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临安城与南宋视野下的杭州杭州博物馆本书为杭州博物馆“桃源莫莫·城市考古系列展” 部“宋韵迹忆”之“‘行在’山水间——南宋视野下的杭州临安城”配展图书,围绕皇城、中央官署、住宅、公共设施、墓葬及海外贸易等考古遗迹,辅以历史文献,展现临安城的城市布局与功能,展示临安城作为典型南方山水城市的特点,“再现”南宋视野下与杭州城相关的历史,铺陈今天对于临安城中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的想象。
-
春秋十日谈刘勋本书精选了春秋时期十个有趣味、有争议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细致剖析传世文献和新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在此基础上试图拂去蒙尘、穿透迷雾,逼近每个事件或人物的历史真相。通过“新读”这十个春秋史事件或人物,读者可以小见大地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内政外交的全貌,深入细致地揣摩古今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进而具体生动地体会“春秋”这个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
-
战后美国外交政策探微赵学功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开始进入全世界的视野之内。不过,哥伦布认为他所到达的是东方的印度,故误将所到之地称为印度群岛,将当地原住民称为“印地人”。意大利航海家阿美利哥在随葡萄牙船队到南美洲探险后,于1507年出版的《阿美利哥·维斯普西四次航行记》中宣布哥伦布所发现的土地并非东方印度,而是一个新大陆。稍后学者为了纪念新大陆的发现,将这一大陆命名为“亚美利加”,即美洲。此后很长时期内,欧洲人,无论是西班牙、葡萄牙还是英国、法国的探险家,都将这一大陆称为美洲。葡萄牙航海家费迪南德·麦哲伦,西班牙探险家赫尔南·科尔特斯、弗朗西斯科·皮萨罗,英国探险家弗朗西斯·德雷克、沃尔特·雷利无论在发给欧洲的报告、书信还是出版的行记中,都将新大陆称为美洲。甚至到18世纪后期,克雷夫科尔撰写的《一位美国农夫的来信》使用的依然是“America”,而法国入托克维尔在19世纪30年代出版的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也是如此。可以说,在“新大陆”被发现后的数百年中,美洲在欧洲人的观念中都是一个整体。1776年,随着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独立,美洲各区域开始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首先独立的美国逐渐发展壮大,西进运动势如破竹,领土扩张狂飙猛进,到19世纪中期已经俨然成为美洲大国。接着,原在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之下的广大拉丁美洲地区,也在19世纪20年代纷纷独立,建立了众多国家。不过,新独立的拉美各国在资源禀赋极为有利的情况下,却未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问题丛生,现代化之路崎岖缓慢。现代学者在谈及拉美问题时,屡屡提及“现代化的陷阱”。最后,加拿大在19世纪中期经过与英国谈判才获得半独立地位,但此后其“国家政策”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稳步提升,于20世纪初跻身经济发达国家之列。表面上看,似乎美洲各国因为国情不同、发展道路各异而无法被等同视之,但当历史进入19世纪末期以后,美洲一体化的趋势却日渐明显,似乎应了“分久必合”的老话。1890年4月,美国同拉美17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首次美洲会议,决定建立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及其常设机构——美洲共和国商务局。1948年在波哥大举行的第九次美洲会议通过了《美洲国家组织宪章》,联盟遂改称为“美洲国家组织”。这一国际组织包括美国、加拿大与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时至今日,美洲各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联系日益紧密,美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依然是和欧洲、亚洲、非洲迥然不同的一个区域。无论是被视为一个整体的美洲,还是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美洲各国,抑或走向一体化的美洲,都值得学界从历史、文化、外交、经济等多维度、多视角进行深入研究。
-
