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读史有学问冷成金著本书介绍了认识帝王之术的学问;分析治乱成败的学问;看待政治与道德的学问;谙熟通权达变的学问等内容。.毛泽东爱读史,也最懂史,不仅精读详批了二十四史,对许多笔记野史也多有留意,甚至在临去世前,还要工作人员到北京图书馆找一部大字本的《容斋随笔》来读。毛泽东的救国智慧,治国方略,无不可在中国历史中找到渊源。读史要有“学问”,切不可被漫长的历史“骗了无涯过客”。要破除对历代帝王之术的神秘感,要对其有清醒的认识;要善于运用自己的经验分析历代的治乱成败,并从中总结出相应的规律;还要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中走出来,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政治与道德的关系;而在具体操守成规。能够做到这些,虽未必能赶上大智大贤,也应算是会“读史”了。..当然,要真正读懂历史,又谈何容易?正所谓“一篇读罢头飞雪”,没有宏大的气魄,没有沧桑的经历,没有丰富的知识,即使对史书倒背如流,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将历史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方可称得上懂史。而人一旦到了这个境界,恐怕就可以“创造历史”了。“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血腥的战乱也许暂时过去了,但人生的“战争”却永远不会停止。因此,历史,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永远都不会失去意义。至于意义的大小,就全凭个人的觉悟程度了。...
-
历代名将治军方略仝晰纲著《历代名将治军方略》共分为《赏罚》、《权变》、《用间》、《攻守》、《将帅》、《奇正》、《民本》、《文伐》、《兵典》9篇,论述了历代名将在赏罚立信,随机应变,用间反间,谋攻防守,将帅风范,奇正变化,安众惠民,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方面的言论和事迹以及主要兵学著作。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 评点深入一个人物的心灵,破译一个家族的密码,探求一个民族文化的底蕴。曾国藩家书的内容远非治家一项所能涵盖。它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者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功名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坦露。读懂这样一部书,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曾国藩便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人之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有值得借鉴之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从哪些方面来评说曾氏的家书,它有哪些特色,为什么会引起各方特别的重视,为了便大家了解,我们特简要介绍如下:1.《评点》介绍了曾国藩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举凡曾氏大家庭、小家庭的每位成员,与曾氏有较密切交往的亲戚朋友,《评点》中都将眉目清晰的予以介绍。读者将可以从中知道曾氏终生崇拜的偶像是他的祖父,而他的祖母却比祖父整整大7岁,母亲又比父亲整整大5岁。他的两个儿子都短命,五个女婿几乎都不争气,至于接续曾氏家庭的大功臣,却是他的二儿媳……2.《评点》交代了所选家书的时代背景。曾氏所办的许多事都与当时的时代密切相关,勾勒出其时代背景,将有助于读者对家书及其本人的更深了解。如曾氏出山前夕太平军围攻长沙的情况,为什么团练最先会在湖南出现。又如慈禧太后为什么会特别重用曾氏。还有,十几年的战争给当时百姓带来的灾难:富庶的皖南居然公开卖人肉,每斤标价120文……3.《评点》讲述了大量信中只是略微点到,而读者又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慈禧与恭王的矛盾,撤湘军的内幕,淮军崛起的原因,曾氏的身体状况,他最后死于什么病等等。4.《评点》介绍了晚清的官场典章制度、社会习俗等等。比如九品十八级的官制、官员的月薪、年终奖、年终考核等。还有,一个教师当以可以赚多少钱,一个医生的出诊费多少,一个丫环值多少钱。当时的物价怎样,一两银子究竟是个什么概念等等。此外,针对家书中所常见的经史引文,《评点》将说明出处,笺释其义,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增加国学知识。5.曾氏湘乡老家典藏的家书中在清末付刻时有的去掉不用,有的则删去某些段落。这里面有哪些外人或后人不知的原因?《评点》会在相关的家书后面告诉读者:有的是为了顾全曾氏本人的面子,有的是为了顾及李鸿章兄弟的面子等等。6.曾氏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军事、外交极有影响,《评点》在相关章节中介绍了曾氏的言行对蔡锷、陈独秀、毛泽东、蒋介石等人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并通过他们而影响中国近代政局。7.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来考察曾氏的思想,分析曾氏有哪些方面对今人仍有启益价值和借鉴价值,是《评点》作者用力最多的部分。比如作者将会细致地分析曾氏有关求缺的思想、惜福的思想、不留钱财给子孙的思想等等。8.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是《评点》的最大特色。比如推动曾氏将湘军做大做强的第一动力究竟是什么?又如曾氏官越大、权越重、心里越恐惧、行动越谨慎。他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在评点曾氏为母亲办丧事时,提出了“孝道平衡了‘三从四德”’的观点;在评点曾氏教子时,提出聪明并不是人的重要美质等等,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评点》学养厚实,视野开阔,笔调轻松闲适,摇曳多姿,阅读起来既像读历史故事,又像是读文化随笔,既是在说昨天,又是在说今天,既可让人益智敦品明事晓理,又可让人赏心说日休闲养性,的确是一部将文、史、哲冶于一炉的难得之作。
