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民国研究 2020年秋季号朱庆葆《民国研究》系*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专刊,主要刊载关于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相关史实与理论的研究文章。现为CSSCI来源集刊。本辑为第38辑,共收录了19篇文章,分为“日本侵华与抗战史研究”“民国政治与外交”“民国经济”“民国社会与文化”“民国教育”“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专题”“书评”“会议综述”“海外史料评介”等栏目,内容涉及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
审判从这里开始徐家俊本书真实记述了抗战胜利后,上海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审判的全过程。这段历史过去提及得较少,除了国际远东军事法庭对日本首要战犯的审判外,中国战区在十个城市所设立的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是如何审判日本战犯的,则鲜为人知。上海提蓝桥监狱,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曾经是远东第一大的监狱,故然有着许多传奇的故事,但最值得自豪的,应该是在这里关押过对中国人民犯下累累血债的日本战犯,在这里对日本战犯做出了庄严的审判,一些罪大恶极的战犯在这里被处以绞刑。这是大快人心的。
-
重拾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本书选取了北京日报深度周刊“旧京图说”栏目的经典篇章,250余张北京珍贵老照片,再现百年旧世相:车夫大战电车、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漂洋过海而来的动物园、慈溪专用小火车、北平各色美食、百年前的假照片……图文并茂,生动重现老北京旧影,那些奇趣事儿、时髦事儿、民风民俗、不为人知的宫廷秘事,打破你对老北京的认知,重温那些早已淡出人们视线的日常图景,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生动、立体的老北京。
-
中国近代军阀的最后结局杨帆 著本书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北洋政府时期掌控或左右北洋政府中央政权,或在某些重大历史事件中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鲜明人物特点与争议的军阀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张勋、曹锟、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韩复榘十人,参考20世纪初和二三十年代的一些原始资料,以及相关人物口述,褪去尘封已久的历史,通过客观事实,讲述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迹、崛起,以及最后结局,力求客观、公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本书语言通俗生动、事件记述详尽准确、人物描写细致入微。是一部有价值且有可读性的历史作品。
-
团体与日常徐志民,[韩]孙安石,[日]大里浩秋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史,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留日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二是他们的团体活动。留日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习生活、经费问题、人际交往、翻译编辑、文学创作、社会活动等生活百态和人间诸相。留日学生的团体活动,既有清末留日学生的重要组织励志会、译书汇编社、清国留学生会馆、军国民教育会,也有抗战前后中共东京支部、中华学艺社、中国留日同学总会等开展的主要活动。围绕留学生与救国的主题,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个人生活与团体活动相互交织,展现了人清末至新中国成立期间半个多世纪的留日生活谱系与中日关系变化。
-
空间·制度·社会鲁西奇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的代表性论文,分为“空间”“制度”“社会”三部分,着意于从整体上考察中国古代的空间、人群、制度与社会等问题。在“空间”部分,作者考察“封”“疆”“界”的含义,并分析“越”的历史空间内涵。在“制度”部分,作者描绘秦代县级行政机构的总体图景及其运行机制,考察唐宋时期厢、乡里制度及新县的置立,关注王朝国家自上而下的制度,也在意民间社会自生、内在的制度,诸如中国农田水利规章中体现的民约。在“社会”部分,作者关注被归属于某一阶层的人的生计与身份,探讨中国古代早期庶人的“名”与“姓名”,以及秦统治下人民的身份与社会结构。
-
媒体中的上海大学:1922—2022卢志国,洪佳惠 著创建于1922年10月的上海大学,是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一所干部学校,着力于培养革命人才和建设人才,名义上为中国国民党党立学校,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主掌的且以中共党员为骨干的所用以培养革命干部的教育机构。198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校、华东师范大学分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复办上海大学(简称原上海大学)。1994年组建的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海大学是拥有悠久传统和红色基因的大学,是走过峥嵘岁月和光辉历史的大学,它的诞生、成长、发展和壮大,始终与国家和民族以及我们所在的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本书收集了1922—2022年的全国主流媒体有关上海大学的报道文章,包括《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和《青年报》等。这些报道,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上海大学的发展轨迹,它是上海大学校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教育史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周恩来在巴黎小仓和夫,王冬 著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书,记录了周恩来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919年以后,在黑暗与光明的重叠里,中华民族开始觉醒,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周恩来也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为“中华腾飞世界”而奋斗的历程中。在这个历史背景下,1920年,周恩来赴法留学,直到1924年才回国。作者在巴黎实地探访周恩来的足迹,以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治学方法,基于大量资料和史料,考证了青年周恩来在法国巴黎留学期间的生活、学习经历,详细叙述了周恩来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未来的思考,记录了他由此走向共产主义道路的历程。 本书将周恩来留法时期求学和革命思想的形成,置于整个20世纪20年代欧洲社会形势和国际共运的大背景下,说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
康熙勤政马平安 著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政治人物。他文治武功兼备,重视借鉴历代王朝兴亡盛衰的原由本末,勤政事,重德治,以儒家思想治国;他清除权臣,扭转错误的治国方向;他致力恢复经济与社会秩序,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发展经济;他注意整顿吏治,惩治贪污;他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消灭噶尔丹反叛势力,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并成功地实现中俄东端划界,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他重视文教,致力发展民族文化。在61年的政治生涯中,康熙帝以其坚韧不拔的努力,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从而使他跻身于中国历史上最为优秀的帝王之列。
-
周公治国马平安 著周公是中国政治与文化目前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谈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封建制度、礼乐文化,谈人文化成,都离不开周公。更为重要的是,周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他一生辅佐武王和成王父子,在政治上有大作为,在文化上有大开拓。他尊重传统,注意以史为鉴。他封邦建国,奠基华夏政治大一统格局。他以民情视天命,全面开创人文主义新时代。他敬德保民慎罚,开创以德治国新模式。他提出系统的建业与守业的政治理论和主张,可谓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目前的开山鼻祖。周公的治国智慧对后世中华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中国政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