近代中国铁路制度与功能的演进马陵合本书以时间为主轴,以管理权为核心,结合外国力量与社会力量对铁路的影响,还原与审视近代铁路发展中各种权力资源配置与调整的复杂历程。书中首先梳理中央集权铁路管理体制的形成与演变历程;其次分析铁路建设和运营中的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再次探讨外国势力和政治区域化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多重作用,评述铁路建设和运营上的地方主义特色;后评析中央与地方在铁路修筑运营上权力分配趋于制度化的历程。
-
古代史夏曾佑《古代史》为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夏曾佑所著,它上自神话时期,下涉隋唐初立,分传疑、化成、极盛、中衰四个时代,讲述了隋唐之前的中国历史变迁。本书开创了章节体史书的先例,成为近代史学的主要体裁,影响甚大。本书列述了各朝帝王世系,并着力分析各代兴乱大事和政教思想,文笔简练、内容深刻,是不可多得的史学经典。
-
宋韵文化杭州市社会科学院 编《宋韵文化》由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编,旨在在打造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加快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本书为辑,刊载14篇文章。这些文章以不同的角度对宋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进行研究。
-
汉代丝绸之路文化史王子今本书主要介绍了汉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和文化意义。作者从“汉代丝绸之路民族文化”“汉代丝绸之路物质文化交往”“汉代丝绸之路精神文化交往”“汉代丝绸之路文化史料丛考”四个方面研究了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接、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方面的历史效能和文化价值。其中,丝绸之路交通对于汉代文明面貌、汉代文明特质、汉代文明风格以及汉代文明之历史影响的意义,是作者考察的重点。本书的出版,既有益于从不同侧面推进丝绸之路史的总体研究,又可深化学界对丝绸之路文化意义的全面认识。
-
细读秦亡汉兴晏建怀 著《细读秦亡汉兴》一书作者以全景视角结合关键人物,完整复原了从秦始皇晚年到群雄起义推翻大秦,再到楚汉相争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那个风云时代。作者的叙述既有精彩的宏观叙事,也有独到的细致分析,并通过生动的文笔,为读者详尽道出秦汉王朝更替的历史启示。
-
人中吕布马陈兵古代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以父系血统为唯一合法传承路径的宗法制社会结构,并在父权制基础上发展出以宗族关系与皇权承续嬗变为中轴的专制社会治理系统。但由于生物遗传、蓬勃多元的社会因素等局限,当局者又逐渐摸索出一套符合儒家伦理的辅助调整工具,即以继嗣养子为核心的拟亲制度,包括显性形式如异姓收养、以庶为嫡、同宗继嗣,乃至赘婿、招夫、改嫁、兄弟结拜等伴生丐养关系,以及隐性变体如天子之道、蓄士养客、宗族部曲、师生门人、主官辟召、赐姓赠名等种种形式,成为血亲系统“盗谱者”,并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着社会能量交换与资源整合。
-
变宋徐富海为何一场基于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良好愿望的宏大改革最终走到了初衷的反面?为何在变法者眼中本为 “利民”的政策却一步步地蜕变为 “害民”的恶政?为何一位清廉高洁、富有才智的治国能臣会在后世士大夫的口中成为北宋败亡的“罪魁祸首“?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极具转折性及影响力的事件之一,从政治、 经济、军事到教育、风俗、人心;从中央、各部、州府、县镇到乡村,变法深入到了国家社会的每一个环节、阶层和群体,《变宋:王安石改革的逻辑与陷阱》全景式地展现了新法推行过程中遇到的悖论、陷阱与困境,非常独到地分析了各类利益群体的反应和行为,深入部析了政策失效的根本原因,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普遍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如何重新认识王安石变法?作者运用美国社会学家“非预期结果”这一现代社会学理论,围绕 “为什么好政策交成了办坏事”这一核心问题,对这场声势浩大的 “变法”进行了具有现代意涵的解读。作者充分运用史料,生动地阐述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理念、经过和结果;更采用了社会学的综合政策分析工具,分析变法涉及的人的问题、制度问题与政策环境的问题,探究变法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效果及其反馈,解读变法政策失效的原因及后果。《变宋:王安石改革的逻辑与陷阱》具有现代性的问题意识、开阔通贯的历史视野、通俗流畅的语言、生动丰富的细节,在众多以王安石变法为主题的图书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