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海外中国研究·铁路与中国转型[德]柯丽莎 著,金毅 译作为现代性的一种象征,铁路自清末以来一直在中国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本书透过铁路系统的视角,考察一百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和转型,探讨铁路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作为科层系统和经济系统的铁路。在研究路径上,本书使用了“机构”这一概念,亦即从铁路机构的组织运作出发,研究了与之相关的技术、管理、市场、观念、政治、战争等不同面向的问题,从而构建了一种关于中国铁路史的综合性叙事。在这种“实践的”历史研究过程中,本书也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断裂与延续、本土与外来、精英与民众等议题展开了富有启发性的讨论。
-
权力的面孔张宏杰 著这是一幅中央帝国的权力图像,也是一部浓缩版中国帝王传记。知名历史学者张宏杰以心理分析式的写作手法,描写了秦始皇、汉武帝、王莽、杨广、朱元璋、正德、嘉庆、洪秀全、光绪、永历、崇祯等十一张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权力面孔,深入分析了他们在皇权压力之下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人性侧面,并在此基础上,解读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运作法则和背后的行为逻辑。十一张权力面孔,就是十一个独特的历史侧面。这些不同特点、不同性格的权力人物,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历史也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本书既有关于他们心灵动态的描绘,也有其所依托的文化背景的分析,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以点带面透析王朝兴亡。
-
血战湘江,转兵突围湖南省档案馆编,叶建军主编本书按专题分为四章: 《红六军团西征湘西》《中央红军长征在湖南》《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以及《湖南边区的游击战争》, 时间跨度为1934年7月至1938年6月。每个专题由概述、文献与参考资料三部分组成。概述由文字与长征在湘期间老照片组成,以时间为序宏观介绍红军长征在湘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文献和参考资料以时间为序,主要收录红军长征在湘期间,敌我双方所形成的有关档案史料,并加以注释。本书的出版,将以丰富的手档案资料和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还原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全景式地展现红军长征在湘期间如何英勇作战,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进行战略转移的历史面貌,有益于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
秦汉名物丛考王子今 著;名物研究是说明诸多历史文化现象的基础。《秦汉名物丛考(增订版)》是王子今教授在秦汉史领域耕耘三十余年所得,其考证对象包括秦汉百姓日常饮食之酱、豉、盐菜、酒、脯、饼、蜜、豆、枣、乳,衣饰之赤帻、襁褓、胡粉、香囊、手巾,行居之行囊、行縢、偪胫、马甲、掌蹄、鹿车、流马方囊、木罂缻,道路形式之浮桥、阁道、石道、复道、复壁、虹梁、封,器用之筒型器、角杯、合卺杯、缣囊、蒋席、渠枕、胶?、连弩、机械,儿童玩具之鸠车、竹马、泥车、瓦狗,鸟兽昆虫之天马、野马、骆驼、驴、骡、貘、鹤、孔雀、蛤蜊、鱼、蚕、蜂、蝗,植物之茭、苇、慈其,等等,可视为一部秦汉社会日常生活小百科。本书取材宏富,考证精详,言必有据,文必有征;且不仅考证名物本身的形貌、生成、功用等,更从广阔的视野和多侧面多角度揭示各种名物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增订版对初版内容做了全面修订校勘,并补充26题,共计72题(另附2篇附论),分为衣食、行居、器用、动植四部分;配有229幅黑白和彩色图片,印装精美,适合收藏。
-
汉匈战争三百年宿巍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几乎伴随了汉朝始终。四百年的汉朝有三百年时间都在研究如何解决匈奴边患问题。刘邦建汉不久,便和匈奴出现了白登之战,不过开场白是汉朝占据了下风,直到公元104年西域重归汉朝,三百年间汉朝与匈奴断断续续的战争才告一段落。在和匈奴的对抗中,还穿插了汉朝与大宛、莎车乃至先零羌之间的部分战事。书稿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行文,其特点在于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没有单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模式进行写作。而是将汉匈战争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提取出来单独成篇,在看似分裂的单篇叙述中将汉匈战争的情节连贯起来,兼及汉朝内部与匈奴内部的其他事件。书稿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讲述汉匈战争的历史,全景式展现波澜壮阔的战争,对了解汉朝与周边政权的战争和民族关系很有帮助。
-
清明上河图,风俗画里的中国绘画史邦妮八百多年前,北宋画家张择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汴京城美丽的清明景象,此画即是《清明上河图》。通过这卷长达5米的画卷,画家将宋朝的历史、社会风俗、宋代生活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并以此“宋代风俗画”巅峰之作,进入宋代艺术史,探讨两宋风俗画的兴起、繁盛与衰落,及其在中国艺术史、历史中的重要性,从而延伸至对整个中国绘画史的梳理,以及中西风俗画风格对比解析。
-
忽必烈周良霄 著忽必烈是中国和蒙古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完成了蒙古族从早期的游牧奴隶制到中原封建制的飞跃,创建元王朝,行用汉法,统一全国。他的活动,对中国疆域的奠定,多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以及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有巨大的影响。本书充分肯定了忽必烈在上述诸方面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详细分析了在其治下蒙古贵族、色目人及汉人官员间相互倾轧、争夺的政治升沉,其纵横捭阖的政治权术以及穷兵黩武的对外侵略战争等。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忽必烈的专著,立体展现了忽必烈跌宕起伏、功过纷纭的一生,同时也是探讨元朝政治史的一项重要成果。
-
他们当时在南京【美】陆束屏 著;张玉亮 译日军攻占南京之后,有四名美国记者、一名英国记者,以及十四名美国传教士留在南京城内。这五名记者均以最快的速度将南京大屠杀最初情况的新闻报道发往英美各大报章。而十四位美国传教士在城内经历了大屠杀的全过程,并以日记、信件等形式记录了所见所闻。此外,英美两国驻南京的外交官也于此期间,将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暴行与各自公民遭受的财产损失,及时报告给各自的政府。本书依据对这些史料的发掘和考证,以其他国家国民的视角,展开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历史棱镜。
-
名家精译史学经典·战国策选译赵丕杰 译注《战国策》简称《国策》,相传原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不同名称。西汉刘向按秦、齐、楚、赵等十二国次序进行编排整理,删去重复,编订为三十三篇,并定名为《战国策》。这部书主要记载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它反映了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各个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文字生动流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本书延请首都师范大学赵丕杰教授对原著予以选编注译。共选译《战国策》原文六十章,所选皆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思想内容较好,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同时也照顾到国别和不同的文体,力求能反映《战国策》全书的面貌。译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希望能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
-
名家精译史学经典·三国志选译陈稼禾 译注《三国志》, 西晋史学家陈寿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三国志译注》由陈稼禾先生译注,选择、节录了《三国志》中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传记。除原文外,还编写了注释和译文。注释主要解释当时的典章制度、历史地名和较难的语词。裴松之注本中增补的重要史料,本书也选录了部分,加以今译,放在注释中。译文以直译为主,间用意译。为了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历史背景和他的作用、后人对他的评价,在每篇传记前,都作了简要的说明,以帮助读者获得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引起阅读《三国志》和了解三国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