-
中华文明七千年初探蒋南华著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在六千年以前就进入了文明时代,印度和巴比伦的文明史也有四千余年。中国的文明史仅只五千年吗?本书运用天文历法、历史典籍和出土文物等三个方面的材料,从人类的发祥地、人类文明的摇篮、炎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的生活年代以及火的发明与使用、陶器制作、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文字、城池与房屋建筑、传统医药学和天文历术等若干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考证和论述。有的则借助于天文历术的推算,对古代典籍和纪历铭器上的若干天象记载(如炎黄五帝的生活年代和夏商周断代问题,等等),进行了科学的推算,并结合出土文物(如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天文图像和墓主身份)的考证,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和证据提出了中华文明史至少为七千年或七千年以上的结论。这一结论正陆续得到考古发现的进一步证实。
-
商代审美意识研究朱志荣著本书主要研究中国商代的审美意识问题。商代是中国第一个有信史的时代,其文字和器皿的形态,都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生动丰富的审美观念的记载。它们在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历史变迁中,无疑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尤其对后世审美意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我们今天探本究源,研究商代人的审美意识,才是非常必要的。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期,人们就开始打制具有实用价值的石器,并且逐步由粗到细,体现了追求美观的要求,进而用石器工具制作了人体的装饰用品、石雕和乐器等。经过若干年的积累和进化,到了商代,中国古人自发的审美意识已经越来越彰显了,并对三千多年来的中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其间起着重要作用、对中国历代的审美意识产生重要影响的有两类:一是文字;二是各类器皿。后人正是通过这些文字和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各种器皿,窥测到中国商代祖先们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包括其中所蕴涵的审美意识。
-
元代政治制度研究李治安著李治安,河北邢台人,1949年生。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主要从事元史和政治制度史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行省制度研究》已发表《成吉思汗生年问题补正》、《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地位》、《元代“常朝”与御前奏闻考辩》、《元代投下考述》、《元代中原投下封地置路州发微》等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为元史专家李治安教授近著,现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60万字,分四章,主要涉及元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行政与监察制度、投下与蒙古诸王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等内容。大抵涵盖了作者近二十年来在元代政治制度史研究中的心得。
-
庐山老相册陈政主编该书内设昔景旧照、领袖留踪、旧事重温、民国轶事、名人瞬间、庐苑春秋、逝物留痕、文化遗产、庐山之景等十四个专栏内容。
-
隐士与中国古代文学李生龙著本书阐述了古代隐士产生的原因,隐士隐逸的理论,隐士在学术文化史的地位,隐士的文学创作,以及文学作品中的隐士形象等内容。
-
中国传统文化通论赵洪恩,李宝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包括绪论、历代文化、专题文化、地域方化、民族文化和综论共六章,分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主要专题内容、地域差异性、民族多元性、总体特征和基本精神以及未来走向等诸多方面的诸作了简明扼要的讨论和介绍。编者力求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原则精神,做到史论结全、纵横交错、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地审视和阐述博大精审的中国传统文化,尽可能给学生以全面完整而又概略精要的了解和认识。
-
追寻远古的呼唤蔡凤书著本书记述了中国百年考古学的历程,内容包括源远流长的古代考古学、近代考古学、新中国考古、新中国考古学的第二个春天等八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