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张艳清朝(1636-1912,1644年建立全国性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境的中央政权。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老城)。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统治中原的明朝为李自成所灭,原明朝将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并迁都北京,清朝从此取代明朝成为整个中国的实际统治者。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俘杀,从此清王朝基本控制整个中国。清朝共历12位皇帝: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之后的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至康熙朝,平三藩,收台湾,清朝统一全国。历经雍正朝、乾隆朝,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经济、文化逐步得以恢复发展,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但此后清朝也渐渐陷入中国历代世袭专制王朝的“兴起一鼎盛-衰落”宿命。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迹象,政治曰渐腐败。继位的嘉庆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执政风格趋于保守和僵化。清朝初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地位,通过剃发易服来抑制人民。对内采取民族分治的政策,制造文字狱,压制进步思想;对外实行海禁,闭关锁国,轻视外国先进科学技术。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朝的疆域及社会稳定,但却导致了此起彼伏的民族问题和末期的极度贫弱。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纷纷以武力逼迫中国开放市场,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世纪末八国联军入侵,庚子赔款后清朝已无力再抵御外来入侵。清朝后期在西方列强的炮火威胁下,不得不打开国门并尝试维新变法,但此时国家早已极度贫弱,加之统治者防汉抑汉思想的重压下,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随后清政府又接连被迫签订了包括割地赔款在内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近代中国走向衰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标志着清王朝的灭亡。
-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张伟明朝(1368-1644)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16位皇帝,统治276年。1368年,朱元璋在统一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后称帝,国号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王朝。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今南京),其辖区称为京师。1421年,明成祖把国都迁至北京,将原京师改称为南京。明前期,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1368-1398)之治,国力迅速成长。到明成祖时期,国势到达高峰,后世称为永乐盛世。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1424——-1435)之治。明英宗与明代宗时期,虽有土木堡之变,但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明宪宗与明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尚可平稳。明武宗朱厚照沉溺游乐,最终使明孝宗一脉绝嗣,引发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即位后,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政权,在东南沿海任用胡宗宪、俞大猷等将领,平定倭患。后经历明穆宗隆庆(1567-1572)新政和明神宗万历(1573-1620)中兴,国力得到恢复。明神宗中期,完成万历三大征,平定内乱,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鲜的计划。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到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才废除宦官专政。然而明思宗政策失误和天灾不断,明朝最终亡于农民军建立的大顺政权。1644年,明思宗自缢于煤山(今北京景山),至此明朝统治结束。随后,清军击败农民军并入主中原。后继南明与明郑政权一直延续数十年,直至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
-
无尽的纷争(美)佩里·米勒暂缺简介...
-
王阳明的微笑陈士银本书是一部描写从14世纪到17世纪儒家知识分子命运浮沉的历史类作品。从宋濂、方孝孺,到黄宗羲、顾炎武,从北方的河东学派,到南方的崇仁学派、白沙学派,再到风靡天下的阳明学派,作者继承以儒学名家、名派为主的“学案式”写法,并着重通过科举制度、军政事件、地域分布、身份互动、东西交流等多元化视角,结合主流的史籍以及具体的儒学故事、诗词、小说、图像等小众资料,勾勒出一部全新的明代儒学史。从荐举为主到科举为主,从理学独尊到心学崛起,从利玛窦东来到“南京教案”爆发,从兴复古学到启蒙思想,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明代儒学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以及人才选拔、求学方式、命运抉择、师生关系、伦理与科技、守旧与革新以及民主、宽容、启蒙等方面的思考。
