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敦煌山水画史赵声良 著敦煌石窟保存了4—14世纪内容丰富的壁画,石窟壁画中大量的佛教故事画、经变画往往都以山水景物为背景,从而留下了各时期极为丰富的山水画资料,较为系统地反映了一千年间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史。本书按时代顺序,分四个阶段全面阐述敦煌壁画的山水画发展的历程:1.北朝至隋朝、2.唐代前期、3.唐代后期、4.晚期(五代、北宋、西夏、元代)。并对各时期山水画的风格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照各时期画史的记载,以敦煌壁画来印证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各时期画家作品,呈现各时期的山水画风,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山水画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
商都文史资料.第十辑政协商都县委员会 编本辑按讲述的内容进行分类,共设置了岁月峥嵘、史海拾贝、往事寻踪、山水风光、文艺长廊、创业精英、心香一瓣、民俗拾遗等八个栏目,收录了49篇文章。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记述和回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商都儿女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的动人事迹;曾经发生在商都这块土地上的历史事件;改革开放之前的商都社会生活印记和商都县域内的景观名胜、民俗风情;商都籍或曾经在商都生活工作过的文艺人才、农民企业家曲折动人的经历。这些有血有肉的第一手资料,教育引导商都县各族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更好地涵养家国情怀,传承红色革命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进一步推动商都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中国的内战[美] 胡素珊(Suzanne Pepper) 著,启蒙编译所 编译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胡素珊(Suzanne Pepper)的代表作,是西方学者较早对“国民党如何失去大陆政权”这一历史命题进行全面系统、客观中立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关于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作者并不满足于以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而是在中国内战的各个层面上对两党进行比较:与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土地改革的措施,对工业的管理,财政措施,等等。作者的论述基于对政策文件的认真剖析和对政策实际实施及其影响的综合考察,从而细致客观地揭示出共产党是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获得民心和政权的。 很多书都试图分析1945年到1949年间中国内战中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但是Suzanne Pepper的权威著作是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全面的分析如何国民党输掉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行动的失败,是如何在腐败和无能下输掉了平民大众支持的失败。现在新版面市(中文精装珍藏版即是根据新版翻译完成),这里加入了国民党失败和共产党胜利的权威调查,揭示了新的调查结果和一些档案资料,为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国现代史画上浓厚的一笔。
-
庙堂与江湖 范仲淹传 第二部滕非 著《庙堂与江湖:范仲淹传》以北宋端拱至皇祐年间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为线索,以范仲淹、晏殊、欧阳修、吕夷简、韩琦、富弼等诸多著名历史人物间的交集为视角,以《宋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为依据,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北宋真宗、仁宗两朝60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共分为两部。 本书为第二部《忧乐人生》,主要介绍范仲淹青年时期的奋斗历程,包括南都求学等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以及他早年的政治生活和进取,他终生引以为傲的三进三退、景祐党争,范仲淹在西北战场立下的赫赫战功,以及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范仲淹中后期的人生。他在担任副宰相之后厉行改革,以及改革失败之后的晚年生活。其中有庆历新政兴起、失败的原因分析。此外,还介绍了他以一个人的力量影响和改变一个家族的人格魅力。
-
