后,其部将三分天下,在广袤的区域内,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长期接触,相互适应、相互融合,从而孕育了希腊化文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希腊化文明遗产不仅在希腊化世界传播、接受、改造,而且传入了遥远的中原内地,最终融入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洪流之中。从某方面来说,亚历山大在丝绸之路的开通上,发挥了与张骞同样重要的作用。 以往研究丝绸之路的中文著作,多从中原视角出发,本书则围绕丝路的另一端——希腊化世界展开论述。第1编共分3章,论证亚历山大东征、希腊化世界对于丝路开通的作用;第2编是本书的重点,共分5章,属于个案研究,分别论述希腊化文明遗产在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传播、接受;第3编共3章,论述希腊化文明信息在中国的遗存与影响。各章既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以全面、系统、立体地反映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本次出版,并附录5篇在国外权威期刊发表的英文论文。
-
先秦文献探源郭沂 著本书依据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对先秦文献与相关史实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索,试图恢复其本来面貌,是作者积30余年之功的倾心之作。全书共二十三章,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方向与历史文献研究方法论,二是诸如老子其人其书、孔子与《周易》、儒家八派、思孟关系等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著名公案,三是《尚书》《论语》《孝经》《易传》《礼记》《大学》《中庸》《乐记》等中华核心经典的成书、作者与时代,四是儒道两家出土文献五是其他先秦文献与相关史实考证。
-
院落社会石炀 著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问题由来已久,极其复杂。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 作为十余年实地调查研究的沉淀,《院落社会: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空间衍化与再生》从家庭—院落—片区等不同层面的鲜活实例入手,以平实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图照细致呈现了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空间的现状、衍化及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深入剖析亟待解决的问题及背后原因、相关政策和实践,从整体性的视角,对人口、住房、公共资金投入、改造措施、业态、治理等方面展开综合分析,对六个关键问题和四类界线展开论述,提出复兴历史文化街区及生活空间再生的建议,呼吁均衡保护,底线保障,改善居住困难群体的生活条件。最后,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社会学系在长期跟踪研究中的探索和设想加以介绍,涉及什刹海地区、烟袋斜街、大小石碑胡同等典型实例。 《院落社会: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空间衍化与再生》为破解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老旧小区等面临的基础性难题提供了宝贵思路,极具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