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大明小史向敬之客观讲史,有趣爆料,大胆推理。《大明小史》注重细节分析和事实推理,在“洪武霸业”“永乐宏图”和“梦断紫禁”三篇中,铺展开276年的明朝皇权史的形形色色,将一系列连贯性的大事,以一册“小史”铺展开一种文化读史的大格局。
-
爱眉小札徐志摩 著本书收录了徐志摩在与陆小曼恋爱时所写的日记和两人之间的往来书信,以及陆小曼所写的《小曼日记》和徐志摩的《眉轩琐语》等相关文字,全面地记录了两人的浪漫情史。本书把陆小曼和徐志摩之间那刻骨铭心的倾城之恋,完完整整的公之于世,1936年,时值徐志摩罹难五周年,陆小曼整理编选了《爱眉小扎》。
-
茶事艺文于良子 著我们在此所说的茶事艺文,是借用了古已有之的“艺文”之名,以表示包括用文学、书画等反映茶事方方面面的种种艺术形式。茶文化的发展,与历代艺术家的参与密不可分。单纯的茶叶生产和单一的品饮功能,并不能构成茶文化这一学科,只有赋予茶以审美上的意义,将茶饮从解渴疗疾的日常生活层面上升至精神寄托的高度,茶文化才能得以产生和发展。茶事艺文就是历代文人、艺术家们这种努力的结果和见证。同样的茶、同样的饮法,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的形象千姿百态、各臻其妙。茶事艺文异彩纷呈,其中所积淀的丰厚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茶文化中最有声色的华章。
-
三国史吕思勉《三国史》是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众多著作中为数不多的、有关三国史的通俗性读本。书中用易懂的语言,串联起史书中关于三国的文字片段,力求将史书中的真实三国展现在人们面前,打破以往人们对于三国的刻板印象与偏见。其中还涉及很多三国历史细节的记述,更让这本书无比珍贵。
-
清史列传王钟翰,点 校《清史列传》80卷,是一部清代人物传记专书。本书不著撰稿人。分为宗室王公、大臣、忠义、儒林、文苑、循吏、贰臣、逆臣8个门类,记录了自清开国功臣费英东、额亦都起,直至清末李鸿章等为止的2894篇传记,另有附传多人。清代的传记书,以《清史稿》和《清史列传》收录为齐全。但《清史稿》的多数传记叙事简略且多舛错;《清史列传》所收传记,大体出自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满汉名臣传》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一般要详尽得多,在某些方面还可补充、纠正《清实录》中的缺失,史料价值很高。本次在1987年王钟翰点校本《清史列传》基础上改为简体横排,同时对原书一些编校失误加以修订,并将书后人名索引由四角号码改为音序排列,方便读者阅读。
-
两晋王光波本书是“有料更有趣的朝代史”系列丛书的两晋卷,本书共分为“风云再起”“晋管很乱”“司马之谋”“三国归晋”四个部分,完整地叙述了三家归晋,再到刘裕弑君东晋灭亡的整个过程与故事,其间不乏穿插着正史与小说的相互比较,并试图通过这种对比进入历史事件背后,深度挖掘历史人物内在的真实情感。
-
历史的忧虑[美] 哈里·哈鲁图尼恩(Harry Harootunian) 著,刘东 编,戴瑶颖 译备受赞誉的历史学家哈鲁图尼恩研究了现代性的三个产物:“日常”“当下”和社会科学学科,如“区域研究”。“日常”是社会生活的共同空间,将习俗、规范和习惯所形成的文化惯例纳入其中,是现代虚构作品与哲学的主题。哈鲁图尼恩通过对比日本和欧洲对日常生活的反思,探讨欧美以外地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应是相同的这一普遍观念的不合理之处。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欧洲和日本的现代性,哈鲁图尼恩试图重新理解东西方知识分子用来理解周遭变化世界的概念的知识谱系。他认为日本是现代性的扩展而不是例外,学术政治化使日本学者缺乏“本土文化”的自我反思。 哈鲁图尼恩呼吁人们注意现实世界和理论世界之间的界线,他的研究既邀请人们重新思考知识的界线,又鼓舞人心地肯定了打破这种界线的可能性。
-
红领巾学党史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 著,杨成 编本项目为喜迎二十大之作,采用“图书+微视频”形式,内容包括61个党史故事,按照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划分的四个时期分类,语言精炼,故事性、可读性强;并由61位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演讲录制成61个微视频。图书采用笔记书设计,扫描书上二维码可观看演讲视频,阅读观看后可写下心得感受,是一本让孩子们真正学得懂、学得实的红色文化读物。
-
味道的颗粒[爱尔兰] 凯特琳·彭齐穆格 著这是一本关于我们与香料的书,发现、制作、数千年的流传,过往的奇怪用途以及在现代厨房的使用建议。 每天都会用到的香料,似乎永远来自神秘之地。发生在香料之上的事情,有时令人捧腹,有时让人心碎。不过对于香料的使用,一定要认真对待,因为这攸关性命,比如吸血鬼来袭时,蒜或者芥菜籽要如何使用才保险。 本书来自一个与香料相伴三代的家庭,作者凯特琳·彭齐慕格分享了关于香料的经验、知识,以及对其的热爱。
-
五四运动史彭明 著《五四运动史》全书共20章,凡52.6万字,分别论述了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思想条件,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 本书首先叙述北洋军阀时期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封建专制主义的黑暗统治以及外国帝国主义掠夺和军阀压迫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叙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境遇中的发展和新的社会力量的相应的生长,由此说明,五四运动在1919年的发生及其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的新起点的必然。作者在叙述了以民主主义反对专制主义、科学思想反对迷信思想的斗争过程之后指出,必须足够地估计“这次启蒙运动的震古铄今、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必须承认这场斗争由于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因而在客观上确曾为尔后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某种条件;同时又指出,批的弱点在于“未和政治运动、群众运动相结合”,并且具有“形式主义倾向”,即对西方文明采取了的肯定态度。正是这个事实,成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尔后抛弃资本主义方案转而倾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