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贵族与士大夫柿沼阳平,饭山知保 著,王博 等 译本书为主题性论文集,主题集中于中日唐宋变革论研究反思。本书试图梳理贵族、士大夫、士人这些概念在学术史上是如何运用的,及其理论背景,由此多角度地研究唐宋变革论,确认其意义和相对性。理论篇,整理围绕贵族、士大夫的中国史、日本史的学说史,从中探索应积极继承的问题点。实证篇,分别讨论贵族制争论及士大夫争论的延长上都产生了怎样的问题。
-
中国历史评鉴录王式智 著该书共15章,从上古时代一直讲到清朝的灭亡,每章分为6-7节,前几节为该朝代的从建立到灭亡过程的阐述,其中包括该朝代的社会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状况、政治格局以及后来决定历史走向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改革、变法、内部争斗、外部战争)等,每一章的最后一节是对该政权政治得失的评论和启示,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
-
文明的两端何怀宏 著本书核心要探讨的是文明的“前”、“后”两端:前端是指人类将要进入文明和进入之后一直到物质基础、政治秩序和精神文明的形态基本确立,即几大文明的根本价值观开始分流的一段时间;后端是指人类进入思想启蒙和工业文明以来的时代,尤其是进入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在文明开始的一端,先是追溯宇宙、地球、自然生命的演化,接着探讨人类和它们的关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初始动因,从物质文明到政治文明再到精神文明的基本过程,信仰和价值观在和政治的互动中所起的作用,等等。在现代的一端,则主要是反省文明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成败,认识现代文明的性质和特点,注意价值的转换和趋同,观察它的推进者和抵制者,思考它遇到的挑战和危机,预测它可能的走向。 同时,本书也会注意两端之间的联系和对照,尤其是物质层面对人的精神信仰和文化的基础性影响,以及不同价值观对各种文明的引导及其在全球的汇合与撞击。揆诸西方学者的文明史著作,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到汤因比的文明史研究,虽然都是观察与思考并重,但对中华文明却不易有深刻的亲身体验;而中国学者的中华文明史著作,则往往局限于自身,且反省和危机意识不足。 因此,本书在文明的始端,更多地关注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和演变;在文明的近端,则更多地关注人类共同体的未来命运。
-
上海大学编年事辑胡申生 编著本书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胡申生编著。创建于1922年10月的上海大学,是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一所干部学校,着力于培养革命人才和建设人才,名义上为中国国民党党立学校,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主掌的且以中共党员为骨干的第一所用以培养革命干部的教育机构。本书以时间为经,以年代背景、人物考证等为纬,全面介绍了上海大学的办学历程。本书的出版,是希望能对年轻人在党史教育、红色基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起到绵薄作用。
-
活在洪武时代谌旭彬 著本书将洪武帝朱元璋在《大诰》中写到的十二个案件抽丝剥茧,详尽地阐述了在这些毫无法理、常识和逻辑的案件背后的来龙去脉。从明初的军事、土地、政治、法制等政策制度入手,梳理涉案人员的行为动机,解读洪武帝审案和判决的依据和目的,从而勾勒出洪武时代各色人物的荒诞命运以及可怖的生存状态,再现了洪武帝“重典之治”的本来面目。 在这些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毫无人身自由的卫所军奴,被捆绑在土地上不得离乡的农民,说错话连累邻里被没收家产的老妇人,不想做官只能切指的士人,遵行合理的立案程序却没能揣测出“圣意”的官员……通过这些小人物如草芥般的命运,我们看到一个脑回路清奇的开国皇帝,是如何欺骗控制官员,如何监视窥探民众的。这些案件,让我们看到了“洪武之治”的另一面。
-
战国风云滕涛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之争后,形成了七雄鼎立的局面。战国诸侯零落,士人崛起;谋略家们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演绎着一幕幕从布衣到卿相的戏剧。《战国风云》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描写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起伏跌宕的命运,再现时代背景下赵毋恤、吴起、商鞅、孙膑、庞涓、孟子、张仪、田辟疆、楚怀王、赵武灵王、孟尝君、苏秦等旷世之才的耀眼人生,带领读者领略一段惊心动魄的华夏历史。
-
漫长的余生罗新 著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迫卷入,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为平城宫的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子贵母死”制度发生了联系,意外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罗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
-
盛世的崩塌郭建龙大唐王朝从盛世到没落,只有短短八年!安史之乱如何将唐朝拉入深渊,造成毁灭性后果?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节点,作者从唐朝一系列制度设计的缺陷开始讲起,对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内部复杂的社会经济危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唐朝外部军事政权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考察,试图追溯唐朝伟大的盛世如何一步步建立,又是如何迅速崩溃的,探究大厦将倾的历史背景下皇帝、贤相、武将、聚敛集团,以及于洪流中挣扎、沉浮不定的文人们的不同选择和结局。他们共同见证和造就了这一盛世,也在崩塌之时以己之力试图挽救,但都无力回天……本书分为《盛世》和《崩塌》两大部分,立足两唐书、《资治通鉴》原典,结合相关历史笔记、诗文等资料,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细致还原安史之乱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探寻唐帝国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以及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
二战前后中国知识界的战争与和平观朱大伟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含中国抗战)档案资料搜集整理及研究”(项目号:16KZD020)阶段性成果,阐释了中国知识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立足民族本位,勇于担当抗战救亡、平天下的历史使命,就如何消弭战争,维护和平乃至建立战后世界永久和平与繁荣,通过在报刊媒介撰文,其和平思想具有高度前瞻性和现代性的特质,是近代我国国际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北洋政府时期京直水政研究徐建平 著《北洋政府时期京直水政研究(1912-1928)》以北洋政府时期京直水资源为切入点,对京直地区的地貌与气候、水资源分布及特点进行了详细梳理,对京直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原因及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北洋政府时期京直地方政府通过完善水务机构,培养水务人才,加大水政执法力度,调处水事纠纷,建立水利会等措施加强了对京直水务的管理;通过水利测量、农田水利工程、防洪水利工程、航运水利工程、水利枢纽工程等水利建设,促进了京直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北洋政府时期京直水政研究(1912-1928)》深化了京直地区水利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