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王阳明的微笑陈士银本书是一部描写从14世纪到17世纪儒家知识分子命运浮沉的历史类作品。从宋濂、方孝孺,到黄宗羲、顾炎武,从北方的河东学派,到南方的崇仁学派、白沙学派,再到风靡天下的阳明学派,作者继承以儒学名家、名派为主的“学案式”写法,并着重通过科举制度、军政事件、地域分布、身份互动、东西交流等多元化视角,结合主流的史籍以及具体的儒学故事、诗词、小说、图像等小众资料,勾勒出一部全新的明代儒学史。从荐举为主到科举为主,从理学独尊到心学崛起,从利玛窦东来到“南京教案”爆发,从兴复古学到启蒙思想,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明代儒学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以及人才选拔、求学方式、命运抉择、师生关系、伦理与科技、守旧与革新以及民主、宽容、启蒙等方面的思考。
-
平成时代(日),吉见俊哉“平成”是日本1989年1月8日至2019年4月30日使用的年号。作者之所以将它称作一个“时代”,是因为这期间的三十年,正暗合了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从进入平成开始,日本接连遭遇银行破产、支柱产业衰落、政局动荡、就业低迷、贫富差距扩大、少子老龄化问题突出、社会事件频发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溃败,曾经享誉世界的“日本第一”风光不再。本书是为这个失败的时代构建的一座纸上“失败博物馆”。如同甄选展品一般,将日本平成年间堪称典型的历史大事件一一陈列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个章节。经济层面,日本如何应对日美贸易战,索尼、东芝、日立、夏普等****又因何衰落;政治层面,小泉、安倍如何利用民粹主义在竞选中胜出,日本政坛三十年间为何瞬息万变,动荡不断;社会层面,大地震与*****事件等内外冲击的同时,“就业冰河期”“少子老龄化”“格差社会”“地方消亡”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文化层面,从哥斯拉到宫崎骏,民众舆论中深刻的“末日”之感究竟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作者用十五万字梳理了三十年来日本当代史中的几乎所有大事件,供读者全面俯瞰一个充满失败、困顿和茫然的时代。“关于失败的历史学,超越了反乌托邦式的阴暗和忧郁,变成一种充满希望的思考。”回顾和梳理“平成时代”,是为了以史为鉴。平成时代的日本,经历着其他国家也曾经历,或者即将经历的变革,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有着特殊的反思和借鉴意义。
-
西北史地与丝路文明刘进宝本书为“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中一册,主要介绍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西北作为丝绸之路的地理基础,研究西北史地就需要研究丝路文明。西北丝绸之路输送的不仅是丝绸,往来的不仅是贸易,这条路上还承载着来自不同国度和民族的人的情感和文化,是串联亚欧非百年文明的纽带。作者将西北史地的研究与丝绸之路结合起来,从丝绸之路概念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东方学背景下的西北史地学、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丝路贸易及其特点、丝路民族及其文化这五个方面做了系统阐述。
-
地虎噬天王秋原暂缺简介...
-
汉代丝绸之路文化史王子今本书主要介绍了汉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和文化意义。作者从“汉代丝绸之路民族文化”“汉代丝绸之路物质文化交往”“汉代丝绸之路精神文化交往”“汉代丝绸之路文化史料丛考”四个方面研究了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接、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方面的历史效能和文化价值。其中,丝绸之路交通对于汉代文明面貌、汉代文明特质、汉代文明风格以及汉代文明之历史影响的意义,是作者考察的重点。本书的出版,既有益于从不同侧面推进丝绸之路史的总体研究,又可深化学界对丝绸之路文化意义的全面认识。
-
三国史话吕思勉《三国史话》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唯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吕先生治史,注重对社会的综合研究,最能融会贯通,评论历史往往独具只眼,是故本书成为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重要参考资料,具备长销畅销的潜质。
-
美国小说发展史毛信德“小说”一词在中文里历史久远,《汉书·艺文志》将“小说家”列为九流十家之末,他们的记录与历史相通,但不同于官方的正史,系“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殷芸小说》据说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梁代,是我国很早以“小说”命名的著作,多为不经之谈。唐传奇的出现带来新气象,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但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产生有特殊的时代背景,离不开外来的影响。我国近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往往也是翻译家。这种现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晚清之前,传统文人重诗文,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地位不高,主要是供人消遣的。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小说受重视的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语。1899年初《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大受读书人欢迎,有严复诗句为证:“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游子肠。”1924年10月9日,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京病逝。一个月后,郑振铎在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上发表《林琴南先生》一文,从三方面总结这位福建先贤对中国文坛的贡献。首先,林译小说填平了中西文化之间的深沟,读者得以近距离观察西方社会,“了然地明白了他们的家庭情形,他们的社会的内部的情形,以及他们的国民性。且明白了‘中’与‘西’原不是两个截然相异的名词”。总之,“他们”与“我们”同样是人。其次,中国读书人以为中国传统文学至高无上,林译小说风行后,方知欧美不仅有物质文明上的成就,欧美作家也可与太史公比肩。再者,小说的翻译创作深受林纾译作影响,文人心目中小说的地位由此改观,自林纾以后,才有以小说家自命的文人。郑振铎这番话实际上暗含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达,有赖于域外小说的引进。鲁迅也是在接触了外国文学之后,才不再相信小说的功能就是消磨时间。他在作于1933年春的《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写道:“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
昆布罗王(老挝)马哈西拉·维拉冯,努安·乌恬萨达 编著本书为“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中老经典著作互译项目首批成果之一,主要叙述了老挝境内先民以及到维逊拉腊王为止,澜沧王国历代君王在位时期多个方面发展变化的重要史实。本书内容丰富,尽管有浓厚的传说成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挝的历史,从这个角度而言也是一本具有重要史学价值的书籍。
-
不对称的博弈韩献栋本书系统梳理了冷战结束以来美朝关系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尽可能详尽地描述了三十年来美朝之间发生的每一次有意义的互动过程,包括日内瓦会谈、轻水反应堆问题会谈、导弹谈判、遗骸问题谈判、四方会谈、六方会谈等双边或多边框架内的谈判,分析和考察了每一次谈判所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等,研究了相互间政策的影响因素。 美朝关系是理解和观测朝鲜半岛问题发展与走向的一条主线。本书以极其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还原和再现了美朝关系三十年发展的全貌。本书对美朝关系发展规律的总结有助于理解和预测包括美朝关系问题在内的朝鲜半岛问题的走向。
-
牛津通识读本(英国)米里·鲁宾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的一千年被称为欧洲的中世纪,意指古希腊罗马文明与文艺复兴两座文化高峰之间的“中间年代”,这是一个略显尴尬的术语。作者米里?鲁宾的考察范围涵盖成为野蛮王国的罗马帝国各省,以及逐渐融入欧洲的北部和东部地区。通过描述中世纪的神圣王权、思想信仰、生活方式、领主和骑士、自然和环境、征服和交流等诸多方面,本书探讨了这段历史时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变化与活力,以及这一时期留给现代世界的遗产,对于了解欧洲文明的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