-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张真真宋朝(960~1279),是中国历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太祖赵匡胤建国时为避免唐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悲剧,采取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这些政策影响所及长远:一方面使宋朝内部安定而少有内乱,有利于经济发展与文化的繁荣;但另一方面也因此导致武力积弱,不敌北方外敌。不过相对而言,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繁荣的时代之一。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鉴于一些将领、节度使可能拥兵自重而影响皇权,宋太祖听从赵普建议,“杯酒释兵权”,使兵、将分离,保证了统治权的集中,但是同时削弱了军队战斗力。976年十月,赵匡胤之弟赵匡义在“斧声烛影”的历史疑案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到979年,消灭北汉,中国大部分被统一。北宋开国后,通过收兵权、削相权及制钱谷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统治。同时,科举制度获得极大发展。北宋中叶,朝政日益萎靡,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宋仁宗时,出现短暂的“庆历新政”。这个时期几乎是整个大宋王朝为繁荣的时期,科技、艺术等成就几乎达到整个封建王朝的高峰。后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了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王安石变法,但最终遭到保守派反对而废弃。北宋末,统治极度腐朽。1127年,金国军队攻入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同年,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即宋高宗,史称南宋。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共存152年,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恭帝、端宗和末帝赵昺九帝。南宋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与西夏、金朝和大理为并存政权。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南宋时期,当权者长期执行求和政策,向金朝称臣纳贡;压制军民抗金斗争,甚至不惜残杀爱国将领岳飞。1142年,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害死了力主抗金的岳飞。南宋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1276年,元朝军队占领临安,益王赵昰、广王赵昺等残余势力继续抵抗.直到1279年,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爵被元军逼得走投无路,被大臣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至此,偏安王朝最终覆灭。
-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虞万里《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分两部分,分别考述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的起源问题,是作者在《姓氏起源新论》《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诸学术论文之基础上,系根据新出出土文献及发掘既有文史资料写成。所论“姓氏涵义”“姓氏学家对姓与氏区别与界定”“西周封建、册命同姓与赐姓命氏”“周代礼制、礼俗所见同姓、异姓之等级与待遇”“氏为远古所传,姓为西周所重”“称谓的社会等级制”“商周称谓之考察”“名字、爵号、谥号、庙号与避讳心理的演化”“先秦礼书所载之讳礼”“由避讳制溯论其原始禁忌形态”等问题,考证谨严,精见迭出,是迄今为止关于姓氏与避讳起源研究的集成之作,同时也是国人学习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知识的读之书。
-
中国简史吕思勉《中国简史》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撰写的一部中国通史。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编论述从上古时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政治史,从传说与考古印证的中华民族的由来,到吕思勉先生所处时代的革命中的中国,系统梳理历史的发展变化;下编着眼于“大文化”理念,主讲文化现象,分为婚姻、族制 、政体、阶级、财产、官制 、选举、赋税、兵制、刑法 、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十八个专题,讲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荣新江 主编法国伯希和探险队1908年继英国斯坦因之后到达敦煌。伯希和精通汉学典籍,他以每天1000卷的速度彻查了藏经洞文献,按照四项原则(非通行佛教经籍、有年代题记的写本、古籍和民间写本、胡语藏语写本)收买了总约8000件写本,其中4000件藏文编号,4000件汉文编号,包括粟特文、回鹘文、于阗文、希伯来文等。除了零星刊布以外,法方在1970年代以前制作35毫米缩微胶卷,向全世界发行,可惜为黑白图版。以往的出版也是基于黑白图版,对于文物原貌原色、批注、图画等的阅读和欣赏均造成一定不便。本次本社收录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在中国敦煌西域考察时所收集的全部敦煌文献,以伯希和编号为顺序,吸收最新研究成果,采取最新的研究性定题,高清全彩影印完整出版法藏敦煌文献。本丛书预估100余册,中式翻身,8开特精装,布面,加函套。内文总体繁体竖排,以伯希和(Paul Pelliot)之姓“Pelliot”编号(缩写为“P.”)为编排顺序,对黑白版做彻底的校订修正,吸收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重新定题。凡题皆先列伯希和编号,后接定题成果,繁体横排于图版之下。
-
元史及西北史地丛稿胡小鹏著本书研究的时间范围从秦汉至清末民初,而以元代为重点。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具体政策与制度研究,如行宣政院制度、茶马制度、边疆法律制度等;二是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地理或族群研究;三是西北地区史事研究。宏观方面,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走向,以及大一统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实践。同时在史料发掘与解读上颇有创新之处。
-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荣新江 主编法国伯希和探险队1908年继英国斯坦因之后到达敦煌。伯希和精通汉学典籍,他以每天1000卷的速度彻查了藏经洞文献,按照四项原则(非通行佛教经籍、有年代题记的写本、古籍和民间写本、胡语藏语写本)收买了总约8000件写本,其中4000件藏文编号,4000件汉文编号,包括粟特文、回鹘文、于阗文、希伯来文等。除了零星刊布以外,法方在1970年代以前制作35毫米缩微胶卷,向全世界发行,可惜为黑白图版。以往的出版也是基于黑白图版,对于文物原貌原色、批注、图画等的阅读和欣赏均造成一定不便。本次本社收录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在中国敦煌西域考察时所收集的全部敦煌文献,以伯希和编号为顺序,吸收最新研究成果,采取最新的研究性定题,高清全彩影印完整出版法藏敦煌文献。本丛书预估100余册,中式翻身,8开特精装,布面,加函套。内文总体繁体竖排,以伯希和(Paul Pelliot)之姓“Pelliot”编号(缩写为“P.”)为编排顺序,对黑白版做彻底的校订修正,吸收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重新定题。凡题皆先列伯希和编号,后接定题成果,繁体横排于图版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