消逝的海外华邦李欣祥 著华人下南洋,在南海周边的东南亚地区进行移民和生活至少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18—19世纪在今天印尼的加里曼丹岛(婆罗洲)西部的华人社群更是开创了华人海外社会的新阶段。他们创立了自己的多个政权实体,包括兰芳公司、大港公司、三道沟公司,等等。 这些公司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功能,实际上已经相当于独立的政权,国内外也有一些研究者称之为国家。这些政权建立之后,不断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骚扰和侵蚀,最终被荷兰人逐个击破灭亡。 这些华人政权虽然已经在历史中消逝,但对于中国历史的价值却非常重要。梁启超将兰芳公司的创始人罗芳伯与美国国父华盛顿并称为当时的伟人,这些华人政权是中华文化非常珍贵的旁支和拓展,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本书作者广泛吸收、综合了中外研究者的文献和成果,并且亲身到中国广东、印尼等地,对这些华人的故乡以及海外政权的遗存进行了实地考察,是对这一主题进行的迄今为止非常详实、全面、系统的研究。
-
为什么是东周任志刚 著冯友兰说: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具规模。 东周时代,涌现出诸子百家争鸣的人文奇观,诸多令人心仪的故事和传说流传至今,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璀璨耀眼的部分,那些被称为“子”的思想家在这个时期集中涌现。正是这个波澜壮阔、大气磅礴、英雄辈出的时代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为中华文明贡献了无与伦比的精神内核。其后两千年中国社会发生的人和事,只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 本书不是考古研究,而是东周时期的系列故事趣读,分春秋篇、吴越春秋篇、战国篇,书中附有拉页,将五百年浩瀚东周无数古圣先贤、英雄豪杰和普罗大众倾情演绎的故事,精彩纷呈的细节、瞬间,层出叠见的定型的文化符号呈现给大家,运用通俗的语言、简单的脉络、有趣的插图帮助读者理清东周这段错综复杂的人文大杂烩,用心体会先贤的言行,找到千年不变的“道”与“理”,探寻中国人的文化源头,学会“以不变应万变”的高维智慧,更快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文化背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
黄河文化通览王志民 编关于“黄河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论述,他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本书立足中华文明的高度,着眼于黄河流域的不同地域文化,深入探索黄河文化的整体性、历史性、多样性、时代性。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对黄河文化作历史性考察,下编对黄河文化分门别类作重点论述,以期深入细致地阐明黄河文化的整体面貌。上编共包含10章,主要对黄河文化的孕育、形成、发展进行历史回顾,并围绕黄河文化发展史中具有典型性的文化现象、历史事件展开论述。下编共包含12章,涉及黄河流域的区域文化、历史名人、文学艺术、科技教育、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间艺术、民族服饰等方面的情况。
-
日军侵华战俘集中营问题研究张帅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日军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阻击大多以失败告终,大量中国士兵沦为俘虏。1938年底之前,日军对中国战场的战俘多采取屠杀政策,并且在攻陷南京时达到高潮。转入持久作战之后,日军不再一味采取战场屠杀战俘的战略,而是保全中国战俘的生命,将中国战俘投入战俘营之中,利用中国战俘的劳动力资源,以实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日军在北平、石门、济南、太原、塘沽、青岛、杭州、徐州、南京、上海等地设置了多个战俘营,关押、训练、改造中国战俘。中国战俘营受到日军前线部队、宪兵机构、情报机构、集中营管理者的残酷对待。此外,战俘集中营还同所在地的伪政权、华北劳工协会产生各种联系。中国战俘在集中营中生活悲惨,在饮食、劳作、医疗等方面都面临遭受了日方的虐待。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军在中国沈阳、上海等地设置了盟军战俘营。俘虏营中的盟军战俘也经历了悲惨的遭遇。本书通过论述日军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在中国设置的战俘营,考察战俘营的管理、运行及受难者的生活场景,还原战俘营的历史状况,从而揭露日军侵华过程中虐待战俘的暴行。作者认为日本在中国设置的战俘营是其对华侵略中的重要一环,反映了日本侵华战中残暴的一面,是其“以战养战”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神山内外许韶明 著卡瓦格博是藏族聚居区为著名的神山之一,也是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举世闻名的藏传佛教转经圈。转山圈之内,有宗教、家庭与经济这三种发挥核心作用的社会体系,对应信仰圈、一妻多夫制和家庭生计三种文化特质。本书为典型的民族志研究,采用整体观视角考察卡瓦格博转山信仰圈内暨青藏高原东部三江(澜沧江、怒江、金沙江)并流区的五个藏族社区(三岩、索日、军拥、龙西、雨崩),总结、讨论其中所展现的藏传佛教派系林立、婚姻形式种类丰富、生计方式多种多样等多元性特征。综合此文化特质,深入了解藏族社会的宗教信仰、婚姻家庭、亲属关系、行为选择及其社会变迁。
-
殷周历史与文字 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 编本书为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在职研究人员的近年代表性成果汇编,总体大约二十万字。相关内容主要为利用殷周古文字材料、新石器时代及三代考古材料、传世文献,探讨夏商周三代历史,研究范围大致上自中国文明起源,下迄战国,涉及先秦国家与社会、文化制度、甲骨学、青铜器学、金文学,简帛学等。同时,内容中结合研究室研究人员的简介,以期让学界及社会对古代史所先秦史研究室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